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潘湖遺址考古發掘報告

開封潘湖遺址考古發掘報告

《開封潘湖遺址考古發掘報告》是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潘湖遺址位於開封市區中心北部的龍亭公園一帶,大部分被淹沒於龍亭公園範圍內的潘湖和楊湖底部,潘湖遺址發現於1981年春,當時,開封市的園林部門在潘湖中堆築湖心島的過程中,意外地“觸摸”到了明代周王府的遺蹟,由此拉開了開封城下城考古的帷幕,蒙在開封城下城之上的神秘面紗也隨之被層層揭開。本書為潘湖遺址多年來發掘文物及遺蹟成果的系統整理及研究,對於揭露宋元明清時期開封的古建築歷史、城市面貌、文物特色具有重要價值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節 開封地理環境與歷史沿革 (1)
一、開封地理環境 (1)
二、開封歷史沿革及行政區劃 (3)
三、開封與黃河的特殊關係 (6)
第二節 遺址的發現與發掘經過 (9)
一、遺址的發現 (9)
二、發掘經過 (11)
第三節 發掘資料的整理及報告編寫 (13)
第二章 發掘探方與地層堆積 (15)
第一節 探方的分布 (15)
一、探方的面積 (15)
二、探方的方向 (17)
第二節 地層堆積 (17)
一、I潘T6東壁剖面 (20)
二、I潘T8北壁剖面 (20)
三、I潘T12東壁剖面 (23)
四、I潘T46北壁剖面 (24)
五、北蕭T2西壁剖面 (25)
六、KBD皇北T1東壁剖面 (27)
第三章 宋、金及之前時期文化遺存 (29)
第一節 文化遺蹟 (29)
一、夯土牆HQ2 (29)
二、夯土牆HQ3 (31)
三、夯土牆HQ5 (31)
四、夯土層HC1 (32)
五、夯土層HC2 (33)
六、夯土層HC3 (34)
七、門址MZ5、MZ6 (36)
第二節 文化遺物 (37)
一、瓷器 (37)
二、骨器 (41)
三、石器 (41)
四、陶器 (41)
第四章 明代文化遺存 (42)
第一節 文化遺蹟 (42)
一、大型夯土牆體 (42)
二、鋪磚地面 (45)
三、夯土台基 (46)
四、牆體 (51)
五、門址 (52)
六、房址 (56)
七、亭子 (69)
八、花壇 (71)
九、水池 (74)
十、排水設施 (75)
十一、其他 (76)
第二節 文化遺物 (77)
一、建築構件 (77)
二、生活用品 (89)
第五章 清代文化遺存 (115)
第六章 結語 (117)
第一節 對於宋金及之前時期文化遺存的認識 (117)
一、北宋東京城的平面布局 (118)
二、金代汴京城的平面布局 (121)
三、北蕭T1發掘出的宋內城北牆、金皇城北牆 (123)
四、KBD皇北T1發掘出的宋皇城北牆 (124)
五、I潘T8、T10、T12內發現的宋代夯土台基 (125)
第二節 對於明代文化遺存的認識 (126)
一、明代開封城概況 (126)
二、明開封周王府的營建 (128)
三、明開封周王府的廢棄 (129)
四、明開封周王府的規模與布局 (131)
五、明開封周王府紫禁城內重要遺蹟遺物分析 (135)
六、明周王府的“逾制”及與宋、金皇宮的關係 (139)
第三節 對於清代文化遺存的認識 (142)
後記 (143)
插圖目錄
圖一 開封市地理位置示意圖 (2)
圖二 黃河、長江年水量與年輸沙量對照圖 (7)
圖三 開封城下城示意圖 (8)
圖四 開封附近“懸河”示意圖 (8)
圖五 開封城下城地層堆積示意圖 (9)
圖六 潘湖遺址位置示意圖 (10)
圖七 潘湖遺址探方總分布圖 (16)
圖八 潘湖遺址發掘區遺蹟總分布圖 (19)
圖九 I潘T6東壁剖面圖 (20)
圖一〇 I潘T8北壁剖面圖 (21)
圖一一 I潘T12東壁剖面圖 (23)
圖一二 I潘T46北壁(局部)剖面圖 (24)
圖一三 北蕭T2西壁剖面圖 (26)
