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善道謙禪師年譜

開善道謙禪師年譜

開善道謙禪師,建寧府崇安縣五夫里(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鎮)游氏子。宋紹聖五年(1098)生。年少父母雙亡,為報親恩而出家修道。先後親近長靈守卓禪師、圓悟克勤禪師、大慧宗杲禪師。曾親侍宗杲禪師左右,因宗杲禪師派遣前往湖南衡陽給張浚送信,途中因與宗元禪師問答之五事——著衣、吃飯、屙屎、放尿、拖個死屍路上行,而開悟。親得宗杲禪師“看話頭”禪法的真傳。後住持武夷山開善寺,朱熹多次前往扣問禪扉,而得法益。傳承圓悟克勤禪師、大慧宗杲禪師的“茶禪一味”思想,而開創“開善茶宴”。紹興二十九年(1159)於開善寺安詳示寂。

基本介紹

  • 本名:開善道謙禪師
  • 別名:謙開善
  • 所處時代:南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建寧府崇安縣五夫里
  • 出生日期:宋紹聖五年戊寅(1098)
  • 逝世日期:宋紹興二十九年己卯(1159)
  • 主要作品:《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大慧宗杲禪師語錄》
  • 主要成就:“看話頭”禪法傳人、茶禪祖師、朱熹佛學老師、開善寺中興祖師
開善道謙禪師年譜
哲宗皇帝紹聖五年戊寅(1098)
師建州崇安五夫里人也(今武夷山市五夫鎮)。姓游氏。是年六月初六日誕也。按:《雲臥紀譚》卷二,謙問張浚:“大慧老師先住徑山日,遣謙首座往零陵問訊張魏公,是時竹原庵主宗元者,與謙有維桑契分。元於道先有所證,謙因慨然謂元曰:“一生參禪見知識,不得了當。而今只管奔波,如何則是?”元笑而語之曰:“不可。路上行,便參禪不得也。儞但平日參得底、悟得底,及長靈、圜悟、佛日三老為儞說底,都不須理會。我今偕行途中,可替底都替儞了。其替不得有五件事,儞自管取。”謙曰:“何謂五事?”元曰:“著衣、喫飯、屙屎、送尿、駝箇死屍路上行。”謙未逮半途,忽有契悟。元賀曰:“今日且喜大事了當,我已見清河公竟,兄當獨往。”宗元從此歸鄉矣。魏公嘗為謙識其悟,為名庵曰“自信”而記之。略曰:“余氐湖湘,佛日又使謙來。發武林,越衡陽,崎嶇三千餘里,曾不憚煩。中途緣契,悟徹真理。一見神色怡然,若礙膺之疾已除者。”仍以筆誥寄元曰:“余謫居零陵,徑山佛日禪師遣謙師上人來問動止。僧宗元因佛日室中舉‘竹篦話’,心地先有發明處,毅然與謙偕來。既至,撫信問,謙亦因緣契會,放下從前參學窠窟。元喜曰:‘我已見清河公矣。’徑歸東陽,為眾辦眾事。余嘉其行止近道,書此寄元。因勉以護持雲。紹興戊午四月二十三日。紫巖居士張浚德遠書。”道謙禪師先後親近過長靈守卓、圓悟克勤、大慧宗杲三位禪師,並於大慧宗杲座下開悟。時年紹興八年戊午(1138)。《指月錄》卷三十二:“開善道謙禪師,初依圓悟。既從師庵居泉南。及師領徑山,令謙往長沙,通紫巖居士書。