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一)
先師姓李,名陽波。在我眼中先師雖非完人,但卻處處顯示著智慧和激情。相信只要認真讀過這部書的人,都會有此同感。
先師於公元1946年農曆12月27日生於廣西平南,3歲後隨其姨母至南寧生活。1966年高中畢業。先師本有凌雲之志,欲上清華大學,攻讀物理,進軍斯德哥爾摩。然而文革的一聲炮響,打破了他的春秋美夢。加之先師的父親被打成歷史反革命,當時的境遇就可想而知了。正當先師感到十分沮喪的時候,物理老師送給他一本家傳的《黃帝內經》,並諄諄囑咐道:時運如此,難以遂志,這是沒有辦法的,但若能學好醫術,則不僅可以餬口,且可利及他人。先師就是這樣走上了醫學的道路,而這部無標點的《黃帝內經》,便成了他的入門之書。
1969年,先師被下放到南寧附近的扶綏縣插隊,在農村一呆就是5年。這段時間,先師一邊勞動,一邊自學,一邊為人治病,積累了初步的臨證經驗,且在當地小有醫名。插隊結束後,被抽到沙井煤礦工作,不及一年,即自動離職。此後便依靠病人的介紹,在南寧鐵路一帶行醫。此時的先師對於中醫經典的領悟已日漸深刻,臨證運用自如,長於望診、切診,言人疾病生死多有奇驗。故鐵路一帶呼之為李半仙,求診者絡驛不絕。師逝後,有不少當年曾經先師診治的病人到我這裡看病,當談起先師治病的故事時,歷歷道來,每每如數家珍。
時一中年婦女,經西醫院檢查,診斷為婦科腫瘤,並已相約手術,手術前經鄰人介紹,尋先師一診。先師切脈、觀眼之後,謂非為腫瘤,乃是蟲積使然,隨手處方,數日後,排下如紅絲之物若干,腹痛諸證頓除,再往醫院檢查,腫瘤已無。
時一男性青年,患膽囊之疾,痛苦異常,每月至少絞痛一次,甚或多次。師診後,囑買酒二斤,自與黃色根狀藥一把,浸酒數日後飲用,飲完之後,膽疾即愈,至今20年未作。
時一青年男子,工作時不慎被砸斷足跟之大筋,當時以為必當遺下殘疾,尋先師診後,囑買海參、田七等物,研末外敷,不半月,足筋接復如初。
時有南寧火車站客運室主任盧某,左膝關節粉碎性骨折,西醫權威皆謂有截肢之虞,其夫甚慮之,遂尋於師,師謂何須截肢,35日必能下地走路。盧某信甚堅,遂出院全權交先師治療,先師住入其家,果於第35日中午令盧某下地走路。經拍片複查,左膝完好如初,西醫驚為不信。
時我院一西醫老師,因患肝病,轉氨酶300餘單位,歷經全國多地名老專家診治,轉氨酶皆未下降絲毫,其對中醫已毫無信心,偶聽介紹先師,乃抱一試之心。見面時直呼“小李”,大有輕蔑之意,先師亦知之,遂先用別計降服其心,待其初具信心,先師即言:服藥後,30日內,轉氨酶不降,可來砸我招牌。所處藥方,多不同前,為羌活、連翹一類疏散風火之品。該位老師性急躁,服藥至22日,已然按捺不住,抽血檢查,轉氨酶已下降近百個單位。
先師診病不限科別,或內或外、或婦或兒,用藥或湯或酒、或丹或散、或內服或外用,用量或重至百克以上、或輕不及克,總以方便為要,似有扁鵲之風也。
70年代初其父尚未“解放”時,突患急性白血病,白細胞高達20餘萬,高熱持續不退,先師細心診查後,處以雄黃、龜板、胎盤等藥,經煉製後服用,經治月余即獲痊癒,1997年方去世,壽79歲。
1987年,原南寧市中醫院門診部主任冼某之弟患血氣胸,左肺2/3壓縮,經西醫治療一周,病情無緩解,擬用手術治療,因冼某素與先師相識,遂求治於師。師診後,雲乃陽明不降使然,清降陽明即解。處以:玉竹120g,陳皮120g,白芷120g,大棗120g。日服一劑,服後日瀉十餘行,胸次漸舒,呼吸漸暢,不數日,胸片複查,左肺復原,血氣吸收。初處方時,曾擬用銀花120克,為慮血氣胸合併感染髮熱,故用銀花清熱解毒,以類抗感染,後思之良久,乃去之。謂中醫治病全在辨證精微,若以西學參之,以為炎症感染必用清熱之劑,則反成捉肘,影響療效。
1982年,余父患眩暈,頭不能動搖,西醫以頸椎綜合徵治之,治療月余不見效果,遂由桂林專程來邕求治,先師按脈後云:非頸椎之病,乃由虛爾。處:川芎、杞子、淮山、白芷等各5g,燉魚頭服之,不數日而愈。
先師(二)
80年代初,師意曾欲涉足科場,報考岳美中之碩士研究生,然因學歷不符要求,未能獲得報考資格。
