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街景,歷史,聚集,淘書,憂思,現狀,
街景
走進書店街,猶如走進了遺存千年的書院,又像走進了古色古香的畫廊。街道兩旁多為兩層閣樓式建築,青磚白縫,小瓦蓋頂,飛檐挑角,坡頂花脊,風格古樸典雅。許多店鋪的牆面、門窗和欄桿上,都有造型別致的木雕裝飾,有的還鑲著人物、花草、動物造型的藝術雕塑。結實厚重的雕花木門,精巧華麗的各式格窗,拙樸凝重的橫額牌匾,還有杏黃緞底鑲紅火焰邊的店鋪旗幡隨風招展,輝映成頗現古城風貌的獨特街景。
書店街的匾額楹聯也是一大特色。那放眼皆是的匾額高懸門楣之上,氣派而又高雅。匾上書法或瀟灑飄逸,或莊重古樸,或削瘦挺拔,個個出手不凡。“放眼櫥窗儘是文房四寶,俱懷風雅廣交學海眾儒”。“秀管一支精繪花容,薄紙千張請試妙手”。“遍求海內單行本,快讀人間未見書”……細品這一副副楹聯,浩浩古風撲面而來,讓人思緒飛揚,頓生恍若隔世之感。
書店街的樹不太起眼,好像唯恐遮住旁邊的老房子似的,曲臂縮身,長得東歪西扭。街道兩邊的台階上時常有鮮花擺放,尤其到了秋天,一街兩行全都擺滿了盛開的菊花。有的店門前還掛著鳥籠,擺有棋攤兒。下棋、打牌的多是店主,他們或坐在馬紮上,或半躺在竹椅上,玩得非常投入。即使有人進店他們也不起身招呼,只是抬起頭朝你笑笑,然後便繼續埋頭跳馬飛相。
歷史
書店街的歷史可追溯到千年前的北宋。當時這裡名為“高頭街”,與大宋皇宮相毗鄰。據《東京夢華錄》記載,高頭街一帶是東京城裡最繁華的街市,“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交易的商品主要有衣物、書籍、字畫、古玩以及中藥等。到了明代,這裡易名為“大店街”,店鋪雲集,仍是全城最繁華的商業區。而它被正式以“書店街”冠名,則是大清乾隆年間。
清代開封為中原文化中心,文化產業極為興盛。書店街以經營書籍字畫、文房四寶而聞名,當時的名店就有“振興隆”、“德五祥”、“鳳麟閣”、“博雅齋”、“環文閣”、“惠昌山房”、“陸房山館”等十幾家。街上的建築古樸典雅,書店鱗次櫛比,碑帖字畫充盈市面,“書店街”這個名字便隨著墨香飄逸而出了。
“書店”,乍聽起來是個頗為“現代”的稱謂。數百年前能夠以它為街道命名的人,想來實在令人深懷敬意。也許正因為有了這個特色鮮明的名字,書店街的文化氣息才得以綿延至今。
進入近代,兩合書店、大東書店、六合亭書店等真正以書店冠名的商鋪相繼在書店街登場亮相,中華書局、世界書局、開明書店等全國有名的印書館也競相來此開設分店,加上這裡原有的鮑乾元筆墨店、邱文成筆莊等馳名老店,書店街聲名赫赫,成了整箇中原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的“文化一條街”。
縱觀中外,以書店命名的街道並不多見。與北宋開封同名的日本東京有一條著名的“神田書街”,是在1890年以後才逐漸成為書店聚集區的,距今不過百餘年。即使從清代成為名副其實的“書店街”算起,開封書店街的歷史至少也已經延續了300年。
另外,2012年開始動工的鼓樓重建工程位於南書店街街口,建成後漫步在書店街上可以欣賞到鼓樓的巍峨雄姿。在工程即將收尾之際,據聞某夜,對南書店街部分建築已經進行了保護性拆除,如右圖圖冊扉頁展示的開封戲曲茶樓。
聚集
在書店街南端,有座青灰色清代建築,大門正上方鑲有“壽星捧桃”的雕塑。老壽星身披黃袍,白須飄飄,活靈活現如在牆面上行走。這家老店創建於清代鹹豐年間,店主曾在山西晉城、陽城經商,後來又到開封創辦了這家店鋪,得名“晉陽豫”。它以經營果品、雜貨為主,也曾改作糕點作坊,一度生意興隆。時光流轉,幾經換代,在歷史的風風雨雨中,晉陽豫無可挽回地走向了衰落,但這個老字號卻被保留下來,現在成了一家書店。
在晉陽豫旁邊,是一棟灰牆紅柱、形如教堂的小樓。牆體雕塑為兩個麥穗托起的繁體“商標”二字,兩邊鑲著荷花、荷葉和蓮藕彩雕,色彩艷麗。這裡是書店街上另一個著名的老字號“包耀記”。它創建於清代同治年間,店主包耀庭原本是以擓籃賣筆為生的小販,發家後建起這家貨莊。到他的兒子接手生意時,改做糕點,聲名大振。如今卻早已風光不再,也在經營圖書。書店街並非只有書店,飲食、百貨等也有人經營。奇怪的是,其他行業在這裡卻難成大的氣候。除了各類圖書,筆墨紙張、體育器材、中外樂器、古今字畫等數百種文化產品這裡都有經營,生意大多紅紅火火。
書店街是條老街,也是條小街。它全長不過600米,如今卻雲集著大小書店40多個、文化用品商店100多家。雖經數百年風雨滄桑,這裡仍舊保持著書店聚集的文化特色,堅守著明清時期的街景風貌。正是這種個性的堅守,使書店街在眾多老商業街中獨樹一幟,為這座線裝古書般的城市增添了幾多魅力。
淘書
漫步書店街,一個挨著一個書店瀏覽,尋書之趣,買書之樂,讀書之美,可盡收懷中。即使隨便走走逛逛,也能在濃郁綿遠的書香中得到陶冶,在平和悠雅的古韻中受到滋潤。
