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縣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是2012年開縣縣長代表開縣人民政府向大會所作的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開縣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
- 地點:開縣
- 性質:工作報告
- 發表時間:2012年
過去五年,是開縣發展史上面臨較大挑戰、實現重大轉折的五年。全縣人民在縣委的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縣委“147”戰略部署,攻堅克難、創新圖強,奮力完成“移民搬遷、整體轉型”兩項歷史使命,圓滿完成本屆政府任期主要目標。2011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199.8億元,比上年增長18.3%。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0.05億元,增長93.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81.5億元,增長20%。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2.3億元,增長40.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911元,增長15.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323元,增長24.5%。我們已經站在一個新的發展平台上,正邁入“提速發展、全面小康”的歷史新階段。
——移民搬遷如期完成。全縣人民負重拼搏,如期實現移民“搬得出”的目標。累計搬遷安置移民16.9萬人,復建房屋473.1萬平方米,調整搬遷工礦企業134戶,庫區面貌煥然一新。移民安穩致富步伐加快,庫區發展全面轉入後續工作新階段。
——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發展實現重大跨越,2011年全縣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是2006年的2.7倍、6.3倍、2.5倍,年均分別增長15.8%、34%、19.9%。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493億元,是前5年投資總和的2.9倍。
——城鄉建設步伐加快。一批事關長遠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強力推進。鯉魚塘水庫、水位調節壩、白鶴220千伏變電站、小江大灌區一二期、天然氣輸配工程等重點項目相繼建成,民眾期盼多年的開達高速公路、北環路改造升級、開州港綜合項目開工建設,東西部新區開發加速推進,環湖開發成效明顯。縣城建成區達到24.5平方公里,人口近30萬。城鎮化率提高12.2個百分點,達39.4%。新增公路總里程600公里、硬(油)化公路1200公里。電力裝機容量達78.2萬千瓦,農網改造覆蓋面達93%。興建各類水利工程2萬處,新解決60萬人飲水安全問題。
——改革創新實現突破。經濟、社會重點改革實現較大突破,統籌城鄉發展、縮小三個差距“六項改革試驗”系統推進,人口梯度轉移、萬畝地票儲備、農村金融創新、投融資體制改革成效明顯,政策法律免費諮詢中心、行政審批免費代辦中心、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醫患糾紛調解中心等服務機制系統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和統籌城鄉發展的制度框架逐步形成。
——開放高地提速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建設進入新階段。“一區四分園多點”的工業園區加快建設,面積達8平方公里,日益發揮出開放平台的重要作用。“三大公共服務平台”運行機制不斷完善,發展環境持續最佳化。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引進工商企業467家、金融機構16家。2011年實際利用內資86.8億元,比上年增長69.7%,比2006年增長3.8倍,五年累計212.1億元;利用外資3900萬美元,五年累計1.2億美元。對外貿易快速增長,2011年實現外貿出口2931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05倍,比2006年增長1.23倍。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人口計生事業取得長足進步。財政性教育投入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5%,全面實現城鄉免費義務教育,新改擴建校舍63萬平方米,新創市級重點高中2所、重點中職學校1所。獲國家專利202項,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縣。文化館、圖書館、電影院、大劇院建成投用,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廣播電視村村通”、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本實現全覆蓋。“四苗”全程接種率達98.1%,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分別控制在12.3/10萬、6.2‰。國民體質抽樣合格率達8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5‰。
