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樓遺址,位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付寨鄉付寨村閏樓北,是一處大型商代晚期貴族墓群,面積約150萬平方米。
2008年9月29日,閏樓遺址經過部分搶救性發掘,發現墓葬265座,多為商代貴族墓葬,出土有青銅器、陶器、骨器、石器,共275件。閏樓遺址墓地面積大,古墓葬分布密集,出土文物豐富,為研究淮河流域上游晚商文化及淮夷集團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重要學術資料。
2019年10月,閏樓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閏樓遺址
- 地理位置: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付寨鄉付寨村閏樓北
- 所處時代:商
- 占地面積:約 1500000 m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8-0085-1-085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所獲榮譽,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2008年9月29日,閏樓遺址經過部分搶救性發掘,發現墓葬265座,多為商代貴族墓葬。
遺址特點
綜述
閏樓遺址是一處大型商代晚期貴族墓群,面積達150萬平方米。閏樓遺址墓葬以中小型墓葬為主,成組排列,多設有二層台及腰坑,殉狗之風盛行,隨葬器物組合為鼎、覦、爵、戈等。該墓地墓葬形制多樣,既有排列有序、相對集中的貴族墓葬群,又有結構小而精的武士墓葬,還有簡陋的平民墓葬,對研究晚商墓葬形制和喪葬習俗有著重要價值。
墓地分布
墓地北部略高,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1000米。根據墓葬分布狀況,將墓地劃分為三個發掘區,由西向東分別為I區、II區和III區。I區是一條南北走向的土崗,當地民眾稱為“老龍頭”。地勢北高南低,南北長450米、東西寬100~225米,總面積67500平方米。共布10米x10米探方個,發現井三眼、灰坑三座、幕葬二百一十五座。土崗均有墓葬分布,但不集中,土崗北側多成組墓葬,東西排列,較規整,規格也很高,但盜擾嚴重。崗脊之下分布兩排中型墓,面積多在5、6平方米以上,排列有序。其餘墓葬分布在崗脊東側的土坡之上,較密集,不成排,中型墓和小型墓交叉分布。西側墓葬分布零星,且有唐、宋、清時期的墓葬。
II區位於I區東側的台地上,南北長320米、東西寬130~250米,總面積8800平方米。共布探方十三個,發掘墓葬十座。墓葬分布較少,文化層單純,有井、灰坑等遺蹟分布。多為小型墓,有唐代和明代墓葬。
III區位於II區東側南北向的土崗上,南北長800米、東西寬150~350米,總面積200000平方米。共布探方十五個,發現井一眼、房屋基址二處,發掘墓葬四十一座。墓葬相對集中分布的有二處,其他較為零散。
地層堆積
閏樓遺址墓地地層堆積主要分布在I區南部和西部,文化層10~70厘米。通過鏟探,在1區中部發現一片淺灰色沙質土,分布面積約600平方米,沙質土,東部較薄,分布不均,發現商代灰坑、井等遺蹟。II區、III區有零星商代灰土層,發現房基、灰坑、井等遺蹟。
墓葬地層堆積,墓口以上的地層堆積有兩層。第1層:耕土層。厚20~40厘米。黃褐色,質鬆軟。包含燒粒、炭粒及近代瓷片植物根莖和商代遺物。第2層:商代文化層。深30~80厘米,厚10-70厘米。灰褐色,質較硬。包含燒土粒、炭粒、石器殘塊、銅器殘片、陶片等。陶片較多,以泥質陶為主,夾砂陶次之。陶色以黃褐色為主,灰陶次之,有部分白色硬陶。以繩紋和素麵為主,刻劃紋次之。可辨器形有簋、鬲、尊、豆、罐等。
墓地形制
二百五十五座商代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未發現墓道及殉葬坑。墓口與墓底同大。
墓室,長1.6~4.15米。大多數墓葬長2~2.8米,此類墓占總數的65%。寬0.38~2.3米,寬大於2米、小於0.7米的較少。深0.36~4.35米,大多數墓葬深1~1.8米。墓室面積較大者為6.84~9.55平方米、小者為0.6~1.08平方米,絕大部分為2.5~3.75平方米,小於2平方米或大於4平方米的墓葬都較少。
墓向,墓的方向可分為北向、南向、東向三種,北向墓葬又分東北向和西北向,0~30度東北向墓葬占總數的89%,330~359度西北向墓葬占總數的0.94%。方向為190度的南向幕葬四座,占總數0.15%。東向墓葬僅一座,占總數0.04%。
