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閩王氏是指入閩三王:廣武王—王潮、武肅王—王審邽、忠懿王—王審知的後裔家族集團,開閩王氏其先源是琅琊王氏流脈,來自河南光州固始縣。據福建《忠懿王氏族譜》,公元885年王潮、審邽、審知三兄弟率領中原子弟入閩,至公元909年建立閩國,其三兄弟中的王審知又為開閩王,被世人尊稱為“開閩第一”。
琅琊是其郡,開閩是其望;家族稱謂:琅琊郡開閩王氏,
堂號—開閩衍派。 之所以說開閩王氏著名,在於王氏三兄弟起於草莽,自故土河南固始南下福建,建立閩國。給予福建一個全新的定位,從之前的蠻荒到閩國之後的繁華。短短兩百多年之後的世界第一大港泉州刺桐港正是建立在閩國海外貿易的基礎之上。可以這么三王主政時期開拓了福建以海洋文化為特色的局面。也因此勇敢拼搏的開閩王氏後裔遍布海外各國,現代國家新加坡的第一任民選總統鼎昌公把千年之前祖先勇於開拓拼搏的精神再一次向世人展現,這是王氏家族最年輕的成員------開閩王氏的驕傲,從封建社會的開疆封土的自稱天子到現代社會的心繫民生的民選總統,還有活躍在世界各國各領域裡的傑出後裔做出的豐功偉績,可以說這是眾多王氏家族中史無前例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開閩王氏
- 記載:中國家譜綜合目錄
- 釋義:當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
- 得姓始祖:太子晉
- 時代:興起於唐末
- 地域:遍布東南沿海以及東南亞地區
- 開閩三王:王潮、王審邽、王審知
起源
以始祖審知公祖源,可以查得到的文物證據及史載有:
1.太原說
乾寧四年897泉州的《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的“僕射太原公”(此處僕射太原公指審知公長兄潮公);
“太原說”897年證據最早,至於上源支系考證。
2.琅琊說
天祐二年906泉州莆陽《莆山靈岩寺碑銘並序》的“僕射琅琊王公”(此處僕射琅琊王公指的是審知公);
天祐二年906及之後福州的《大唐福州報恩寺定光多寶塔碑記》、《靈山塑北方毗沙門天王碑》、……的“我威武軍節度使相府琅琊王王公”(本人註:此二處僕射琅琊王王公指的是審知公,只是封爵);
《琅琊郡王王審知神道碑》:“其氏琅琊人也”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成書1060年):王潮,字信臣,光州固始人。五代祖曄為固始令,民愛其仁,留之,因家焉。
接下來的曾祖友名、祖玉、父恁
《閩中金石略·卷二》於兢《王審知德政碑》:“曾祖友名,贈光祿卿,王父蘊玉,贈秘書少監,父恁,贈光州刺史,繼贈太尉。
《全唐文·卷八七五》陳致雍《左威衛大將軍琅琊太尉侍中王府君墓志銘》:“公諱繼勛…始封閩王諱審知,族人尊之是為太祖,四世之祖因之追贈。故桂州陽朔縣令,贈司徒諱玉,公之高祖也;司空,贈太師中書令諱恁,曾祖也;守泉州刺史贈侍中,追謚武肅王諱審邽,皇父也。福建管內三司發運副使檢校司徒、贈太尉諱延禎皇考也。”此志於1987年出土於南京西善橋,繼勛為審知仲兄審邽之孫。
《唐會要·卷卅五》(北宋王溥922·982撰):“神功元年697五月。上謂鳳閣侍郎王方慶曰。卿家多書。合有右軍遺蹟。方慶奏曰。臣十代再從伯祖羲之書。先有四十餘卷。貞觀十二年638。太宗購求。先臣並以進訖。惟有一卷見在。今亦進訖。臣十一代祖導。十代祖洽。九代祖珣。八代祖曇首。七代祖僧綽。六代祖仲寶。五代祖騫。高祖規。曾祖褒。”