謙自謂:“我參禪二十年,無入頭處。更作此行,復廢歲月。”意欲無往。”道謙禪師紹興八年(1138)開悟,曾參禪二十年,故道謙禪師應為政和八年(1118)開始參禪。《嘉泰普燈錄》卷十八:“建寧府開善密庵道謙禪師,本郡人(遺其氏)。具戒,游東都……”。道謙禪師受完具足戒後就前往京都天寧寺親近長靈守卓禪師。道謙禪師雖出家較早,但按照佛教戒律規定二十歲才可以受具足戒。所以,道謙禪師政和八年(1118年)正是二十歲。也就是政和八年(1118年)受的具足戒。反推,道謙禪師應生於紹聖五年(1098)。據開善寺當地百姓所傳,道謙祖師是農曆六月初六日出生,至今還有廟會紀念。
元符二年己卯(1099)
元符三年庚辰(1100)
徽宗皇帝建元年中靖國元年辛巳(1101)
崇寧元年壬午(1102)
崇寧二年癸未(1103)
崇寧三年甲申(1104)
崇寧四年乙酉(1105)
崇寧五年丙戌(1106)
師八歲。幼聰慧,讀書輒成誦。
大觀元年丁亥(1107)
大觀二年戊子(1108)
大觀三年己丑(1109)
大觀四年庚寅(1110)
師十二歲。早失恃怙,為報親恩,而出家。按:《補續高僧傳》卷十一:“道謙,建州游氏子,家世業儒。幼聰慧,讀書輒成誦。早失恃怙,嘆曰:“為人子者,不及甘旨之養,當從浮屠氏,學出世法,以報罔極。”遂落髮。”
政和元年辛卯(1111)
政和二年壬辰(1112)
政和三年癸巳(1113)
政和四年甲午(1114)
政和五年乙未(1115)
政和六年丙申(1116)
政和七年丁酉(1117)
政和八年/重和元年戊戌(1118)
道謙禪師二十歲,受完具足戒後,前往京都天寧寺親近黃龍派高僧長靈守卓禪師。按:道謙禪師紹興八年(1138)開悟,當時曾有“我參禪二十年,無入頭處。”之語,算來道謙禪師開始參禪的時間正為政和八年(1118)也。《嘉泰普燈錄》:“建寧府開善密庵道謙禪師,本郡人(遺其氏)。具戒,游東都……”《雲臥紀譚》卷二:“……儞但平日參得底、悟得底,及長靈、圜悟、佛日三老為儞說底,都不須理會。……”《嘉泰普燈錄》卷第十:“東京天寧長靈守卓禪師,泉南人。族莊氏。冠游京師,於天清寺試經得度。至三衢謁南禪雅禪師。次依東吳定慧式禪師,通華嚴奧妙。聞靈源開法太平,道鳴四方。即往造,值夜參。適中其病,遂猛省,投誠入室。源鍛以差別機智,且戒其緘默。餘十年,辭謁佛鑒,命分座。舒守孫公傑以甘露請開法。後徙天寧。
重和二年/宣和元年己亥(1119)
宣和二年庚子(1120)
宣和三年辛丑(1121)
宣和四年壬寅(1122)
宣和五年癸卯(1123)
師二十五歲,長靈守卓禪師圓寂。按:《長靈守卓禪師語錄》行狀:“宣和五年(1123)十二月二十五日。上堂:和雲門臘月一曲,因激切勸戒學者。至二十七日,辭眾安坐而化。閱世五十有九,坐三十有二夏。後五日闍維,不壞者三。所雨舍利,五色晶瑩。道俗獲者,不可勝數。塔於京師法雲圓通禪師塔之右。”
宣和六年甲辰(1124)