——民眾生活持續改善。惠民政策全面落實,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完善。城鄉養老、醫療保險制度實現全覆蓋,節日送溫暖活動惠及12萬困難民眾。新增城鎮就業25.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下降為3.2%。2011年城鄉居民收入分別是2006年的1.9倍、2.4倍。31個貧困村整村脫貧,農村貧困人口減少9.1萬人。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超額完成,環境質量不斷提升。
五年來,我們著重抓了關係全局、影響長遠的四件大事:
(一)如期完成移民搬遷,努力促進移民安穩致富。舉全縣之力、集全民之智,廣大幹部民眾以超常規的付出合力攻堅,順利完成移民搬遷任務,庫區基礎設施極大改善,175米試驗性蓄水順利實現,受到市委、市政府通報表彰,移民新城入選“巴渝新十二景”。配合完成三峽後續工作規劃編制,建立了1300多億元的項目儲備庫。實施扶持項目364個,受益移民13萬人次。成立重慶三峽庫區創業培訓中心,強化移民創業就業培訓,一大批移民實現成功創業或穩定就業。全面落實城鎮移民困難救助、農村移民後期扶持、農轉非移民養老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子女入學、就醫資助等後扶政策,移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突出抓好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五大監測”紮實推進,“滄海桑田”等11個科研項目順利實施,地質災害得到有效防治,庫區水質穩定在Ⅲ類。
(二)深入推進“四大突破”,奮力實現三年整體轉型。以“四大突破”為抓手,加速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城鄉統籌一體化、社會和諧化“四大進程”,初步實現經濟社會整體轉型目標,經濟成長進入全市上游,社會穩定恢復常態。
放手開展招商引資,經濟結構加快調整。積極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大力調整經濟結構、提升產業能級。依託資源、鄉情兩大優勢,成功舉辦兩屆投洽會、鄉情代表大會和系列招商活動,掀起了招商引資、返鄉創業的熱潮。返鄉創業實體達2.3萬戶,總投資109.6億元。“園城融合、生活配套”的工業園區上檔升級,建成標準廠房40萬平方米、服務配套用房8萬平方米,已入駐企業58家、投產45家。川東北天然氣項目取得重大進展,今年將實現首氣目標;爭取到5億方用氣指標,優尼科東海有限公司在開縣註冊納稅。工業經濟迅猛發展,總產值達到193.1億元,是2006年的3倍。能源、建材、食品、輕紡、機械電子產業集群快速成長,產值超億元的企業由7戶增加到28戶。五大工業集群、工業園區和55戶規上工業企業產值分別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97.5%、48%、60.1%。引進新世紀、重百、永輝、國美、蘇寧等知名企業,核心商圈達60餘萬平方米。區域性商貿中心加快建設,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實現全覆蓋。成功舉辦首屆“三色”旅遊文化節,積極發展休閒養生和鄉村旅遊產業,旅遊消費逐步升溫。各類金融機構達到31家,銀行存貸款餘額分別達265.7億元、72.1億元,存貸比從18.1%提高到27.2%。三次產業比重由24.4∶40.1∶35.5調整為18.8∶45.1∶36.1。
大膽深化改革開放,發展活力明顯增強。推進縣政府機構改革,基本形成權責對等、分工合理的運行機制。深化“擴權強鎮”改革,鄉鎮發展活力逐步顯現。加快人口梯度轉移,實現農轉城26.7萬人、農遷農3.7萬人。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組織730個,規模經營面積達38萬畝。引導城市資源下鄉,創辦經濟實體1260個,帶動8.6萬農戶增收。實施萬畝地票儲備,復墾新增耕地15085畝,生產地票10862畝,驗收交易地票4117畝。成功創建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縣。推動農村金融創新,“三權”抵押貸款超過9.1億元。重組國有資產160億元,做實盤強開乾投資公司,獲批銀行信貸資金額度66.7億元。“民眾自治”改革紮實推進。文化服務大眾改革成效明顯。對外交流日益擴大,與友好區縣的經貿合作進一步深化。
(三)不斷夯實“三農”基礎,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三農”投入逐年增加,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高。糧食連續5年增產,總產量突破59萬噸,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大力發展生豬、柑橘、肉兔、中藥材、蔬菜、生態魚等“六葷三素”特色產業,農業產業化水平明顯提升。引進培育縣級以上龍頭企業55家,建立專業合作社1213個。培訓農村經紀人2732人,新改建城鄉農貿市場18個。著力打造“開縣春橙”、“開縣木香”等優勢特色品牌,成功舉辦首屆兔文化節。勞務收入突破55億元。圓滿完成農戶萬元增收年度目標。建設大中型水庫2座,除險加固病險水庫102座,治理水土流失135平方公里,整治城鎮堤防22公里,改造中低產田6萬畝,建成農村沼氣池5.7萬口,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25%。
