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開卷書坊第三輯中的一種,系著名詩人、作家、出版人徐魯先生的散文集。其中既有追慕先賢大師,如孫犁、梁宗岱、魯迅、徐遲、豐子愷、曾卓、綠原等,也有評贊書友時俊,如畫家賀飛白、蕭繼石、梅春林,長笛演奏家塗琳,書法家劉永澤,詩人、散文家趙麗宏,散文家李華章、文字圓潤豐滿,關懷體貼親切。當然,也少不了論及名著書事,如《歐美名家短篇小說叢刊》《開卷》《刑場上的婚禮》《長江文藝》等。對於文學愛好者而言,是極有趣味,極具可讀性的。
基本介紹
- 書名:開卷書坊第三輯·溫暖的書緣
- 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
- 頁數:150頁
- 開本:32
- 作者:徐魯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上海辭書出版社
內容簡介
徐魯所著的《溫暖的書緣(精)》為其中之一,其中既有追慕先賢大師,也有評贊書友時俊,還有論及名著書事,是一本不可錯過的名家散文集。
圖書目錄
耕堂識小
追慕前賢
畢竟是大師
知己文字
編輯風誼
幾人相憶在江樓
永不褪色的“小經典”
鄭超麟老人的回憶錄
老一輩人的書房
試看紅梅一幅
曾卓先生與書
曾卓紀念集編後記
一籃祭果
心靈的獻禮
遙念故人,應知羞慚(一)
遙念故人,應知羞慚(二)
樓房灣書事
海光農圃和蒼柏園
三十年的牽掛
梅花冊頁
能不憶江樓
《笛聲中的藝術》序
漫畫家的薪火
水靜流深
鶴立霜天竹葉三
藏書票上的“小清新”
我們誤會了巴爾扎克
往事依稀蘆花岸
二十年前的一冊《詩魂》
牛津的蘋果
裁書刀下
“豁然開朗,簇生卷耳”
鄉土之愛永恆
《刑場上的婚禮》三十年
《往事夢影》及其他
囊螢映雪
紀念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大江不擇細流
杏花春雨江南
年年歲歲一床書
“金薔薇”的故事
“顧我垂髫初識字”
溫暖的初冬
文摘
閒暇時,我喜歡逛一逛舊書鋪和舊書攤。倒不一定是像一些舊書收藏者那樣,懷著明確的獵書、淘書的目的,有時純粹只為感受一種故紙芬芳,享受一下翻閱舊書的好奇和樂趣。那些曾經出入過許多人家、因為各種原因而流落到書店和書攤的舊書,也確實讓我真實地感受到何為“手澤”。正如查爾斯·蘭姆所說,一個真正的愛書人,只要他還沒有因為愛潔成癖而把所有的老交情都拒之門外,那么,當他從舊書鋪獲得一部舊版的《湯姆·瓊斯》或是《威克菲爾德牧師傳》的時候,無論這些書上有著怎樣污損的書頁和殘缺的封皮,它們對他仍然會具有無限的吸引力和親切感,它們的破損也只在表明:肯定有無數位讀者的拇指曾經伴隨著欣悅的心情,一遍遍翻弄過這些書頁;也許它還曾經給某一位貧窮的縫衣女工帶來過歡樂和幻想……在這種情景下,蘭姆說:“誰還會去苛求這些書頁是否乾乾淨淨和一塵不染呢?”因此,在我的心目中,“舊書商”,是一個十分美好和溫暖的詞,總讓我想到那些令人尊敬、讓人懷念的賣書人和藏書人,想到電影《查令十字街八十四號》里那家舊書店,那位善良的舊書商和他遠在美國的讀者之間的浪漫、溫暖的故事。
以書為友,每一個人都免不了會有種種書緣和奇遇。我想到了自己的那些舊書和夾在發黃的書頁中的故事。它們沒有愛書家蘭姆或者吉辛的奇遇那么年代久遠,卻也一樣帶著往昔的風塵,令我產生無盡的想像和回憶。例如,我在二十多年前,買到過一本“三聯版”舊書,英美文學專家、文學翻譯家朱虹先生的《英美文學散論》。這本小開本的素雅小書,系三聯書店“讀書文叢”中的一種,我很喜歡。全書雖然篇幅不大,卻是朱先生研究英美文學的一本極具分量的學術文集,文風也十分雋永清麗。書中還留下了美學家朱光潛先生的一篇珍貴難得的序言。