師二十六歲。圓悟克勤禪師奉詔住持開封天寧萬壽寺,道謙禪師開始依止圓悟克勤禪師學習禪法,並充當真定府化主。按:《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第四:“住東京天寧寺◎宣和六年四月十九日。於當寺為國開堂。云云。”《大慧普覺禪師普說》為瑩上座普說:“有個道謙長老隨老漢在京師天寧做真定府化主,一日歸納疏了,因去方丈入室,我老和尚波瀾闊,往往多放過,有時見伊忽然道得一句子,老和尚便呵呵大笑。”
宣和七年乙巳(1125)
欽宗皇帝靖康元年丙午(1126)
靖康二年丁未(1127)
高宗皇帝建炎元年丁未(1127)
建炎二年戊申(1128)
師三十歲。克勤禪師移錫雲居山(今江西永修縣境內)。道謙禪師亦隨克勤禪師移居雲居山。
建炎三年己酉(1129)
師三十一歲。圓悟克勤禪師歸蜀,遣道謙禪師前去跟隨大慧宗杲禪師居住古雲門學法。按:《大慧普覺禪師年譜》:“建炎三年己酉,師四十一歲。時圓悟有歸蜀意。師於中夏遣參徒於雲居山後,尋得古雲門舊址,欲創庵以居。按,圓悟與耿龍學書云:杲佛日一夏遣參徒踏遂山後古雲門高頂,欲誅茅隱遁,其志可尚。今令謙去,山叟為書數語及疏頭亦欲輟長財成之。可取一觀,渠正欲奉鋤。更在高裁也。”《佛果圓悟真覺禪師心要》建炎三年閏月十一日前雲居圓悟禪師克勤書。與耿龍學書批:“妙喜示來教見,矻矻於此。意況甚濃。真不忘悲願也。而以宗正眼,照破義路。情解透見肝膽。何明眼如此。正宗久寂寥。後昆習窠臼守,箕裘轉相鈍致。舉世莫覺其非。大家隨語生解。祖道或幾乎息矣。不有超卓穎悟之士,何以規正哉。此皆正念乃真外護也。時節擾擾,山居領眾亦未可保全。尚未有可乘之便,為轉身之許。爾杲佛日,一夏遣參徒踏逐山後古雲門高頂。欲誅茆隱遁。其志甚可尚。今令謙去。山叟為書數語及疏頭。亦與輟長財成之。可取一觀也。渠欲奉鋤正在高裁也。 克勤 啟上。”
建炎四年庚戌(1130)
師三十二歲。跟隨大慧宗杲禪師遷居雲門庵,九月,跟隨宗杲禪師避盜賊於湖湘。按:《大慧普覺禪師年譜》:“建炎四年庚戌,師四十二歲。是年春,遷海昏雲門庵。時開善謙、薦福本、東林顏、雪峰空、凡二十餘人。侍師而往,朝參暮請,聲譽藹著。九月,以盜賊猖獗,避地湖湘。抵長沙,訪佛性泰禪師於谷山。”
紹興元年辛亥(1131)
紹興二年壬子(1132)
紹興三年癸丑(1133)
紹興四年甲寅(1134)
師三十六歲。跟隨宗杲禪師入閩,第一站便來到了建寧府崇安縣(今武夷山)開善寺。並應劉子羽、劉子翬兄弟之請,於開善寺升堂說法。按:《大慧普覺禪師年譜》:“紹興四年甲寅,師四十六歲是年二月作七閩之行。”《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六:“昔日病翁見妙喜於其面前要逞自家話。渠於開善升座,卻云:"彥沖修行卻不會禪,寶學會禪卻不修行;所謂張三有錢不會使,李四會使又無錢。"”
紹興五年乙卯(1135)
紹興六年丙辰(1136)
紹興七年丁巳(1137)
師三十九歲。道謙禪師隨侍宗杲禪師住持杭州徑山萬壽禪寺。按:《大慧普覺禪師年譜》:“按:塔銘曰:浚在蜀時,勤親以師囑,謂真得法髓。浚造朝,遂以臨安府徑山延之。恐師痛事韜晦,必欲致師。移書泉守劉公彥修趣其行,不得已幡然而起。按:題佛燈珣禪師祭文後云:余紹興丁巳春,赴臨安府尹之命王國一法席。”《五燈會元》:“建寧府開善道謙禪師,本郡人。初之京師依圓悟,無所省發。後隨妙喜,庵居泉南。及喜領徑山,師亦侍行。”