(四)始終堅持民生優先,著力增進全縣人民福祉。圍繞“共建、共享、共富”,大力改善“六項基本民生”。實施全民創業行動,發放小額貼息貸款近8億元,扶持1.45萬人創業,發展1955戶微型企業,帶動5.8萬人就業;指導幫助2.9萬就業困難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80%、95%以上,城鄉低保“應保盡保”。建成保障性住房13.3萬平方米,在建58.7萬平方米,惠及民眾6542戶。新改擴建農村敬老院35所,建成巴渝新居8500餘戶,改造農村危舊房1.1萬戶,生態及扶貧移民搬遷2.5萬人。新增造林10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2%。新改擴建農村寄宿制學校90所。成立留守兒童服務中心和校外留守兒童之家,配備生活指導教師234名,每年惠及50多萬人次。實施學生“蛋奶計畫、營養午餐”,每學期惠及4萬餘人。人民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成功創建“二甲”,標準化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建設全面啟動。基層醫療機構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藥品價格平均下降30%以上。為88.1萬居民免費體檢。計生民生工程惠及15萬人。大力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和農村客運發展,免費投放城區公共腳踏車1000輛。建成登山步道2條、鄉鎮健身廣場2個、學校塑膠運動場34個,配置農村體育器材360套,舉辦各類運動會150餘次。“唱讀講傳”、“三品”“兩德”教育和民眾性文化活動蓬勃開展。宜居、暢通、森林、平安、健康“五個開縣”建設正大見成效,民生福祉逐年提升。
過去五年,我們堅持勤政為民、依法行政,著力加強政府自身建設。認真落實法律顧問、專家諮詢、民眾參與、集體研究的決策制度,深入推進行政運行機制改革,全面落實規範性檔案審查、行政執法監督、行政複議等內外監督機制。自覺接受縣人大和縣政協監督,嚴格執行縣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積極支持縣政協政治協商、參政議政,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切實加大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力度,政府行政能力明顯提高。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紮實推進,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縣。“五五”普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圓滿完成,物價、檔案、地方志、婦女兒童、殘疾人、老齡、民族宗教、外事、僑台、郵政、氣象、消防等工作都取得新成績。
各位代表!總結五年實踐,我們深刻地體會到,做好新形勢下的政府工作,必須牢牢把握“四個突出”:
第一,突出發展要務。五年來,面對移民搬遷、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三大挑戰,我們始終突出發展第一要務,迎難而上、奮勇爭先,經濟增速連續五年超過14%。特別是2009年以來,我們深化“四大突破”,加速“四大進程”,較快地走出了低速發展困境,在激烈的競爭中實現趕超升位。實踐證明,我們戰勝各種挑戰,取得的一切成就和進步,靠的是發展;解決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問題,仍然要靠發展。
第二,突出民生導向。五年來,我們保持一般預算的50%以上用於民生,滾動實施年度民心工程,全面推進“五個開縣”建設,著力改善“六項基本民生”,加快落實“十條共富措施”,既讓發展成果惠及千家萬戶,又激活了內需、拉動了經濟成長。實踐證明,只要將改善民生貫穿於各項工作始終,經濟發展與民生福祉就能相互促進,我們的事業就會得到廣大民眾的衷心擁護。
第三,突出改革開放。五年來,我們勇於創新、先行先試,深化四大領域重點改革,推動了經濟社會整體轉型,特別是創新推進人口梯度轉移、土地入股集中、城市資源下鄉、美麗鄉村建設、農村地票儲備、農村金融創新“六項改革試驗”,初步探索出了一條縮差共富的新路子;我們全面提升開放水平,廣聚各種資源要素,促進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實踐證明,只有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激活內力、藉助外力,開縣的發展才會有不竭動力。
第四,突出安全穩定。五年來,我們以改善民生為根本、民主法治為關鍵、民眾自治為基礎,著力構建一體化大綜治格局,深入推進平安開縣建設。全面排查化解矛盾糾紛和信訪積案,持續推進“打黑除惡”、嚴打整治,著力夯實安全生產基層基礎,有力地維護了社會安全穩定。實踐證明,只有把安全穩定作為改革、發展的根本保障,築牢平安和諧根基,我們的事業才會興旺發達!