圖一四 KBD皇北T1東壁剖面圖 (27)
圖一五 北蕭T1平面圖(上)和西壁剖面圖(下) (30)
圖一六 KBD皇北T1遺蹟分布平面圖 (31)
圖一七 KBD皇北T1東壁局部解剖圖 (32)
圖一八 I潘T10HC2夯土層剖面圖 (34)
圖一九 I潘T12HC3夯土層剖面圖 (35)
圖二〇 瓷碗 (38)
圖二一 罐、盤、豆 (39)
圖二二 瓷人(T8⑨∶230) (39)
圖二三 圍棋子 (40)
圖二四 骰子(T8⑤∶38) (40)
圖二五 器物殘片 (40)
圖二六 殘骨梳(T8⑥∶125) (41)
圖二七 骨料 (41)
圖二八 北蕭T1內HQ1平、剖面圖 (43)
圖二九 北蕭T1內HQ1主牆體剖面圖 (43)
圖三〇 TJ1分布位置示意圖 (47)
圖三一 I潘T45平、剖面圖 (48)
圖三二 I潘T43平面圖(下)和東壁剖面圖(上) (49)
圖三三 I潘T13、T14TJ1向西分支部分平、剖面圖 (50)
圖三四 TJ2平面圖 (51)
圖三五 I潘MZ1平、剖面圖;西視圖 (53)
圖三六 I潘MZ2平面圖(中)、東視圖(右)、南視圖(下) (54)
圖三七 MZ4位置實測圖 (55)
圖三八 I潘T1F1平面圖(左)、東視圖(右) (57)
圖三九 I潘T2F2平面圖 (58)
圖四〇 I潘T2F2取暖設施平、剖面圖 (59)
圖四一 F2取暖設施爐坑平、剖面圖和爐體橫斷面、縱剖面圖 (60)
圖四二 I潘T3F3平面圖 (61)
圖四三 I潘T3F4平面圖 (62)
圖四四 I潘T4F5平面圖 (63)
圖四五 I潘T7F6平面圖 (64)
圖四六 I潘T16F7平面圖 (65)
圖四七 I潘T16F8平、剖面圖 (67)
圖四八 I潘T16F9平面圖 (68)
圖四九 I潘F10平、剖面圖 (70)
圖五〇 I潘T7TZ1平、立面圖 (71)
圖五一 I潘T1HT1平、東立面圖 (72)
圖五二 I潘T4HT2平、立面圖 (73)
圖五三 I潘T6HT3平、南立面圖 (74)
圖五四 I潘T20C1平面圖 (75)
圖五五 I潘T10排水涵洞平面位置及西視圖 (76)
圖五六 龍紋琉璃勾頭 (80)
圖五七 龍紋灰陶勾頭(T4∶16) (81)
圖五八 菊紋灰陶勾頭 (82)
圖五九 龍紋琉璃滴水 (83)
圖六〇 菊紋灰陶滴水組合圖 (84)
圖六一 灰陶筒瓦(T5∶17) (86)
圖六二 走獸 (86)
圖六三 綠釉卷草紋條磚 (88)
圖六四 博脊瓦 (88)
圖六五 脊獸T1②∶27 (89)
圖六六 吻座(T2∶33) (89)
圖六七 當勾(T2∶45) (89)
圖六八 龍紋碗 (91)
圖六九 變形龍紋碗 (92)
圖七〇 花卉紋碗 (93)
圖七一 山水人物紋碗 (94)
圖七二 人物詩文碗 (95)
圖七三 魚藻紋碗 (96)
圖七四 “福”字碗 (97)
圖七五 “萬壽”碗(T24∶1) (98)
圖七六 “狀元及第”碗 (98)
圖七七 暗八仙紋碗 (99)
圖七八 弦紋碗和白釉碗 (99)
圖七九 龍紋碟和變形龍紋碟 (100)
圖八〇 松鹿紋碟 (102)
圖八一 花卉紋碟 (103)
圖八二 花果紋碟 (105)
圖八三 花鳥紋碟和山水紋碟 (106)
圖八四 花卉紋盤(T4∶6) (106)
圖八五 “周府上用”盤 (107)
圖八六 高足杯和酒盅 (108)
圖八七 其他瓷器 (109)
圖八八 陶罐和花盆 (110)
圖八九 銅爐和鑰匙 (111)
圖九〇 玉石類遺物 (112)
圖九一 I潘T46MZ3平、剖面圖 (115)
圖九二 北宋東京城平面實測圖 (119)
圖九三 金汴京城平面布局示意圖 (122)
圖九四 開封府城圖(明萬曆《開封府志》卷一) (133)
圖九五 明周王府蕭牆、紫禁城平面實測圖 (134)
插表目錄
表一 楔形磚尺寸統計表 (78)
表二 條磚尺寸統計表 (78)
表三 方磚尺寸統計表 (79)
彩版目錄
彩版一 被淤沒於地下的玉皇閣下層部分