紹興八年戊午(1138)
師四十歲。道謙禪師因受宗杲禪師派遣往零陵為紫岩居士張德遠送信,中途打發大事,因五事而開悟。按:《大慧普覺禪師普說》:“為瑩上座普說云:因遣道謙往零陵問訊紫岩居士,謙中途打發大事,及歸,老僧半山亭望見,便云:這漢和骨都換了也。謙聞之大驚,這些驗人處,設使釋迦,達磨來亦不讓。”《雲臥紀談》卷二:“魏公嘗為謙識其悟,為名庵曰“自信”而記之。略曰:“余氐湖湘,佛日又使謙來。發武林,越衡陽,崎嶇三千餘里,曾不憚煩。中途緣契,悟徹真理。一見神色怡然,若礙膺之疾已除者。”仍以筆誥寄元曰:“余謫居零陵,徑山佛日禪師遣謙師上人來問動止。僧宗元因佛日室中舉‘竹篦話’,心地先有發明處,毅然與謙偕來。既至,撫信問,謙亦因緣契會,放下從前參學窠窟。元喜曰:‘我已見清河公矣。’徑歸東陽,為眾辦眾事。余嘉其行止近道,書此寄元。因勉以護持雲。紹興戊午四月二十三日。紫巖居士張浚德遠書。”
紹興九年己未(1139)
師四十一歲。打發大事後,回老家建寧府崇安縣(今武夷山)五夫里仙洲山結茅棚靜修長養聖胎。
紹興十年庚申(1140)
師四十二歲。吳十三道人依止道謙禪師開悟。按:《教外別傳》:“吳十三道人(開善謙法嗣)建寧府仙州山吳十三道人。每以己事扣諸禪。及開善歸,結茆於其左。遂往給侍。紹興庚申三月八日夜,適然啟悟。占偈呈開善曰:‘元來無縫罅,觸著便光輝。既是千金寶,何須彈雀兒。’開善答曰:‘啐地折時真慶快,死生凡聖盡平沉。仙州山下呵呵笑,不負相期宿昔心。’”《五燈會元》:“建寧府仙州山吳十三道人,每以已事扣諸禪,及開善歸,結茆於其左,遂往給侍。紹興庚申三月八日夜,適然啟悟,占偈呈善曰:「元來無縫罅,觸著便光輝。既是千金寶,何須彈雀兒?」善答曰:「啐地折時真慶快,死生凡聖盡平沉。仙州山下呵呵笑,不負相期宿昔心。」”
紹興十一年辛酉(1141)
紹興十二年壬戌(1142)
紹興十三年癸亥(1143)
師四十五歲。宗杲禪師受張九成朋黨之謗牽連,流放衡陽。道謙禪師因住山靜修尚未受牽連。按:《歷朝釋氏資鑒》:“紹興十三年五月,張九成得朋黨之謗。既而右司諫詹大方言:頃者鼓唱浮言,九成實為之首,徑山主僧宗杲從而和之。九成編置南安軍。宗杲流衡州。(又按:紹興正論雲。秦檜當國。宗杲不附和。議坐與張九成謗訕還俗。"管衡州。又從梅州。檜死。故還復為僧。住徑山。
紹興十四年甲子(1144)
紹興十五年乙丑(1145)
紹興十六年丙寅(1146)
師四十八歲。應劉子羽之請正式住持開善寺。朱熹向道謙禪師問禪於開善。按:《歷朝釋氏資鑒》:“信國文公朱晦庵熹,問道於開善謙禪師。……師趍疾。公奠以文曰:……師出仙洲,我寓潭上。一嶺間之,但有瞻仰。丙寅之秋,師來拱辰(岩名)。乃獲從容,笑語日親。一日焚香。請問此事。師則有言。決定不是。始知平生,浪自苦辛。去道日遠。無所問津。”《雲臥紀譚》卷二:“謙甞從劉寶學所請,出世建之開善。”
紹興十七年丁卯(1149)