回首五年發展,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創業異常艱辛,成績來之不易,靠的是縣委的科學謀劃和統攬指揮,得益於縣人大、縣政協的有效監督和鼎力支持,凝聚著全縣人民的豐富智慧和辛勤汗水。在此,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奮鬥在各條戰線的全縣人民和駐開部隊、武警官兵、政法幹警,向支持、關心開縣發展的朋友們,向全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社會各界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回顧五年歷程,我們清醒地認識到,開縣的發展還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經濟總量不大,產業結構不優,第三產業還不發達。資源約束、環境保護壓力增大,工業化、城鎮化、城鄉統籌一體化與發達區縣還有較大差距。社會建設欠賬較多,資金調度壓力很大,縮小“三個差距”任務艱巨。社會穩定的基礎還不夠牢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亟待破題。政府自身建設還需加大力度,決策的系統化、管理的精細化水平尚需進一步提高。對此,我們將以艱苦細緻的工作、堅持不懈的努力,積極應對,認真解決!
——建成內陸開放型經濟強縣。全縣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20億元,年均增長22%。五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00億元,實際利用內資500億元、外資4億美元,外貿出口4億美元。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9:55:36。
——建成西部最佳宜居城市。建成以縣城為中心,拓展至郭家、臨江、長沙的100平方公里、100萬人口城鎮群框架,“五個開縣”基本建成,區域性中心城市功能明顯提升,渝東北交通樞紐和渝川陝鄂邊區物資集散地基本形成。基礎設施加快完善,節能減排成效明顯。成功創建國家級森林城市、衛生城市、文明城市,力爭建成國家級環保模範城市。
——建成城鄉統籌的文化強縣。文化體制機制創新成效明顯,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進入全市前列;本土文化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形成特色鮮明的“千年開州”、“三色旅遊”等區域文化;“三品”“兩德”教育活動深入開展,道德社會加快重建,全民素質顯著提高。
——建成幸福和諧的美好家園。統籌城鄉發展、縮小三個差距“六項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創建城鄉統籌發展模範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6300元、年均增長1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16000元、年均增長20%,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到2.3:1,區域發展差距持續縮小,力爭與1小時經濟圈發展差距縮小到1:2。112個貧困村整村脫貧,全面消除絕對貧困,基尼係數縮小到0.35左右。建成惠及全民、水平更高的六大民生體系,居民幸福指數明顯提升,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6歲。全面加強社會管理,社會和諧化程度顯著提高。
為實現上述目標,未來五年的主要任務是:
(一)以工業化為引領,提速發展縣域經濟。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加速工業化進程。強力打造趙家工業走廊,加快建設臨港工業園,全力推進臨江工業園等四分園建設,基本建成規劃區30平方公里、建成區15平方公里的中國西部(重慶開縣)返鄉創業園。著力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加大招商力度,形成能源、建材、食品、輕紡、機械電子、化工六大百億級產業集群,力爭工業總產值達到700億元以上。支持骨幹企業上市融資,力爭實現上市公司“零”突破。推進“商貿活縣”、“旅遊富縣”戰略,提升現代服務業水平。加快建設“百億”商圈、渝川陝鄂邊區物資集散地、渝東北金融高地,增強城市集聚輻射功能。積極發展“三色旅遊”,培育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精心打造漢豐湖國家級濕地公園、雪寶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及其連線景點;深度開發漢豐湖,提檔升級基礎設施,形成旅遊環線,建成全國知名旅遊目的地。
(二)以城鎮化為路徑,加快打造最佳宜居縣。完善縣城、城鄉總體規劃,推進三級開發建設,加速城市化進程。強力推進城市空間拓展和品質提升,加快建設50平方公里、50萬人口“西部最佳宜居城市”,將漢豐湖建成“中國工程湖泊生態典範”。實施環漢豐湖“1+8”規劃,建成“環湖統籌、兩岸協調”的濱湖景觀生態修復工程,推進環湖高效綠化工程,高品位打造一批公園,加快建設花園城市,兩年實現“四季有花”、五年實現立體綠化的目標。加大商業地產開發、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統籌完善城市核心區和各組團市政公共設施。強化城市管理,形成數位化、精細化、格線化、長效化的管理機制。打造縣城—郭家、縣城—臨江、趙家—長沙高等級城市連線道,加快建設100萬人口城鎮群。規範城鎮規劃管理,全面推進4個小城市和風情名鎮、美麗鄉村建設。統籌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紮實開展系列創建活動,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提高宜居、宜業、宜游水平。