1982年,廣西中醫學院與廣西民主黨派合辦中醫夜大,面向社會招生,先師欲睹中醫之現代教育狀況,遂投身此校。於校中與許多中醫學院的任教老師成為知交,余亦以此因緣得聞先師之名。
1983年暑期,余畢業留校任教,適逢學院傷寒教研組之張國富老師調回北方,張老師深研傷寒,而先師於《傷寒論》造詣亦深,彼此互為尊重。當時由於鐵路運輸緊張,託運頗費周折,張老師知先師在鐵路之醫名頗大,關係甚多,遂請先師幫忙辦理託運免檢手續。斯時余與張老師同一科室,正好幫忙裝卸行李,遂有與先師的初面之緣。
此次初面雖為偶然,但也有我與先師建立師徒關係的必然。這是後來我已成為先師入室弟子後,先師告訴我的。幫助張老師辦完託運手續後,張老師即請大家到車站對面的朝陽冰室喝啤酒,吃點心,我與先師正好相鄰而座,酒過兩杯之後,先師示意已經喝夠不再加了,可與我同年級的一位老師出於客氣,硬是在先師的杯里再倒了一杯,當時的我不知出於何種心態,隨手將先師的這一杯接了過來,說:李師傅不想喝,我就幫他喝吧。就是因為這杯啤酒,使先師對我有了極大的好感,經過近半年的考查,在師兄劉方的帶引下,我成了先師的第二位入室弟子。
為什麼一杯啤酒具有如此大的影響呢?原來在先師的一生當中,中學以後,即因父母的關係,做了黑五類的兒子,不是這處受欺,就是那處受壓,只有在飯桌上才感到有一絲輕鬆自由。如果這個時候還會有人強己所能,那么,不管他是出於真心還是出於客氣,先師都會感到非常惱火,有時甚至會當著客人掀翻桌子。雖然行為過激,但也是由於特殊的原因所造成。在這樣的一個時候,我為先師代酒一杯,先師的心情可想而知,這就成了日後得以邁向師門的一大因緣。這是我投師的一段經歷。治病療疾,大抵如此類。
(三)
先師治學行醫,略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67年初讀《內經》始,至1982年讀中醫夜大。此一階段主要研讀醫典、行醫濟世,先師的大部分醫療活動都在這個階段。讀醫書方面,除熟讀深研四大經典外,更兼後世諸家之說,經典之中又以《傷寒論》見長。1972年5月1日,經過文革數年的關閉,南寧市古舊書店重新開張,先師於此購得線裝本《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並有記云:“南寧古舊書店自文革關閉以來,於一九七二年五月一日首次開張。其日真可謂門庭若市,余得見《古今圖書集成》全貌矣!全書所占空間約與半部解放牌汽車相當,售價1300元人民幣。惜余囊中無此巨款,只購得其中醫部而已。”購書後之第3年,即1975年,先師花15個月的時間,將《醫部全錄》通讀一遍。師之姨母見先師整日裡手不釋卷、目不離書、足不出戶,以為先師必有精神問題,遂呼師之表兄“勸導”先師,要其出門走走以解悶心,弄得先師哭笑不得。
除《醫部全錄》外,先師於晚清及清後的大部醫籍亦皆仔細通讀過,如《徐大椿醫書全集》《皇漢醫學叢書》等。而於近人,則對張錫純、張覺人情有獨鐘。受張覺人之《外科十三方》啟發,曾創大小龍虎散二方,小龍虎散用藥三十六味,大龍虎散用藥七十二味,以配天罡地煞之數,所用多草藥,以之療病,無論內外,多能隨手取效,惜余入師太晚,未能得見原方。
先師雖非科班出身,而觀其所學,則經典之外,尚旁涉百家。先師尊古、崇古,但不泥於古,臨證所用,除《局方》之五積散必遵守原方,余者多自裁自用,然觀其所處,每每不離古風,誠為師古而能化古者。若以如此境界論之,則今之科班習讀者,亦未多見也。
在先師的醫療實踐里,值得一提的是,其在日本赤羽氏知熱感度測定思路的基礎上,進行變換改造,創製了知熱感度數碼用藥系統,此一系統的操作大概包括三個步驟:其一,根據知熱感度測定的結果選出用藥數碼;其二,根據病者症狀及所得數碼對應選藥;其三,綜合分析,定出處方。筆者認為,在當今的條件下,最有可能將中醫的部分思想與技能電腦化、現代化的,非這套用藥系統莫屬。然而這個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合作,筆者於此將思路托出,亦有拋磚引玉,尋求合作之意。中醫確實需要一批真正志同道合者的共同努力,余將拭目待之。這一階段不知吃過多少苦頭,不知度過多少不眠之夜,也不知有多少次思想火花與創造激情的碰撞,我也就是在先師治學的這樣一個階段走入他的門下,並且與他同吃同住了一年多的時間。