師四十九歲。因宗杲禪師之牽連離開開善寺,前往衡陽親近宗杲禪師。並將宗杲禪師在徑山的法語編輯成冊,即後來的《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朱熹套用道謙禪師為他講解的禪理,在建州鄉試中考取貢生。按:《歷朝釋氏資鑒》:“信國文公朱晦庵熹,問道於開善謙禪師。……師趍疾。公奠以文曰:……未及一年,師以謗去。……”《雲臥紀談》卷二:“大慧先住徑山語要,乃謙有衡陽編次。謙甞從劉寶學所請,出世建之開善。”《朱子語類》輔廣錄云:“某年十五六時,亦嘗留心於此。一日在病翁所會一僧,與之語。其僧只相應和了說,也不說是不是,卻與劉說,某也理會得個昭昭靈靈底禪。劉後說與某,某遂疑此僧更有要妙處在,遂去扣問他,見他說得也煞好。及去赴試時,便用他意思去胡說。是時文字不似而今細密,由人粗說,試官為某說動了,遂得舉。”李侗《與羅博文書》說朱熹“初從謙開善處下功夫來,故皆就裡面體認”。
紹興十八年戊辰(1148)
紹興十九年己巳(1149)
紹興二十年庚午(1150)
師五十二歲。跟隨宗杲禪師移居梅州。按:《大慧普覺禪師年譜》:“紹興二十年庚午,師六十二歲。是年六月二十五日準命移梅州。
紹興二十年庚午(1150)
紹興二十一年辛未(1151)
紹興二十二年壬申(1152)
紹興二十三年癸酉(1153)
紹興二十四年甲戌(1154)
紹興二十五年乙亥(1155)
紹興二十六年丙子(1156)
紹興二十七年丁丑(1157)
師五十九歲。宗杲禪師赦免,離開梅陽,住持育王寺。道謙禪師回武夷山,繼續住持開善寺。朱熹至開善寺向道謙禪師扣問禪扉。按:《大慧普覺禪師年譜》:“二十六年丙子,師六十八歲正月二十一日離梅陽。”“紹興二十七年丁丑。師六十九歲住育王。褁糧問道者,萬二千指。百廢並舉,檀度響從,冠於今昔。”
紹興二十八年戊寅(1158)
師六十歲。朱熹再次扣問禪扉。
紹興二十九年己卯(1159)
師六十一歲。朱熹最後一次前往開善寺向師請問禪法。是年於開善寺安詳示寂。按:《歷朝釋氏資鑒》:“信國文公朱晦庵熹,問道於開善謙禪師。……師趍疾。公奠以文曰:……我以行役,不得安住。往還之間,見師者三。見必款留,朝夕咨參。師亦喜我,為說禪病。我亦感師,恨不速證。別其三月,中秋一書。已非手筆,知疾可虞。前日僧來,為欲往見。我喜作書,曰此良便。書已遣矣,僕夫遄言。同舟之人,告以訃傳。我驚使呼,問以何故。嗚呼痛哉,何奪之遽。恭惟我師,具正徧知。惟我未悟,一莫能窺。揮金辦供,泣於靈位。稽首如空,超諸一切。”《朱子年譜》:“紹興三十年(1160)庚辰,三十一嵗。冬見李先生於延平始受學焉。”朱熹受學李侗後,思想開始轉變,但從朱熹為道謙禪師寫的祭文來看,道謙禪師圓寂時,朱熹還未受學於李侗。《聯燈會要》卷十七:“……遷建寧開善,而終老焉。”《補續高僧傳》卷十一:“將化,侍者請偈。師笑曰:“萬法本空,三界非有。死生於何處安著?忍為駭俗態乎?”師行峻而氣和,接物優容,不言自化,亦宗門之傑出者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