閣樓人語:讀書的知識分子記憶

閣樓人語:讀書的知識分子記憶

《閣樓人語:讀書的知識分子記憶》是2003年1月1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閣樓人語:讀書的知識分子記憶
  • ISBN:7506327406、9787506327404
  • 頁數:280頁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3年1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32
  •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媒體評論,目錄,

內容簡介

《閣樓人語》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沈昌文先生的自述,題為“出於無能”。有講究,道出了作為編輯家的一種辦刊態度。王蒙在本書序言中說出了這樣一層意思,《讀書》之所以為《讀書》,主要是該刊編家突出了“三無”,即:無能、無為、無我。我覺得這不僅是一種辦刊態度,且是一種人生境界,道家風範。沈昌文先生的自述,其實就是體現了《讀書》辦刊歷程中的“三無”精神,通篇自述,論人及事,幾乎寫到了與《讀書》相關的所有人,包括了陳翰伯、陳原、史枚、丁聰等《讀書》元老,也寫了《讀書》的主要撰稿人,如呂叔湘、金克木、黃裳、張中行、馮亦代、辛豐年、趙一凡等,還寫了《讀書》編輯部的幾位編輯,沈先生譽為“閣樓上的瘋男女”,讓人感到吃驚的是,三位女編輯,一位是工人(油漆工),一位是“工農兵大學生”,而一直在少數優秀讀書人當中享有美名的才女趙麗雅(楊之水),入《讀書》編輯室之前,身份竟是卡車司機。沈昌文先生只是在“自述”最後一節才點到自己,且寫的也是低調和“無能”,這也是“無我”精神的體現吧。

媒體評論

讀《閣樓人語》
第一次見到沈昌文先生,是吃了一驚的,他看上去太不像知識分子了,不儒雅不清高,整個人暖乎乎興沖沖,散發著我們寧波湯糰似的熱氣。沈先生得知我是寧波人,就在飯桌上夾起寧波話了。
那是我頭一遭聽聞他的個人野史。他十三歲進銀樓學藝,美國兵帶著中國妓女來買首飾,他用不三不四的英文招呼:“Hi, Mr. Truman! Hi, Mr. Roosevelt!”洋大兵聽了一激動,生意就做成了。沈先生津津樂道當年伎倆,似乎生怕我們把他和“精神貴族”“知識分子”這些概念扯在一起,生怕我們跟他討教“敬愛的沈公,您是如何看待人文精神的”;他越說越起勁,連白色情人和紅色戀人都和盤脫出,然後在我們還沒回過神來的時候,他又從身上摸出一電子記事本,說,看看,我的北京餐館大全!他記事筆一點擊,北京各大菜系便各就各位了。
總之,那天晚上,他基本上把自己糟蹋成了一個老混混,葷話說說,素樂陶陶。見慣了人模人樣的大師,沒想到大師製造者本人卻跟隔壁的“不良老年”似的。這讓人想起武俠小說中的那些不世高手,一出場,常常讓人誤以為是少林寺的燒火僧。
這個天天混跡於北京各大餐館的燒火僧,已經整整幹了五十年出版。而這五十年里,有三分之一年頭在編《讀書》。十幾年,他一手把《讀書》拉扯大,一手在中國培育出了幾代“讀書人”,和一個無遠弗屆的“讀書界”。那些年頭,我們帶著《讀書》去開會,去約會,去旅行,它是那個時代心照不宣的暗號,憑著《讀書》我們互相辨認,互相愛慕。那個時代的《讀書》,開啟了我們最貪婪的讀書歲月。
叫人高興的是,最近,沈先生終於出版了《閣樓人語:的知識分子記憶》,裡面收了他十幾年的“編後絮語”,和一篇極有意思的“自述”。重溫那一篇篇“雞零狗碎”,讀書界的風風雨雨蒙太奇般回現眼前,我也因此讀懂了一點點這個至今依舊的“閣樓上的瘋男人”。五十年不動搖,此之謂也。記不住的文字和難忘的人
在大陸出版界,有兩位資深雜誌編輯的文筆是我最不喜歡的:一位是高莽先生,一位是被人們尊稱為“沈公”的沈昌文先生。早些年讀高先生寫的俄羅斯墓園隨筆時就感嘆:堂堂俄語翻譯家“烏蘭汗”的文字怎么如此乏味?生生辜負了書里配的精美照片。後來陸續看一些沈公的短文,多似學生範文,開門見山,末尾點題,中間寥寥幾筆把意思說清楚,一無邏輯鋪陳,二無筆墨豐潤,口語連連,對我這種啟蒙於《世界文學》和2000年以後的《讀書》的人來說,實在提不起精神來讀。
但這並不表示我能遺忘沈公。眾所周知,他的貢獻不在於寫而在於編。大凡吃過點人文墨水的中國人,不會不知道《讀書》的大名,念叨沈公的好處。自1979年創刊以來,沈公為刊物貢獻了15年心力,其間多少酸甜苦辣,不是耽于思之美、文之悅的讀者所能輕易體會的。今年上半年,中國文聯出了一本取名《生機》的新時期人文期刊掠影文集,《世界文學》和《讀書》赫然在列,高、沈二公各有一篇回憶,高先生文中提及不少人物遭遇令人扼腕,有孜孜不倦卻未得善終的,有風暴一來即打入冷宮的,更有莫名其妙被勒令“消失”的;相比之下,《讀書》算是趕上了難得的機遇。當初它的定位是“以書籍為中心的思想評論的綜合性雜誌”,一篇《讀書無禁區》叩開了多少人的求知心扉。學術乃天下之公器,知識為人類共同的財富,正是在“書籍”這個再寬泛不過的載體上,文化人逐漸走到了一起。當今知名翻譯家和人文社科學者,誰沒在《讀書》上露過臉?
還是忍不住刻薄一句,《出於無能》是我唯一記得住內容的沈公文章了——在讀完整本《閣樓人語》之後更是如此。很多人提醒我,《閣樓人語》一書的重要性在於其資料價值,沈公作為見證人,忠實地記錄下他辦刊過程中的點點滴滴。事實上,書中也確實時有可資回味的片斷。但是,這些文章顯然更適宜編在每期雜誌里作一道佐餐佳品,調劑讀者的頭腦,播送有關雜誌的近期訊息。用作附言,其輕靈的語風有長篇序跋不勝負擔之巧;用作鳴謝,其濃濃的人情味足以讓人在掩卷深思前會心一笑。

目錄

王蒙:序 有無之間
沈昌文:自述 出於無能
1 知識分子——我們的對象
2 病中的列寧
3 預測未來
4 我們的五周年
5 挑戰
6 小文章
7 加強書評
8 改革需要知識
9 “荷馬”不是“羅馬”
10 補白之樂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