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告狀

《開封告狀》是一部著名的淮劇,又名江淮戲,流行於江蘇、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區。清代中葉,在江蘇鹽城、阜寧一帶流行著一種由家民號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調發展而成的說唱形式門嘆詞,形式為一人單唱或二人對唱,僅以竹板擊節。在後來的各種演變之後形成淮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開封告狀
  • 類型:淮劇
  • 流行地區:江蘇、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區
  • 方言:建湖縣的方言
簡介:,藝術特點,代表劇目,

簡介:

《開封告狀》屬淮劇,又名江淮戲,流行於江蘇、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區。淮劇語言是以今建湖縣的方言為基調,經過戲曲化而形成的一種舞台語言。清代中葉,在江蘇鹽城、阜寧一帶流行著一種由家民號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調發展而成的說唱形式門嘆詞,形式為一人單唱或二人對唱,僅以竹板擊節。後與蘇北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合,稱為江北小戲。之後,又受徽劇和京劇的影響,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形成淮劇。

藝術特點

淮劇語言是以今建湖縣的方言為基調,經過戲曲化而形成的一種舞台語言。建湖縣地處淮劇藝術發祥地的中段,歷史上的僮子、香火戲藝人大多出生於此。該地的語言與周圍地區相比,具有語調工穩、四聲分明、五音齊全、富於韻味、發音純正、悅耳動聽等優點,為不同時期的淮劇藝人所採用。1961年,淮劇藝術考定委員會界定淮劇語言以建湖縣方言語音為基調,同時適當吸收周圍地區具有普遍意義的個別字音加以豐富。

代表劇目

現代戲始於抗日戰爭時期。至1987年,先後創作演出了數以千計的劇目。其中《照減不誤》、《漁濱河邊》、《一家人》、《海港》、《打碗記》、《離婚記》、《奇婚記》等,代表不同時期淮劇現代戲劇創作演出水平,影響深遠。早期淮劇以老淮調和靠把調為主,唱腔基本是曲牌聯綴結構,未採用管弦樂器奏。1930年前後,戴寶雨、梁廣友、謝長鈺等人,又在香火調的基礎上,採用二胡伴奏新調,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故名拉調。1912年,何孔德、陳達三等把淮劇帶到上海。何叫天又創出連環句唱調,進一步豐富了自由調。淮劇的傳統劇目:早期有生活小戲《對舌》、《趕腳》、《巧奶奶罵貓》等,大戲“九蓮十三英”(即《秦香蓮》、《藍玉蓮》等9本帶“蓮”字的戲和《王二英》、《蘇迪英》等13本帶“英”字的戲)和《白蛇傳》、《岳飛》、《千里送京娘》、《狀元袍》、《官禁民燈》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