第二階段:進入80年代以後,先師於醫道已達到相當的境界,在自身境界日漸提高的同時,先師亦為當時中醫的現狀而感到焦慮與困惑。先師習醫從《內經》開始,繼而《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四大經典熟讀深研之後,方讀後世之書,而且這一階段不看任何西醫的書籍,以求古風之淳樸深厚。可以說先師所走的習醫之路,是前人所說的先難後易之路,是上根器之路,是傳統之路。雖然先師在這條路上獲得了成功,但是,在現實社會中,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於走這樣的路。那么,是否還有旁路可行呢?帶著這樣的思想,先師一頭扎進了現代科學及人體科學的領域,試圖用現代科學前沿的思想,用人體科學中氣功、特異功能的手段,來尋求一條全新的路子。這一階段不知吃過多少苦頭,不知度過多少不眠之夜,也不知有多少次思想火花與創造激情的碰撞,我也就是在先師治學的這樣一個階段走入他的門下,並且與他同吃同住了一年多的時間。在這段日子裡看到先師的作息是,每天上午十點左右起床,起床後即開始一天的學習、研究、教學、應診及修煉,直到第二日凌晨五點,日復一日,無有變更。
此一階段中,先師對20世紀現代科學前沿的科學家,特別是物理學界、哲學界科學家的思想進行了深入的學習探討,對中西兩種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對比研究,為新學科、新路子的構建,作了多方的探索和嘗試。提出了以“宇宙生物觀”為認識論,以“陰陽術數構系”為方法論的中醫時相醫學。
我在先師治學的轉型期進入師門,感受到了先師在治學上豐富多彩的一面,這其中不乏雄心壯志和激情,但也有不少困惑的時候。在這樣的時候跟師,收穫是多方面的,尤其對現代科學及傳統文化都感覺到有一個巨觀的把握,對一些有關傳統文化的重大問題,就如同在雲端里看大地山河,一目了然。當然,在這個時期進入師門,也有令我至今仍感到遺憾的事。由於先師在學問重點上的轉移,已經難以抽出很多的時間來給我們講授經典及薰習臨床,記得在幾年的時間裡,先師只給我講授過《素問》的“至真要大論”、《傷寒論》的百餘條條文以及《周易》的十幾個卦。對於先師的臨證經驗也沒能夠很好地把握,只記得當初與師兄劉方一道,隨先師治療一些疑難病,每次處方前,我們都要猜一猜師父可能會開什麼藥,可沒有一次我們能夠猜著。有時候在我們眼裡,今天看的這個病,與前幾天看的某個病在各方面都很相似,可在先師的處方里卻找不到一絲相同。其臨證處方,信手拈來,皆能隨處取效。曾記余姐患腰痛多年,已經多方治療不效,先師與之診脈後,云為太陽標本同病,處小青龍湯加熟地、蓯蓉、淫羊藿,開藥6付,並囑云:頭5付水煎服,末一付酒浸,待服完水煎之5付後,即服藥酒,6付必愈。結果真如其言,多年腰痛從此而瘥。
第三階段:1986年余在先師的極力鼓動下,報考了成都中醫學院《傷寒論》碩士研究生,結果榜上有名,遂於1986年10月去了成都,師事陳治恆教授。碩士畢業後,又考上南京中醫學院之《傷寒論》專業,在陳亦人教授門下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上學以後,就只能在假期以及用通信的方式跟師學習。
這一時期,先師的思想在經過上一階段的激烈變動後,逐漸冷靜下來。經過認真的思考與反思,認識到在近期內,十年、二十年,甚或更長的一個時期,用現代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中醫、研究傳統文化,時機都還不成熟。如果過早地談結合,甚或以西判中,那么,只能加速中醫這門學問的消亡,這樣做對傳統文化、對現代科學、對人類的將來,都沒有什麼好處。對這個問題,先師曾有過一個很激烈的結論:“完全用現代科學的方法研究中醫,不是出於無知,就是小人。”
