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子裡芯子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主要是利用鐵質支架把裝扮成各種戲劇人物的兒童表演者穩定在高竿或其他造型之上,演繹各種故事。遠遠望去,人物懸空,非常玄妙、奇特、驚險。因鐵支架如燈芯在內支撐,故稱為“芯子”,一般一個芯子表現一個劇情或寓意。臨淄區南王鎮閣子裡芯子因造型精美奇特、險中帶趣而名聞遐邇。它融民間音樂、民間美術、民間舞蹈、民間服飾、民間傳說、民間文學等為一體,深受當地人民歡迎,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等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閣子裡芯子
- 分類:民俗文化
- 地區:山東省淄博市
基本信息,舞蹈簡介,歷史溯源,製作特點,藝術特點,傳承意義,
基本信息
閣子裡芯子
文化遺產名稱:閣子裡芯子
遺產編號:Ⅲ-5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淄博市臨淄區
遺產級別: 省
舞蹈簡介
遠遠望去,人物懸空,非常玄妙、奇特、驚險。因鐵支架如燈芯在內支撐,故稱為“芯子”,一般一個芯子表現一個劇情或寓意。臨淄區南王鎮閣子裡芯子因造型精美奇特、險中帶趣而名聞遐邇。
每逢正月十五元宵佳節,各地打鑼鼓,扭秧歌,展花燈,各種民俗文化表演絡繹不絕,大街小巷人頭涌動,把個城鎮鬧得沸沸嚷嚷,毫不熱鬧。
這裡提到的“芯子”,就是把扮演不同角色的兒童,固定在高約兩米的鐵桿上,而鐵桿則巧妙地遮蓋在或者樹幹,或者藕桿藕葉甚至花草的“芯子”當中。小演員則多半扮演一些膾炙人口的神話傳說故事中的人物,就像真的人物站在花草上或者騰雲駕霧一般。
歷史溯源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閣子裡芯子據傳起源於明代,已有500餘年的歷史,最初的創始人為王從讓。
據傳王從讓是受“奉閣”和“獻牲”祭祀啟發,逐漸形成。在民間節慶中一經演出,引起轟動,遂相延而下。至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 ,藝人王本厚又做了大膽改進,並稱為“芯子”。
製作特點
閣子裡芯子製作的特點是:構思奇妙、裝飾華美、設景布局惟妙惟肖。芯子上裝點的反季節花卉盆景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一頁西瓜上、一條弓弦上、一根花枝上、一根笛子上都能站人,物上有物,人上有人,奇異的布局設計和獨特的製作工藝讓人難解其妙。
藝術特點
閣子裡芯子的演出隊伍陣容龐大,場面壯觀。在近代和現代,基本形成了相對固定的隊伍陣容,依次是:火球、鑼鼓、高蹺、芯子、雜耍。加之善女們彩扇綢巾的陪襯,更增添了它的藝術感染力。
演出隊伍最前面有專人舞動火流星,兩團火球上下翻飛,煞是好看。它的另一作用是在擁擠的人群中開出一條道路,以便於整個芯子隊伍的順利行進。鑼鼓隊伍可達30餘人,有鼓、鑼、鈸、鑔、碰鈴、領子等樂器,其聲如雷鳴,磅礴大氣。演奏的曲牌有《鳳凰串牡丹》《鬧花船》《峨眉雪》等十餘首。南仇閣子裡鑼鼓演奏大有特色,即使同名曲牌也和周圍地區不相雷同,因而有“閣子裡打鼓——有玩意兒”的歇後語。芯子是整個隊伍的主角,過去一般是兩三台,每台上的人物由所展示的故事情節而定,多為兩三人。在第三屆國際齊文化旅遊節上,一次就有6台參加演出,每台上的芯子人物也大大增加,僅《八仙遊春》就有8人,總人物數達24人,參加演出的演職員多達200人,其藝術水平和製作難度均創歷史新高。
傳承意義
閣子裡芯子製作上根據需要因地制宜、因需設景、內容豐富、造型奇特,它融民間音樂、民間美術、民間舞蹈、民間服飾、民間傳說、民間文學等為一體,深受當地人民歡迎,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