(三)以城鄉統籌一體化為抓手,努力縮小城鄉差距。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打造中國柑桔產業強縣、中國肉兔第一縣、中國生豬大縣、中國中藥材大縣、重慶生態漁業基地和渝東北綠色菜都;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深化城鄉資源互動“六項改革”,促進城鄉要素資源有序流動、有效利用,大幅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統籌改善城鄉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建成開達高速公路、北環路改造升級、開州港綜合項目,開工建設開城高速公路,爭取鐵路建設項目,強化“兩類鄉村公路”建設,行政村通暢率達85%;縣級財政投入1億元以上,支持每個鄉鎮建設場鎮公益設施;完善農村公共設施服務配套,提高城鄉居民居住品質和生活質量,縮小區域差距。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大力改善“六項基本民生”,縮小城鄉差距。完善動態扶貧開發機制,加大扶貧開發力度。認真實施三峽後續工作規劃,加快建設“三有一新”庫區。
大興農田水利建設。興建各類水利工程3758處,力爭開工建設上游、力坪水庫,除險加固病險水庫38座,新增改善灌面8.9萬畝,新增技改水電裝機3.3萬千瓦,治理水土流失26平方公里,整治城鎮堤防24.8公里,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2萬畝,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26%。開展“農村基礎設施管理年”活動,形成責任明晰、運轉有序的長效管理機制。
深入實施扶貧攻堅。整合各方力量,落實幫扶措施和資金,完成22個貧困村整村脫貧任務,新啟動30個貧困村整村脫貧工作。開展實用技術培訓1萬人、貧困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3000人,提高貧困人口素質和致富本領。減少農村貧困人口2萬人。
(五)做好三峽後續工作,建設和諧穩定庫區。實施三峽後續工作規劃,加快促進庫區民眾安穩致富。
編制後續實施規劃。突出移民安穩致富、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三大重點,高標準、高起點、高質量編制三峽後續工作實施規劃,建立實施規劃項目庫,積極爭取更多的投資計畫。
推進後續項目建設。深入推進漢豐湖綜合整治、生態屏障區植被恢復、生態廊道建設項目,全面啟動生態旅遊、地災治理、水源地保護、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水土流失治理等後續項目。著力調整庫區產業結構,加快完善庫區基礎設施和社區公共服務設施。
促進移民安穩致富。全力推進“兩條安穩路、五條保障線”工程,強化三峽庫區創業培訓中心建設,整合職業教育資源,培訓移民5000人,新增城鄉移民創業500人、就業3000人;完成1300畝竹溪現代設施農業試點項目,探索移民安穩致富新途徑;切實抓好城鎮移民困難救助、農村移民後期扶持和最低生活保障、子女入學、就醫資助等工作。
加強庫區安全管理。建立高效有序的管理機制,加大聯合巡庫和綜合執法力度;突出抓好蓄、退水期間的安全監測與防範,確保庫區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六)突出生態文明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合理利用土地礦產資源。堅持保發展、保紅線並重,加強土地管理和整治,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守住120萬畝耕地保護紅線。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與合理開發,全面完成煤礦資源整合,切實規範礦產資源管理。完善地災監測預警四級責任體系,強化城鎮規劃區、採礦區等重點區域地災治理。
大力實施環境綜合治理。突出抓好漢豐湖、鯉魚塘水庫及江里、東里、浦里三條河流的水環境保護,加快建設澎溪河流域和重點小城鎮控污治污項目,建成臨江、郭家等10個場鎮污水處理項目,完成豐樂和鎮東污水管網、溫泉垃圾處理場、高橋等16個場鎮簡易治污項目,啟動縣城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建立健全集鎮污水處理收費標準和管理辦法,完善“鄉鎮收集、中心鎮轉運、縣垃圾場處置”收運系統。實施生態家園富民、清潔家園工程,有效治理農村面源污染。從嚴控制縣城揚塵污染,綜合整治縣城噪聲擾民。積極推進節能減排,加強投資項目節能降耗評估審查,加快淘汰落後產能,積極開展環保專項整治。
切實提高生態綠化水平。堅持生態與產業、建設與管護兼顧,大力建設“森林開縣”,積極開展“綠化長江·重慶行動”,啟動環漢豐湖高效綠化工程,新增造林15萬畝,建成市級森林城市。強化漢豐湖、澎溪河濕地生態保護,加強天然林、自然保護區管護,加快石漠化治理。
(七)深入推進改革創新,加快城鄉統籌一體化。深化經濟、社會、文化領域重點改革。以縮差共富為核心,突出抓好城鄉資源互動改革。
推進人口梯度轉移。建立健全戶籍制度改革長效機制,以城鎮有產有業常住農戶、符合條件的進城務工人員及其新生代為主體,推進“富裕農民進城”;完善配套政策,加快“貧困農民下山”。新增農轉城2萬人、農遷農3萬人。