(四)
因此,在治醫治學的最後幾年中先師又將戰線全面地拉回,沉醉於子學的更深入研究,為構築傳統文化的基礎性學科——陰陽術數學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這一準備工作包括對易學的深入研究,提出“易經象辭密碼系統及其泛論工程”,並進行了具體地實踐操作,對相學與星學的整理,對傳統文化中一些基本重要概念的詮釋,以及對時相醫學的更深層次的提煉。提煉的結果認為:中醫學就是一門地道的時相醫學,而中醫開方,實際上就是開“時間”。這句話很形象,也很精闢。《素問》所說的:“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實際上已為我們很好地概括了生命的時間依據,而《素問》的運氣七篇則更為我們揭示了這一依據的時間常數。生命的異常、生命的病態,無非就是正常時間程式遭受了破壞,調整時間,使程式重新恢復正常,這就是治療的過程。在這一提煉過程中,先師將疾病與對治方藥的屬性在“時間”的範疇下統一起來了,這種工作難道不是一種創新,難道不是一種現代化嗎?
中醫要不要現代化呢?這個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我們不應該將現代化的涵義僅僅局限在諸如尋找腎陰腎陽的實質,衛氣是不是相當於西醫的白細胞、淋巴細胞?經絡的物質基礎是什麼?營血證是不是等於漫彌性血管內凝血?中藥有效成分的提取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上。這些工作要不要做呢?當然是要做的,但是可以作出兩個肯定:其一是目前有關上述問題的一些工作還相當的不成熟,有的甚至象是小孩子辦家家,自欺欺人,這樣的工作並不一定能夠有助於我們去更好的認識中醫;其二是這類工作留待將來,留待時機成熟的時候做,肯定要比現在容易得多,有意義得多。
筆者以為,在當今的這個時期,中醫現代化的更緊迫的任務,是在中醫不失原汁原味的前提下,將其盡力改造成大家能夠接受的文化形態、語言形態,以便為下一步的結合工作作好準備。值得再強調的是,這一改造的前提必須是“原汁原味”,是“換湯不換藥”,也就是說只改變一下劑型,讓現代人容易接受,而根本的東西不變。大家不要小看了這種語言形態和文化形態的重新塑造,不要以為只有加進了現代科學的理論、技術、實驗才是現代化。從整體的意義來說,在我們所處的這樣一個文化背景里,上述的這種塑造,才是真正具有意義的現代化。這個意義在於它有可能使我們中醫的精華、中醫的瑰寶最完善的保留下來,貯存下來。現在上上下下,特別是決策者們,普遍都沒有認識到這個意義,都在急功近利,都在提倡挖掘。可是大家是否考慮過,我們手頭現有的冶煉技術還很差,挖掘出來的寶藏,我們只能提煉出30%、20%、甚至不到10%,就象早些年秦嶺的野馬採金隊一樣,這樣做美其名曰是挖掘寶藏,可實際上是浪費寶藏啊!我們為什麼不等到我們的冶煉技術已經達到能夠使100%,或者起碼97%、98%的寶藏能夠真正地提煉出來的時候再挖掘呢?寶藏有限啊!經不住我們這樣的折騰和浪費,我們應該既要有經濟的眼光,又要有責任的眼光。
毛澤東主席曾經說過,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可是經過40年的挖掘開採,我們究竟開採出了多少寶藏呢?看一看這幾十年的高等教育,甚至超高等教育(研究生層次),就最清楚不過了。我們培養出了多少個象樣的中醫?別說象張仲景這樣的醫聖,就是如同晚清的名醫,甚或尚健在的北京名老,如劉渡舟、董建華等,我們又培養出了幾個?現在中醫院校的學生,在學校還算半箇中醫,等到出去工作以後,八成以上都不是中醫了。可是現在偏偏還有相當多的人,有的甚至是有影響的人,認為現在中醫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要比古人強,甚至比張仲景強。對於這樣的認識,筆者實在不敢苟同。