這裡繁華而不喧鬧,興盛而不張揚。站在琳琅滿目的書架前,就像浸泡在書籍的海洋里,四周馨香瀰漫。無論走進哪家書店,無論書店裡的人是多是少,內心的感覺永遠都是安靜。那步履輕輕的腳步聲,那若有若無的翻書聲,街頭小販那慵懶悠長的叫賣聲傳來,都能給人一種肅穆之感,
這裡的書店大多開辦時間較長,往往有豐富的遺存。書店老闆時常把積壓的書籍搬出來,一排排、一櫃櫃地擺到門口特價出售。只要有興致和耐心去翻翻撿撿,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有心儀已久的舊版好書驀然跳出,令你如獲至寶,眼睛為之放亮。
開封人喜歡把挑選舊書稱作“淘書”。淘就是沙裡淘金、大海撈針,需要運氣,需要工夫,更需要慧眼獨具的鑑別眼光。淘書的樂趣在於“無心插柳柳成陰”的驚喜,在於“得來全不費功夫”的滿足,也在於“踏花歸來馬蹄香”的過程。我算不上淘書高手,卻慶幸有書店街這樣一個地方,能讓我不斷歷練眼光,提升品位。在這裡泡久了,耳濡目染,久病成醫,就有引以自豪的淘書經驗,就不會輕易被某種庸俗的讀物迷惑了眼。
對於開封人來說,逛書店是樂而忘返的休閒與享受。聚精會神地閱讀,默無聲息地翻找,在反反覆覆進過許多家書店之後,終於遇到不忍放手的好書,那種快樂是難以言表的。淘出的書飄逸著淡淡的墨香,夾雜著淡淡的霉味兒。這就是書店街的味道,也是開封城的味道,它體現出的是這座城市的殷實與厚重。
憂思
書店街是開封唯一較好保持歷史風貌的街道,它與相連的鼓樓街、馬道街、寺后街共同構成了繁華熱鬧的古城中心。
久遠的歷史,古老的建築,如繁星般密集的書店,無疑是一道別具魅力的獨特風景。然而,在這寸土寸金的黃金地段,商戰硝煙瀰漫,與四周紛紛崛起的高樓大廈相比,書店街那些低矮的閣樓似乎越來越不能適應現代商業發展了。
是拆除還是繼續守護?如果守護的意義近乎重建,那么守護又有多大意義?守護會不會把歷史與文化變成包袱?如果失去了這條老街,開封又將遭受多么巨大的損失?這些問題,恐怕不是一兩句話能夠說得清楚的。這是書店街發展的兩難選擇,也是整個開封城這些年來多有爭論、頗為棘手的一大難題。
歷經歲月流逝、時代變遷,書店街以其獨特的文化個性和清晰的歷史印記留存至今。在信息社會飛速發展的潮流中,越來越多的音像、電子、多媒體等新型文化產業,已經衝擊和滲透到了這條古雅的老街上。現代氣息的張揚,意味著古典韻味的淡薄乃至消失,令人沉醉的書香古韻不知還能堅守多久?
這也許只是杞人憂天。這條最能體現開封文化古城特色的老街雖顯陳舊卻魅力無限,它的內涵和價值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所了解,它經受住了數百年時光的考驗,也將在新的檢閱中展露笑顏。古韻氤氳,書香綿延,這是開封人的福氣,如果有一天書店街轟然倒下,那將留下永遠無法彌補的千古遺憾。
總結、書店街是親歷開封變遷的一個縮影,滄桑幾經動盪的歷史,濃厚的人文底蘊,在異樣燦爛的秋日陽光中,忽然想起"問予何適,廓而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的詞句,繁華,是過往了,汴梁在歲月中逐漸落寞,但它依舊是開封,那個在菊香滿城時有傾國之色的古都;那個很多人來了,走後仍會魂牽夢繞的小城。
現狀
開封書店街位於開封市中心繁華商業區,全長620米,寬19米,南起鼓樓廣場,北至東西大街,是開封古城歷史風貌的典型街道,也是唯一一條沒有進行大拆大建的歷史老街。書店街的歷史可追溯到千年前的北宋,當時名為“高頭街”。交易的商品主要有書籍、字畫、古玩、衣物以及中藥等。到了明代,易名為“大店街”,與建於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的鼓樓相毗鄰,經營品種仍然以書籍、文化工藝品及文房四寶為主,店鋪雲集,文化氣氛濃郁,是全城最繁華的商業區。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則由大店街正式改稱為“書店街”。沿襲至今,有近300年的歷史。書店有中華書局、世界書局、廣益書局、開明書店等當時中國著名的大書局。五四運動以來,李大釗、肖楚女等知名人士曾在此宣傳進步思想,一系列的知名進步刊物如《中州評論》、《青春詩刊》等都在此刊發,成為近代宣傳先進文化的思想陣地。 開封市依據《開封宋都古城保護與重現工程規劃》和《開封宋都古城文化產業園區規劃》的總體要求,把書店街總體定位為:以大宋文化、古都歷史和人文底蘊為背景,以書籍文化、書畫文化、書房文化為主題,以書店街及相鄰、相連街巷為載體,以旅遊、休閒、購物、展示為業態,以明清建築為風格,將文化歷史街區保護和旅遊景區建設相結合,把書店街打造成高標準、高水平的特色歷史文化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