《新唐書》所說五代祖曄公,在王氏譜中為方慶公之子,按理接到方慶公,琅琊說的依據就很直接明了。但情況並非如此,方慶公是導公11世孫,生年不詳,但他有個弟弟方茂公,方茂公有個孫女有確切生卒年,生於652年,卒於723年,享年72歲。
《唐文拾遺·卷二十一》:天寶中奉義郎行儀王府兵曹參軍張晏所著
《大唐清河張府君墓誌之銘(並序)》 :“公諱 敫,字承宗,… 夫人琅琊王氏,祖方茂,伯祖方慶,唐中書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開元拾柒年柒月貳拾五日遘疾,終於東京壽安縣之別業,亨年七十有二。…嗣子恆,前饒陽郡鹿城縣丞,…”
如果方慶公是審知公五代祖,那友名公就是方慶公之孫,和方茂公之孫女就是堂兄妹或堂姐弟,從世繫上看,如果友名是方慶的孫子,那友名出生年代大致和他的堂姐妹相差不大,在652年左右。那問題就出來了,友名之孫王潮生於947年,祖孫之間年紀竟然相差近300年。顯然“琅琊說”已經站不住理。清代有王氏譜再修人可能了解這段時間過長,在友名和曄之間加了兩代人,友名成了曄的曾孫,從兒子變曾孫。一千年後的後代安排新的祖宗插入根據又是什麼?實在有點荒謬。
3.草莽說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僣偽列傳一》“王審知,字信通,光州固始人也。父恁,世為農民。”、“審知起自隴畝,以至富貴。”
《冊府元龜·卷二百十九·僭偽部》(1005年王欽若主修):閩王審知字信通光州固始人父恁世為農民
《新五代史·閩世家第八》“王審知,字信通,光州固始人也。父恁,世為農。”
《資治通鑑·卷二八三》開運二年945乙巳二月條:仁達潛入福州,與繼珣說黃仁諷曰:“今唐兵乘勝,建州孤危。富沙王不能保建州,安能保福州!昔王潮兄弟,光山布衣耳,取福建如反掌。況吾輩乘此機會,自圖富貴,何患不如彼乎!”
作為王氏部屬揭王氏老底,所言之事也是“布衣說”側證。可謂用心險惡。
《唐會要》、《閩大紀》:閩人周朴,於黃巢義軍入閩時.嘗被搜獲,問其能從義軍否?
張浚帥閩,奏請廟額,曰“剛顯”。
對於唐朝廷周朴是難得的忠臣,黃巢軍離去後,就有人於福州烏石山立祠祭祀他。王氏建立閩國時,曾經大封境內諸祀,獨獨周朴不予議封。導致宋·張浚感嘆地說:“處士死節,三百年未有廟額可激勵當世。”從王氏不封抗拒巢軍、為唐死節之周朴等,可見其王氏不以周朴為是、黃巢為非。或許也是側面證明王氏出身草莽。
世系
派支
潮---- -延釭
潮---- -延望
潮---- -延康
潮---- -延休
潮---- -延義
審邽- -延起
審邽- -延彬
審邽- -延禎
審邽- -延美
審邽- -延最 審邽- -延達
審邽- -延嗣
審知- -延翰
審知- -延稟
審知- -延鈞
審知- -延豐
審知- -延美
審知- -延保
審知- -延武
審知- -延望
審知- -延羲
審知- -延義
審知- -延喜
審知- -延政
審知- -延資
延政- -繼成
延政- -繼昌
延政- -繼普
延政- -繼達
延政- -繼沂
延政- -繼修
延政- -繼勛
延政---繼元
延政- -繼重
開閩7代王巽xùn北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進士,元豐五年壬戌黃裳榜,吳與漳浦人。
開閩8代王梁材北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進士
開閩10代王羽儀南宋高宗紹興十二年1142進士
開閩11代王遇字子合,又名子正號東湖先生,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進士
從6代到11代六代人中五代人中進士而未見地方記載,甚可疑!