現在有一種對人才的鑑識方法,就是人才要看素質。我認為這個看法很好,素質是個軟性指標,是對一個人創造力和可塑造性的衡量,不是你多一門技術、多一門語言,你的素質就高了。現在我們的教育有一種重硬體,不重軟體;重形式,不重內涵的趨勢,甚至以硬體和形式來作為評判人才優劣的指標,這種趨勢很危險,不利於我們對人才素質的培養。對於一個公司職員、對於一個技術工或許我們可以這樣來要求,可是對於學生,我們不能這樣要求。
談到中醫教育,必須圓滿地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理論,一個是技術,兩者是二而一,一而二。理論解決認識問題,技術解決實踐問題。沒有理論,技術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變化運用,而沒有技術的體現,我們又怎么叫人去相信理論。如果從中醫治病的角度來闡述以上兩個方面,那么,技術實際上就是望、聞、問、切的這個診斷過程,以及其他一些包括操作性治療手段在內的過程。而理論則體現在將診斷的素材進行綜合思維,最後得出適宜於病證的方藥和其他治療的過程。上述兩個方面,就象魚與水的關係,沒有理論之水,何以養育技術之魚,沒有技術之魚,理論之水又何以體現其意義。現在中醫院校最令人感到憂慮,最令人感到前途渺茫的,就是魚水已經分離。我們照搬了西醫院校的那套方法,有基礎部與臨床部之分,改為大學的則分為基礎醫學院與臨床醫學院。老一輩的中醫家沒有什麼臨床與理論之分,當然的理論家就是當然的臨床家,而中青年的這一輩老師,理論臨床已然涇渭分明。搞基礎理論的對臨床沒有深究,更談不上豐富的經驗,而搞臨床的,由於忙於診務及應付西醫,對於經典亦少問津。如此理論何以深入?臨證怎么提高?更有甚者,搞中醫的對於望、聞、問、切、神、聖、工、巧,別說掌握一二成,就是相信也難以做到。上課的時候只能照本宣科,當學生問到什麼叫做“望而知之謂之神”,什麼叫做“切而知之謂之巧”時,又不肯承認是自身沒有掌握,反以古人誇大其辭搪塞之。大家都知名師高徒之理,象這樣的師,能夠培養出什麼樣的徒呢?不得而知。
傳統的佛教文化雖然博大精深,但可以用三個字來歸納它的修行過程,這就是信、願、行。信是一切的基礎,是成就一切功德之母。沒有信,什麼都談不上;有了信,相信這個學問能解決實際問題,就有願望去把握它。信心堅定了,又加上有這方面的意願,剩下的就是怎么去達到這個願望的具體操作與實踐,這就是行。三者缺一不可。其實這三個字也適合於世間的一切學問,當然也包括中醫。要學好中醫,首先還是一個信。沒有信,根本不相信它能夠治好病,那怎么談得上有一個學習的願望呢?沒有願望,怎么去學中醫?所以還是要先解決一個信的問題。但是,我們憑什麼去信呢?要產生這個信,除了這個理論的圓融自成讓我們生信,更重要的是我們看到了它的行,是行讓我們生信。我們看到中醫確實能治病,而且,不但能治小病,亦能治大病,更能治未病,我們甚至經歷了這個過程,這樣的“行”很容易讓我們生信。學生從何處看到這些行呢?自然是從老師那裡,而老師要看到這個行,就得靠自身的實踐了。因此,學生的信是從老師生,老師的信是從自生。前面我們所談到的憂慮,關鍵就在於學生已不能從老師那裡生信,而老師亦不能自生信。學校幾年的學習,大都是為了應付。無信何能生願?無願何能生行?所以我們前面說,再此下去,中醫的前途會很渺茫。
從學生的角度來說,我不是一個好學生,因為我沒有能夠學到先師的所學,沒有能夠學到他的二三成、三四成,但是,還有一點值得欣慰的是,我從先師那裡得到了對中醫的真正信心,進而由此產生了迫切的願望。相信通過不懈的努力,是有可能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從先師的中醫行里,我相信並且也體會到了經典所言、古人所言,並非虛言。曾經有一位鐵路的朋友吳某(現已退休),給我談了先師的一個故事。有一次吳與先師一塊上公廁,他們前面不遠走著一位同單位的職工,在此人正要進廁所時,先師突然叫道:“這個人不久會得肝癌”。這句傷人的話被前面這位職工聽到了,還告到了鐵路革委會,當時正任革委會成員的吳某還不得不在會上代先師作了道歉。但是,事實卻證明了先師的這個判斷,第二年,這位工人果然被診斷為肝癌,數月後即死去。吳某所談的這個故事,使我深深地相信了什麼叫做“望而知之謂之神”。只要有了這個信,這個願,再通過不懈的努力,何愁不有一天,我們亦能達到如斯水平呢?怕就怕沒有這個信,怕就怕什麼還沒有,就說這是子虛烏有不可能的事。