加快土地入股集中。深化土地入股股份合作創新,建立完善農村新型土地股份合作社100個,實現土地集中規模經營40萬畝。充分發揮土地規模效應,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
鼓勵城市資源下鄉。大力促進城市“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資源要素向農村有序流動,新增下鄉創業1000戶,助推農村發展,帶動農民增收。
實施農村地票儲備。推進“萬畝地票儲備工程”,開發整理土地1萬畝,復墾農村集體建設用地7000畝。嚴格落實地票收益分配相關規定,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活力。
深化農村金融創新。深入推進資產評估、抵押登記、風險分擔、銀行服務、產權交易五項農村金融改革創新,農村“三權”抵押融資突破15億元。
(八)全力改善民計民生,推動社會和諧化。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統籌發展教育事業。實施“基礎教育品質提升”和學生“快樂學習、健康成長”兩大工程,分別在縣城、城郊、農村開展新形勢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育人機制試點。新建獨立建制幼稚園5所,改建附設幼稚園7所。加快建設文峰國中、漢豐七校、漢豐八校、漢豐九校、趙家二校、職教中心二期工程,啟動建設職教中心北部新校,籌建漢豐十校、十一校。加快普及學前教育,創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合格縣。優質發展普通高中教育,扶持發展民辦普高,提高高考升學率和上重點大學比例。積極推進高職院校創建,深化全民教育行動,辦好各類夜校和老年大學。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關心關懷教師隊伍,保障和改善教師待遇。健全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培育關愛“留守兒童”,著力解決進城農民工子女、殘疾學生等特殊群體入學問題。
提高健康保障水平。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健康開縣。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切實抓好重大傳染病、地方病和職業病防治。落實好基本藥物制度,減輕民眾看病負擔。完成人民醫院“三級”創建,實現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標準化全覆蓋,加快精衛院遷建。強化醫療機構內涵建設,提高醫療服務水平,構建和諧醫患關係。重視中醫藥事業發展,通過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複查驗收。全面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能力建設,保障民眾吃得放心、用藥安全。建成市級殘疾人社區康復示範縣,確保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加快體育設施建設,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1.3平方米;深入開展全民健身行動,經常參加體育活動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45%。
加快建設文化強縣。實現街道文化中心全覆蓋,建成農村文化中心戶500戶,完成縣電影公司數字影院達標工程,免費開放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街道文化中心、鄉鎮綜合文化站,初步形成“城鎮15分鐘”、“農村半小時”文化服務圈。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加強優秀文化產品創作,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培育文化骨幹企業,加快發展文化產業。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廣泛開展廣場文藝演出、城鄉文化互動、農村和社區電影放映工程等民眾性文化活動。深化“唱讀講傳”和“三品”“兩德”教育活動,積極培育奮發進取、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
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推進全民創業行動,用好用活資本金補助、稅收優惠、融資擔保、創業培訓、小額貼息貸款等扶持政策,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中小微型企業,促進充分就業。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紮實開展“充分就業社區”和“充分就業村”創建,幫助農村轉移勞動力、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殘疾人和城鎮就業困難人員穩定就業。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做好農轉城人員、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險工作,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85%以上,城鎮職工醫保參保人數達5.2萬人以上,城鄉居民醫保參保率保持在95%以上。擴大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覆蓋面。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失業保險補助與物價波動掛鈎的聯動機制,切實抓好城鄉低保、醫療救助、困難群體臨時救助工作。