棟材支系及梁材支系對比11代吉才和11代遇五服堂兄弟居然相差一百四十幾歲
而王吉才墓志銘:“宋建炎中(1127-1130),五世祖始遷於漳,祖徳元而上,皆居龍溪之施浦,父國子敎授,諱東之”顯然吉才五世祖不可能是王巽。
2.潮---- -延義:
青陽譜:思義名延義,廣武王少子,兄延望遇害(939年)更名潛逃,閩敗與兄弟及偏支十人復來於泉。留從效據泉(947年)以公為軍正,嘗於青陽止舍,及陳洪進納土於宋(978年),遂居焉。娶郭媼女,生六子,第二曰:大成,余名無靠。
潮公薨於乾寧丁巳年十二月廿四日午時(898-01-22)。即使潮公遺腹子出生也在898年到留從效據泉也已經50歲,到陳洪進納土歸宋則已經81歲,不知此公壽命多長,此處可疑!
3.審邽- -延起
此支系較少,發現於晉江及莆田,與史記延彬公為審邽公長子不符,後代生卒未詳。
4.審邽- -延彬
祖繼華,累贈台式、尚書令、陳國公;祖母劉氏陳國太夫人;衛氏楚國太夫人
父王兼,字兼皇,官至著作佐郎,累贈太師、尚書令、魯國公,母張氏燕國太夫人;何氏,魯國太夫人,起居郎何寶樞之女,王曾生母。
仲父王仲元官至太子中舍,追贈工部員外郎,叔母嚴氏懷仁縣太君
此處不知哪代後裔開了歷史玩笑,把世居山東的王曾曾祖父王鐸空降到泉州成了延彬公的兒子。
寶元元年(1038)十一月,宰相王曾去世,宋仁宗為此兩天不視朝政以示哀悼。宋仁宗皇祐年間,也就是王曾死後十餘年,宋仁宗親自為王曾的墓碑篆刻“旌賢之碑”,又改其鄉曰:“旌賢鄉”,大臣賜碑篆,自王曾開始。
另有青州地方記載王曾八歲喪父即曾父該死於985年,與王氏譜記克公死於1024年,所說王曾八歲喪父不符。
曾,字孝先,生太平興國三年(978),卒寶元元年(1038),宋真宗鹹平五年(1002)鄉試,會試、廷試皆第一,連奪三元,成為北宋第27名狀元。累官至參知政事,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資政殿大學士,樞密使,沂國公,年六十一,贈侍中,謚曰,文正。配享仁宗廟庭,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六十八·冢墓誌》:“封沂國公王曾墓:在二十九都太和山。”宋仁宗親自為他書寫碑文,稱“旌賢之碑”,墓葬之鄉稱為“旌賢鄉”(一說“清濛”即取其“旌賢”的諧音)。
晉江縣誌所採用的出處是明代雜書《閩書抄》
另泉州自古至今沒有“旌賢鄉”這個地名,“清濛”閩南語音“淒忙qi-mang”和“旌賢”閩南語“gying-hian”兩音完全是不同的發音,不存在諧音。
另明代《萬曆泉州府志》也沒有王曾墓葬。
4.審邽- -延禎
此審邽- -延禎—繼勛支系,見南京出土的王繼勛墓志銘,福建沒發現後裔。和《忠懿王譜》王繼勛是決然不同的支系。忠懿王王繼勛支系下面另說。
5.審知- -延鈞
審知- -延豐
審知- -延羲
審知- -延義
審知- -延喜
審知- -延政
審知- -延資
延政- -繼成
延政- -繼昌
延政- -繼勛
延政---繼元
延政- -繼重
延政- -繼達
另有想公、彥英公、彥復公、務琨公、以及或多或少有親族關係的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