結構,可分為二層台、腰坑兩類。大部分墓葬都有二層台,其中墓底四邊都有二層台者居多,少數墓葬只三邊或兩邊有二層台,沒有二層台的可能與不用棺槨有關。腰坑,長方橢圓形坑。一百七十二座墓有腰坑,其餘破壞過甚,形制不明。腰坑長度多0.6~0.9米、最長1.4米、最短0.3米,寬度一般0.25~0.4米,最寬0.46米、最窄0.2米。深度一般0.16~0.35米、最深0.55米、最淺0.06米。
葬具
絕大多數慕葬有棺,木質單棺,僅M31有槨痕,有的棺內殘留有席等織物痕跡,棺灰內殘留黑、紅色漆片,由於保存情況不好,或經過擾動,清理不出形狀,部分墓底鋪有硃砂。部分小型墓未發現棺木,用席等殮葬。棺室長度一般2~2.6米、最長4.15米、最短1.4米。棺室寬度一般0.45~0.9米,最寬1.26米、最窄0.26米。墓室的高度較難測得準確數據,由於墓室上部填土的擠壓和二層台的坍塌,導致棺木塌陷錯位,大部分棺室高度為0.2~0.35米、最淺0.05米、最深0.55米。
墓主
墓主骨架普遍保存較差,能清理出形狀者均為直肢葬。其中仰身葬一百零五座,側身葬一座,俯身葬一座,葬式不明者一百一十座,未見人骨者三十八座。
殉牲
殉狗較普遍,多擺放在二層台兩側及腳部,數量一般一至二隻,最多殉六隻。墓室填土及腰坑中也有殉狗,但不多見,個別殉狗旁放置有銅鈴。有的肢體有捆綁姿態,似為下葬時活埋。解剖腰坑時,除發現有殉狗外,還發現有小型禽類碎骨,由於破碎嚴重,無法確定種屬。推測稍大些碎骨應為雞或飛禽類,稍小的為魚類。
隨葬品
隨葬品包括青銅器、玉器和陶器等青銅容器一般放置在墓主頭端或兩側二層台上,部分置於足端二層台上。有將青銅容器打碎放在二層台上的現象,疑為“碎器葬”。觚、爵置於頭部兩側,兵器放置在墓主腰旁或肩部,從殘留木柄痕跡看,也有放置在胸部或足部者。銅鈴放置在二層台及慕主頭部,個別出於墓擴填土的四角。玉器多置於墓主頭端、口內、胸前及腰部,頭端、口內多放置玉管飾,胸部、腰部多放置玉魚、柄形器、玉璜等。陶器一般置於頭端二層台中部或兩側,置於足端者較少,一般只放一件,個別放兩件,以陶簋為主。
文物遺存
綜述
閏樓遺址出土有青銅器、陶器、骨器、石器,共275件。陶器器形有簋、尊、鬲、豆、罐、瓶、瓿、箕形器、圓餅、紡輪等。陶質以泥質灰陶為主,泥質褐陶占一定比例,有少量夾砂灰陶和褐陶。紋飾以繩紋,另有弦紋、刻劃紋等。繩紋主要施於鬲、簋、罐腹部,個別高施粗繩紋。弦紋、刻劃紋多施於簋、罐口部、腹部及足部;青銅器包括尊、斝、鼎、觚、爵、鈴、鉞、戈、刀、簇、錛、鑿、矛、勺、軛首等;玉石器可辨器類有虎、簪、璧、魚、管飾、柄、面飾、觹、鏟、勾雲形飾、戚、圭、有領玉瑗、璜、柄形器、玉飾件、綠松石飾件等;石器包括簇、匕、簪、錐等。
銅鼎
高21.2厘米,口徑15.9厘米,腹徑14.7厘米,駐馬店市文物考古管理所藏。口微侈,唇口較厚,雙立耳,腹微鼓,下承三柱狀足,較粗通體素麵,腹部留有范鑄痕跡。
銅爵
銅爵長17.8厘米,寬9.3厘米,高20.4厘米,駐馬店市文物考古管理所藏。流部寬厚上翹,兩柱在流與杯口的交界處,上設傘形帽。杯體為圓卵形,圜底,上部飾三道凸棱,下承三棱椎形實心足,足尖外撇。杯體一側有鋬,素麵。
銅艦
銅艦口徑14.4厘米,底徑8.7厘米,高24.8厘米,駐馬店市文物考古管理所藏。喇叭口,高體細腰,高圈足,折底,頸部素麵,腹及圈足飾四扉棱,以扉棱為鼻脊飾饕餮紋。
玉柄形器
玉柄形器長8.2厘米,寬1.7厘米,厚0.5厘米,駐馬店市文物考古管理所藏。玉料青色,體扁長,表面光滑,一端有凸樣,另一端殘。
“癸酉”銅鼎
“癸酉”銅鼎 口徑17.5厘米,高21.8厘米,駐馬店市博物館藏。口微侈,唇口較厚,雙立耳,腹微鼓,下承三柱狀足,較粗,腹飾四扉棱和饕餮紋。腹壁內側有銘文“癸西二字。
饕餮紋銅伽
饕餮紋銅伽,駐馬店市博物館藏喇叭口微內斂,高體細腰,高圈足,折底。頸部飾蕉葉紋和饕餮紋,頸下端飾蛇紋,蛇頭部寬大,眼睛突出。腹及圈足飾四扉棱,以扉棱為鼻脊飾饕餮紋,所有紋飾均以竊曲紋為底紋。
研究價值
閏樓遺址墓地面積大,古墓葬分布密集,墓地及墓地周圍還有商代遺址分布,為研究淮河流域上游晚商文化及淮夷集團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重要學術資料。
所獲榮譽
閏樓遺址考古項目被評為“2009年度全國重大考古新發現”。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閏樓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閏樓遺址位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付寨鄉付寨村閏樓北。
閏樓
交通信息
自駕:自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閏樓遺址,路程約19.7千米,用時約3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