彩版二 潘湖湖心島和龍亭公園門前石獅
彩版三 課題組成員和顧問一起工作場景
彩版四 I潘T8出土器物殘片
彩版五 龍紋琉璃勾頭之一
彩版六 龍紋琉璃勾頭之二
彩版七 菊紋琉璃勾頭
彩版八 龍紋灰陶勾頭
彩版九 菊紋灰陶勾頭之一
彩版一〇 菊紋灰陶勾頭之二
彩版一一 龍紋琉璃滴水
彩版一二 菊紋灰陶滴水之一
彩版一三 菊紋灰陶滴水之二
彩版一四 板瓦
彩版一五 筒瓦
彩版一六 走獸之一
彩版一七 走獸之二
彩版一八 平口條
彩版一九 綠釉卷草紋條磚
彩版二〇 博脊瓦
彩版二一 脊獸
彩版二二 吻座與獸尾
彩版二三 當勾
彩版二四 龍紋碗之一
彩版二五 龍紋碗之二
彩版二六 變形龍紋碗之一
彩版二七 變形龍紋碗之二
彩版二八 花卉紋碗
彩版二九 山水人物紋碗
彩版三〇 人物詩文碗
彩版三一 魚藻紋碗
彩版三二 “福”字碗之一
彩版三三 “福”字碗之二
彩版三四 “萬壽”紋碗
彩版三五 “狀元及第”碗
彩版三六 暗八仙紋碗之一
彩版三七 暗八仙紋碗之二
彩版三八 弦紋碗
彩版三九 白釉碗
彩版四〇 龍紋碟
彩版四一 變形龍紋碟
彩版四二 松鹿紋碟之一
彩版四三 松鹿紋碟之二
彩版四四 松鹿紋碟之三
彩版四五 松鹿紋碟之四
彩版四六 松鹿紋碟之五
彩版四七 松鹿紋碟之六
彩版四八 松鹿紋碟之七
彩版四九 松鹿紋碟之八
彩版五〇 花卉紋碟之一
彩版五一 花卉紋碟之二
彩版五二 花卉紋碟之三
彩版五三 花卉紋碟之四
彩版五四 花果紋碟之一
彩版五五 花果紋碟之二
彩版五六 花鳥紋碟 山水紋碟 花卉紋盤
彩版五七 “周府上用”盤之一
彩版五八 “周府上用”盤之二
彩版五九 瓶與高足杯
彩版六〇 酒盅
彩版六一 其他類瓷器之一
彩版六二 其他類瓷器之二
彩版六三 其他類瓷器之三
彩版六四 罐、花盆、硯
彩版六五 銅器
彩版六六 玉石器
彩版六七 銀器
彩版六八 其他
圖版目錄
圖版一 潘湖遺址第一次發掘現場
圖版二 第一次發掘發現的建築基址
圖版三 I潘T8發掘現場
圖版四 潘湖遺址被湖水淹沒場景
圖版五 第一次發掘清理出的大型建築台基
圖版六 北蕭T1
圖版七 T46清理出的清代門址MZ3
圖版八 T46清代門址MZ3中的柱礎石
圖版九 I潘T46發掘場景
圖版一〇 KBD皇北T1
圖版一一 皇北T1清理出明代磚鋪地面
圖版一二 I潘T8中的夯窩和硬土層
圖版一三 明代立磚鋪地與蕭牆北牆
圖版一四 紫禁城北牆夯窩與外側包磚
圖版一五 金皇城北牆底部鋪磚與內城北牆夯窩
圖版一六 皇北T1北側宋代鋪磚地面殘跡
圖版一七 T25、T32中的鋪磚地面
圖版一八 T16、T17中的鋪磚地面
圖版一九 T20、T34等處的鋪磚地面
圖版二〇 T45和T35內的TJ1
圖版二一 TJ1立面、基槽和包磚
圖版二二 TJ1柱礎坑和分支台基
圖版二三 I潘T43內台基上的磚渣和小坑
圖版二四 I潘T20內的TJ2
圖版二五 MZ1全景(東—西)
圖版二六 MZ2全景
圖版二七 MZ2南立面與柱礎石
圖版二八 I潘MZ2南側台階和T1F1全景
圖版二九 I潘T1F1出土的大理石桌面和椅背
圖版三〇 I潘T1F1出土的木椅和北側磚牆
圖版三一 I潘T1F1坍塌屋頂
圖版三二 I潘T2F2全景
圖版三三 I潘T2F2的北牆
圖版三四 I潘T2F2地下取暖設施
圖版三五 I潘T2F2地下取暖設施工作坑、爐口
圖版三六 I潘T2F2出土遺物
圖版三七 I潘T3F3
圖版三八 I潘T3F4
圖版三九 I潘T3F4
圖版四〇 I潘T4F5
圖版四一 I潘T7F6和T7F7
圖版四二 I潘T16F8
圖版四三 I潘T1F9(東—西)
圖版四四 F6、F7、F9位置關係(東—西)
圖版四五 I潘T4HT2
圖版四六 I潘T6HT3剛清理出時的情形(西北—東南)
圖版四七 I潘T20C1
圖版四八 T3內發現的枯樹殘骸
圖版四九 I潘T46MZ3
圖版五〇 I潘T46MZ3柱礎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