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城歷史古蹟和遺址

開城歷史古蹟和遺址

開城歷史古蹟和遺址(Historic Monuments and Sites in Kaesong),朝鮮開城境內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開城歷史古蹟和遺址
  • 外文名:Historic Monuments and Sites in Kaesong
  • 地理位置:朝鮮開城
  • 景點級別:世界文化遺產
遺產概況,遺產簡介,歷史古城,

遺產概況

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開城歷史古蹟和遺址
Historic Monuments and Sites in Kaesong
入選時間:2013年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iii)
地理位置:N37 58 54 E126 30 29
遺產編號:1278rev
遺產描述
世界文化遺產“開城歷史古蹟和遺址”位於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南部的開城市(全稱開城特級市),開城歷史古蹟地區包括了開城城、滿月台、開城南大門、成均館、嵩陽書院、王建王陵、恭愍王陵等遺址。開城市是朝鮮半島一座重要的城市,位於北緯38度線以南,距板門店8公里。這裡的松岳山上松林茂密,因此,開城一直被稱作“松都”。
2013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C(ii)(iii),“開城的歷史紀念物與遺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開城歷史古蹟位於黃海北道省開城市,該遺產包含12個獨立的部分,它們共同見證了高麗王朝在10至14世紀的歷史與文化。前首都開城的風水布局、宮殿、機構和陵墓,城牆以及城門體現出該國歷史上關鍵時代的政治、文化、哲學和精神價值觀念。被記入的古蹟還包括一個天文和氣象觀測台,兩所學校(其中一所專用於教育國家官員)以及一座紀念石碑。該遺址見證了東亞從佛教到新儒學的過渡以及朝鮮在高麗王朝統一之前的各種文化精神和政治價值觀念的同化。該址的規劃和其紀念碑的建築明顯體現了佛教、儒家、道教和風水概念的融合。

遺產簡介

開城古蹟,因多次戰火毀壞,幾乎蕩然無存。現存若干以及中以松岳山麓高麗王宮滿月台的基石、供奉鄭夢周的崧陽書院和善竹橋最為有名。被批准的遺產包含了12個獨立的部分,總計8個遺產點。12個獨立的部分中有5部分是開城古城的城牆,是當年由三層城牆構成的防禦體系的殘存部分,其中包括建於公元896年的最內層城牆和城牆內稍晚時間所修建的宮殿。環繞古城的外城城牆建於1009年-1029年。

歷史古城

開城市是朝鮮半島一座重要的城市,位於北緯38度線以南,距板門店8公里。這裡的松岳山上松林茂密,因此,開城一直被稱作“松都”。開城有著悠久的歷史,918年至1392年的474年間曾為朝鮮半島上第一個統一國家——高麗王朝時代的國都,現存諸多歷史遺蹟。開城歷史古蹟和遺址由代表高麗王朝統治根據地的遺蹟組成,可以從城市的風水選址、宮闕、城牆等組成的城市防禦體系以及教育機構等了解到其包含的精神價值。
歷史上,高句麗南下後,開城成為百濟的“冬比忽城”,後高句麗獲得冬比忽城。開城內城即勃御塹城,高麗稱皇城,有十三門。開城在統一新羅時代改為漢地名松岳郡。景德王十六年(公元757年)改開城郡。在當時,開城原是當地豪族的封地,當中以王氏為代表。新羅真聖王十年(898年),弓裔使王建築勃御塹城。新羅孝恭王五年(901年)弓裔建都稱後高句麗,九年(905年)遷都鐵原。919年,王建推翻後高句麗即位,建立高麗。次年(920年),把首都從鐵遷於松岳之南,合併松岳、開城二郡稱為開州,並著手經營王都,960年(光宗十一年)改稱皇都,995年(成宗十四年)改開城府。顯宗二十年(1028年)築開京羅城,城基周二萬九千七百步,門二十二門,號曰崇仁、宣旗、保定、光德、德山、會賓、仙溪、泰安、弘仁、乾德、保泰、宣義、狻猊、定平、仙岩、慈安、彰義、迎陽、安和、成道、會昌、安定,用丁夫三十萬四千四百人。城中有高麗故宮壽昌宮(朝鮮王朝廢為倉廩)、仁德宮、壽德宮等建築。李氏朝鮮興起後,太祖三年(1394年)遷都漢陽(今首爾境內),置留後司於都內,結束了開城擔任國家首都達489年的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