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縣古官道遺址

開封縣古官道遺址

開封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在配合朱仙鎮國家文化生態旅遊示範區一期建設項目過程中,在朱仙鎮文化生態旅遊示範區內發現一處多層疊壓的古代道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開封縣古官道遺址
  • 出土地點:朱仙鎮文化生態旅遊示範區內
  • 所屬年代:清代中早期
經勘測表明,該道路位於運糧河南岸,園區大門的西北側約100米處,路面開口0.3米-1.6米不等(距地表深度),東西寬約16米,南北長約70米,呈南北向。經勘探、試掘表明,此路共疊壓6層,第一層開口0.3米-0.5米不等,路面採用碎磚渣(青磚)鋪設,路基較散,路面厚度為0.2米-0.3米不等,其修補痕跡明顯,時代為建國初期。第二層位於第一層路面下方,開口為0.5米至0.65米不等,路面厚度和路基大致與第一層相同,時代為民國時期。第三層,開口為0.75米至0.85米不等,路面厚度約0.12米至0.18米不等,路面為三合土路面,時代為清代晚期。第四層,開口為0.85米至0.95米不等,路面厚度約0.15米至0.2米不等,路面為碎磚渣路面,時代為清代中後期。第五層,開口為1.15米至1.25米不等,路面厚度約0.25米至0.36米不等,路面為三合土混合路面,表面呈鐵紅色,原料為白灰、沙、黃土攪拌而成,路面質地堅硬,根據斷面、疊壓層分析,該路始建於清代中早期。據文獻記載,開封過朱仙鎮徑周家口(今周口)進入漢口鎮的道路始建於雍正年間,由清政府出資鋪設。根據疊壓情況和路的走向、方位、建設形式等分析,該路大致與文獻記載吻合,經研究明清商業的專家分析和判斷,此路為清代早期由清政府建設的官道,此路北起開封,南過朱仙鎮徑周家口(今周口)進入漢口鎮的官道。第六層,開口約1.3米至1.6米不等,路面厚度約0.2米至0.25米不等,路面為碎磚渣與三合土混合路面,路面質地有軟有硬,原料以黃沙為主要原料,根據斷面和疊壓層分析,該路時代為明末清初時期。
從考古、勘探、試掘得知,朱仙鎮古官道遺址總面積為1186平方米(勘探得知的面積)。從試掘中發現的遺物分析,每層道路特徵明顯,路基符合時代特點,根據以上特點分析,初步推斷此路疊壓的時代為明、清、民國至建國時期的道路,其中第五層為清代政府出資修建的官道。從試掘情況看,建國初期和民國時期的道路主道絕大部分是與明清時期的路基重疊,由此可見明清時期乃至清後期朱仙鎮之規模和它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
由於朱仙鎮在中國明清時期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一座典型的古鎮,是明清時期開封周邊的核心地帶,是連線湖廣漢口鎮重要要道,據載:乾隆初年,朱仙鎮為“天下四大鎮之一”,“食貨富於南而輸於北,由廣東佛山鎮到湖廣漢口鎮則不止廣東一路矣,由湖廣漢口鎮至河南朱仙鎮則又不止湖廣一路矣,朱仙鎮最為繁伙。”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本次發現的古代道路遺蹟,不僅時代跨度大,路面保存較好,這在開封縣考古中極其罕見。特別是發現了保存完好的清代朱仙鎮鼎盛時期的官道,更為罕見。它的發現從而確定了明清時期開封至漢口官道的具體位置、走向以及朱仙鎮鼎盛時期古鎮的建設和商業的繁榮,同時還能更多的了解朱仙鎮明清時期的歷史信息,以及漢口和朱仙鎮兩個商業古鎮之間的關係等,還為進一步確定朱仙鎮大板橋(朱仙鎮第一座橋)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例證,也為尋找清代雍正十一年和乾隆初期清政府在朱仙鎮設定的“清軍同知”、“鹽撲同知”、“千總同知”等機構提供了重要的線索。為朱仙鎮的商業發展、歷史變遷等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觀賞價值、研究價值等。它的存在,對進一步研究明清時期朱仙鎮與河南等地、河北、陝西、山西等地區的經濟貿易,以及對江淮的經濟貿易,西北與東南的經濟交往,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為研究朱仙鎮鼎盛時期的歷史和文化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線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