提升人口服務水平。完善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決策、調控、評估、考核機制,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健全人口和計畫生育公共服務體系,強化縣生殖健康中心、鄉鎮街道服務站標準化、規範化建設,完善獎勵扶助制度,促進優生優育,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趨勢。穩定適度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增長。大力發展養老服務業,加快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
實施六大民心工程。在紮實做好“六項基本民生”重大工作的同時,投入10.2億元,繼續實施“六大民心工程”:一是創業就業工程。全民創業行動新增創業1萬戶以上、帶動就業5萬人,其中發展微型企業1550戶、帶動就業7750人;新增城鎮就業4200人,指導幫助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再就業3700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再就業1400人。二是安居保障工程。建設保障性住房4000套,新建巴渝新居3800戶,改造農村危舊房7460戶、貧困殘疾人危房200戶,地災避讓搬遷327戶、扶貧生態移民搬遷5000人;改造鄉鎮敬老院13所,新建居家養老日間照料所8個。三是關愛扶助工程。新改擴建農村寄宿制學校33所;全面落實“蛋奶工程”、“愛心午餐”;普查普治婦科病1萬人,為20萬城鄉居民免費體檢;藥物救助800名貧困精神病患者,免費救治600名貧困白內障患者;扶持1000戶殘疾人發展種(養)業;減免8000戶困難民眾電視收視維護費。四是飲水安全工程。建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12處,新改建大進、正壩、麻柳、白橋、大德、河堰、郭家、天和、巫山9處集鎮供水工程,解決6.24萬人飲水安全問題。五是生態環保工程。建設農村戶用沼氣池2000口,開展農村沼氣池效益管理年活動;建設森林生態鎮2個、綠色村莊15個,綠化長江工程新造林10萬畝;全面實施城鄉清潔工程。六是交通暢通工程。大修南門—岳溪公路,改造紫水—龍茶、岳溪—胡家公路,硬化通村公路200公里,通村通暢率達60%。
(九)強化政府自身建設,提高科學發展水平。堅持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以制度建設為基礎、以作風建設為保證,不斷提高勤政為民、服務發展的能力。
建設學習型政府。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力求思想適應發展變化、知識適應時代要求、能力適應工作需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深入基層問政、問需、問計,不斷提高謀發展、解難題、闖新路的能力。適應科學發展新形勢,提高決策的系統化、管理的精細化水平。立足開縣實際,用改革的思路、創新的辦法,推動開縣科學發展。
建設法治型政府。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履行職責,切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重大事項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等制度,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強化審計、監察等內部監督。加強行政複議、應訴和行政執法監督工作,在國土、規劃、市政、建設、庫區管理等領域加強綜合行政執法。推進行政複議委員會制度改革,發揮行政複議解決行政糾紛的主渠道作用。健全政務公開機制,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建設效能型政府。健全政府職責體系,深化“擴權強鎮”改革,啟動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的運行體制。堅持政府工作在務實創新上下功夫,通過務實的操作、創新的舉措,切實提高行政效能。完善績效評估,加強行政問責,提高政府執行力。強化“三大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加強和規範行政服務中心建設,完善三級免費代辦服務體系,清理、減少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最佳化流程,提高效能。精簡會議和檔案,改進會風文風。
建設廉潔型政府。旗幟鮮明地反對腐敗,保證權力乾淨運行。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強化源頭治理,以制度規範和陽光運作,堵住公共資源交易、公共資金管理等腐敗易發多發領域的漏洞。鞏固“三項治理”成果。堅決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嚴肅查處違紀違法案件。深化節約型機關建設,厲行勤儉節約,降低行政成本。