1990年,內子懷孕40餘日時,因飲酒少量,當夜即覺腹內疼痛,次日到中醫院B超檢查,發現腹腔內已有不少的血,診斷為宮外孕破裂出血,建議立即手術止血。要手術必須家屬簽字,時值暑期,我正好放假在家,接到報急電話後,便匆匆趕往醫院,看到內子對於手術的一臉恐慌,我的心中亦無主張了,只好電話向先師求救,先師聽完我的介紹後,斬釘截鐵地說:不用手術!並囑我買藏紅花10克水煎服,服後即能止血。先師的一句話使我有了主心骨,我向醫院表達了內子不做手術的決定,當時院方以及請來會診的桂林醫學院婦產科主任皆不同意我們的要求,並列舉了不做手術的七八條危險及後患,如果我們一定要堅持,那就要在會診單上籤字,以保證後果自負。我毫不猶豫地在會診單上籤下了保證,並立即按照先師的吩咐到藥店買了10克藏紅花煎給內子服用,服藥不久,腹痛漸漸減輕,B超的顯示,表明出血已經停止。先師亦於次日由南寧趕到桂林,經診後,即處:白芍180克、淫羊藿90克、枳實18克,水煎服,日一付。藥後雖然日下數次,但腹腔內的積血很快吸收,更令人驚喜的是,B超發現了子宮內還有一個胚胎。1991年3月30日,女兒足月順產了,而就在女兒出生的前一天3月29日凌晨,先師與世長辭。
女兒的降世,更加堅定了我對中醫的信念。是的,我相信了,我愛人相信了,可是仍有很多的人尚處在徘徊之中。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傳統文化的興亡,匹夫有責;而中醫的興亡,匹夫更加有責。如果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夠使更多的人對中醫生信,進而由信生願,由願奉行,那么,中醫的未來必定有望,我亦願為此而不遺餘力。
(五)
中醫有一個很大的、也是一個很根本的特色,就是整體觀念。過去我們容易把整體觀念理解為從一個人的整體、從一個人的全局去考慮問題,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當然,這些是不是整體觀念呢?從一個人的全局去把握問題,這也應該是整體觀念,但這還不是根本意義上的整體觀念,不是中醫所說的整體觀念。中醫的整體觀念主要是把人體放在天地這個背景里去考慮,人的健康也好、疾病也好,都與天地的影響密切相關,人與天地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一個實在的整體。人是作為天地這個整體的小局部,因而,必須遵循局部服從整體的原則。我們對疾病的認識,就是要發現作為個體的局部,在哪些方面跟不上整體的步伐,在哪些方面違反了整體的原則,而治療疾病,就是把上述認識到的不協調因素糾正過來,使局部重新跟上整體的步伐。這個意義才是中醫的整體觀,也是中醫與西醫最根本的一個區別。如果從這個意義來看中醫,那么,最能體現中醫這個特色的就非運氣莫屬了。
運氣這門學問屬於多學科的學問,若按現代的科屬劃分,它起碼包括了天文、地理、氣象、水文、醫學、農業、畜牧業、生物遺傳等學科。如此眾多的學科攝於一個運氣門下,至少說明了這么兩個問題:一是作為傳統文化,它高度體現了一個簡單性和統一性的原則;二是作為傳統醫學,它又充分體現了廣泛聯繫的整體精神。如果從中醫的發展歷程來看運氣醫學,那么,運氣醫學當屬中醫的鼎盛時期,是中醫這門學問里的高、精、尖。
但,令人嘆惜的是,運氣這門醫學並沒有得到後世的足夠重視,尤其是當今的中醫界,對運氣的研究還沒有真正提到議事日程,有的甚至持否定的態度,這樣的情況對於我們認識中醫、整理中醫,對於我們挖掘寶藏,會是一個很大的障礙。先師的講述,牽涉到多方面的內容,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所關注的是現代科學的前沿與傳統文化的後沿,現代科學的前沿指的是現代科學領域裡的最新進展,傳統文化的後沿指的是傳統文化的源頭。這樣廣泛的內容卻要選定“運氣學”來作為講題,其目的就是希望通過他的努力,來喚起大家對運氣這門學問的重新認識。