過去五年,是開縣發展史上面臨較大挑戰、實現重大轉折的五年。全縣人民在縣委的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縣委“147”戰略部署,攻堅克難、創新圖強,奮力完成“移民搬遷、整體轉型”兩項歷史使命,圓滿完成本屆政府任期主要目標。2011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199.8億元,比上年增長18.3%。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0.05億元,增長93.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81.5億元,增長20%。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2.3億元,增長40.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911元,增長15.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323元,增長24.5%。我們已經站在一個新的發展平台上,正邁入“提速發展、全面小康”的歷史新階段。
——移民搬遷如期完成。全縣人民負重拼搏,如期實現移民“搬得出”的目標。累計搬遷安置移民16.9萬人,復建房屋473.1萬平方米,調整搬遷工礦企業134戶,庫區面貌煥然一新。移民安穩致富步伐加快,庫區發展全面轉入後續工作新階段。
——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發展實現重大跨越,2011年全縣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是2006年的2.7倍、6.3倍、2.5倍,年均分別增長15.8%、34%、19.9%。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493億元,是前5年投資總和的2.9倍。
——城鄉建設步伐加快。一批事關長遠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強力推進。鯉魚塘水庫、水位調節壩、白鶴220千伏變電站、小江大灌區一二期、天然氣輸配工程等重點項目相繼建成,民眾期盼多年的開達高速公路、北環路改造升級、開州港綜合項目開工建設,東西部新區開發加速推進,環湖開發成效明顯。縣城建成區達到24.5平方公里,人口近30萬。城鎮化率提高12.2個百分點,達39.4%。新增公路總里程600公里、硬(油)化公路1200公里。電力裝機容量達78.2萬千瓦,農網改造覆蓋面達93%。興建各類水利工程2萬處,新解決60萬人飲水安全問題。
——改革創新實現突破。經濟、社會重點改革實現較大突破,統籌城鄉發展、縮小三個差距“六項改革試驗”系統推進,人口梯度轉移、萬畝地票儲備、農村金融創新、投融資體制改革成效明顯,政策法律免費諮詢中心、行政審批免費代辦中心、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醫患糾紛調解中心等服務機制系統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和統籌城鄉發展的制度框架逐步形成。
——開放高地提速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建設進入新階段。“一區四分園多點”的工業園區加快建設,面積達8平方公里,日益發揮出開放平台的重要作用。“三大公共服務平台”運行機制不斷完善,發展環境持續最佳化。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引進工商企業467家、金融機構16家。2011年實際利用內資86.8億元,比上年增長69.7%,比2006年增長3.8倍,五年累計212.1億元;利用外資3900萬美元,五年累計1.2億美元。對外貿易快速增長,2011年實現外貿出口2931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05倍,比2006年增長1.23倍。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人口計生事業取得長足進步。財政性教育投入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5%,全面實現城鄉免費義務教育,新改擴建校舍63萬平方米,新創市級重點高中2所、重點中職學校1所。獲國家專利202項,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縣。文化館、圖書館、電影院、大劇院建成投用,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廣播電視村村通”、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本實現全覆蓋。“四苗”全程接種率達98.1%,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分別控制在12.3/10萬、6.2‰。國民體質抽樣合格率達8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5‰。
——民眾生活持續改善。惠民政策全面落實,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完善。城鄉養老、醫療保險制度實現全覆蓋,節日送溫暖活動惠及12萬困難民眾。新增城鎮就業25.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下降為3.2%。2011年城鄉居民收入分別是2006年的1.9倍、2.4倍。31個貧困村整村脫貧,農村貧困人口減少9.1萬人。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超額完成,環境質量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