(六)
這部《運氣學導論》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正篇,是根據先師在廣西中醫學院所作的五個晚上講座整理而成;第二部分是附錄,附錄一是先師根據運氣七篇的內容所作的運氣提要,這個提要基本將運氣七篇中帶"常數"性的內容提摘出來,可以方便查找。提要中所列出的時相模式,先師在講座中都有介紹。為了加深印象,這裡先作一個強調:時相框架共五層,最上一層表示司天,最下一層表示在泉,中間一層為中運,或稱大運,中運之下為主氣,中運之上為客氣。"∧""∨"是表示中運太過與不及的兩個數學符號,其中"∧"表示太過,"∨"表示不及,六氣相勝的符號用">"表示。附錄二是先師部分信件的摘錄,從這些信件可以看到先師的平生志願、治學態度、治學範圍及思想深度。因此,我們認為這部《導論》不但是運氣學的《導論》,也是整箇中醫學的《導論》,同時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傳統文化的《導論》。先師的志願是在傳統文化的體系里構建一門能象現代數學一樣的普適性基礎學科--陰陽術數學。雖然人生無常,先師沒有辦法實現他自己的願望,但是透過他的講述,透過他的信件所散發出來的思想火花,我們也許可以得到某些啟迪和幫助。至於先師的學問如何,先師的道行如何,還得由讀者自己去作出評價。
先師演講歷來沒有什麼細節準備,完全是興之所至,意之所至,情之所歸,思之所歸,故爾忽而天南,忽而地北,整理起來,頗感困難。在儘量不失原貌的前提下,有的也不得不借題發揮,有的也不得不做一些修補融合,由於筆者的所學距先師甚遠,因此,這個過程的謬誤實為難免,還請讀者明察。
如果這部《導論》能夠對中醫的流傳帶來幫助,那么,這個功德首先應該歸於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的同仁。
這部書的講座部分系由劉布穀醫師錄成文字,然後在這個文字的基礎上進行整理,內子趙琳老師亦作了多方的協助,而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師兄劉方對我所作出的各方面幫助,使我對中醫的信心不斷增長,在此或代表先師,或代表我本人致以深深的謝意!
晚輩實為敬佩,學醫之志更強。自救助人,其義大也。
作者介紹
劉力紅 男,1958年生,湖南湘鄉人。廣西名中醫,教授,曾就讀於廣西、成都、南京三所中醫學院,1992年獲醫學博士學位。於科班之外,尚從多位名師,修習內道及醫學,2003年出版《思考中醫》,影響頗眾。2007年榮獲世界傑出華人獎?<此獎查詢不到>
作品目錄
序言
第一講 陰陽術數構系
一、兩種概念的對比
二、道可道,非常道
三、三生萬物
四、數之法出於團方
五、象數之學
六、經驗與思維
七、人神
八、尋找疾病的相關性
第二講 神聖的事業
一、永恆的課題
二、陰陽不測,神用無方
三、宇宙神系
四、神機氣立
五、乾支與運氣
六、洛書構造體系
七、常數與唯象決定論
第三講 運氣的結構
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二、開合樞與氣數
三、主氣與中運
四、司天在泉
五、客氣系統
六、簡單性與統一性
第四講 規矩之道
一、經方的藥病統一模式
二、病機說什麼
三、時相與疾病
四、上工知未病
第五講 更進一步的思考與探索
一、形態發生場
二、臨界相變
三、傳統文化的斷層
附錄一 運氣提要
附錄二 部分信件
附錄三 臨證隨談
附錄四 掌紋略述
附錄五 雜錄
附錄六 李陽波手稿珍藏
執兩用中說預測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