在這本舊書裡面,還夾著一張讀書卡片,上面用秀麗的鋼筆字寫著一首短詩《真正的體貼不聲不響》:“真正的體貼不聲不響,它不會與任何感情混同。你不必小心翼翼地用皮衣,裹住我的肩頭與前胸。你也不必傾訴初戀時的衷情。我是那么熟悉,你那頑固的、貪婪的眼睛。”這娟秀的字型和雋永的詩句,曾經讓我禁不住去想像和猜度過,寫下這首小詩的人,或許就是這本《英美文學散論》原來的主人,那個寫在扉頁上的名叫“胡怡”的人?也許是個女孩?那么,這首詩是她自己的創作,還是從哪裡抄來的?她是要把它寫給誰呢?她是正處在熱戀之中,還是已經嘗到了失戀的滋味?她所熟悉的那雙“頑固的、貪婪的眼睛”,給她帶來的是痛苦還是歡樂?我還想到,能夠購買和閱讀《英美文學散論》的人,大致應是具有相當文學品位,並且是一個愛書的人吧?那么又是什麼原因使這本書離開了他或她,而流落到舊書店裡來了呢?
大約是過了五六年之後的某一天,和一些電視界的朋友一起聚會,席間有一位女士,是電視節目的編導,芳名就叫“胡怡”。這使我頓時想到了寫在《英美文學散論》扉頁上的那個名字。我試探著把話題引向了閱讀,順便問了她一句:你大學時代喜歡讀些什麼書?答曰:外國文學。“我也喜歡外國文學。”我心中竊喜,又說道,“我讀過一本三聯版的、白色封面的《英美文學散論》,我很喜歡。”胡怡想了想,說:“我也讀過這本書,我自己還買過這本書,是翻譯家朱虹的著作……”這時候,我心中有數了。這真是一個“小世界”啊!而因為一本書帶來的緣分,我很珍惜。
不久,我約了胡怡喝咖啡,帶去了那本舊版的《英美文學散論》,讓她重睹了自己的簽名,還有夾在書中的那張寫有詩句的小卡片。記得當時,胡怡十分驚訝,翻動著書本,看著小卡片,眼睛一下子就濕潤了。她也許是想到了“初戀時的衷情”。我想把這本小書送還給胡怡,但是她說:“這本書現在已經屬於你了,也許你留著更有意義。如果你願意,把這張小卡片給我留個紀念吧。”就這樣,這本舊書仍然留在我這裡,小卡片則物歸原主了。
又過了十多年之後,二〇一二年深秋時節,我有幸參加了在東湖邊召開的海外華文女作家雙年會。在會議上,我意外地見到了心儀已久的翻譯家和學者朱虹先生。第二天,我特意帶上那本保存完好的舊書《英美文學散論》,請先生題詞留念。朱虹先生是虛懷若谷的大家閨秀,分別用中文和英文題寫了兩句溫潤和客氣的紀念語。如今,這本素麵而雅致的小書,成了我書房裡的一冊珍貴的題辭本。
香港作家馬家輝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寫到一個細節:有一次他帶女兒去參觀一個古書展,小女孩獨自在各個書攤面前左看右看,很明顯不可能買得起那些動輒三四千元的古書,但是那些英國舊書商,卻都會耐心地給小女孩講解書架上那些珍貴的舊書的典故和特色,沒有絲毫的不耐煩,言談親切一如小女孩的老祖父。舊書商的友善令人感動,馬先生在一邊默然道謝。同時,他也不由得想到了在國內遇到的一些唯利是圖的書商,一旦知道對方根本不是買家就會立刻板起面孔,一副冰冷的嘴臉。
P1-5
序言
徐魯
二〇一二年歲末,我離開了服務二十多年的出版界,調到湖北省中華文化促進會工作。辦公室和寓所只有一牆之隔,這不僅免去了每天上下班路上的擁堵之苦,也給我省出了不少時間。我暗自告誡:珍惜時光,不要浪費點滴時間,從容讀寫,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所謂“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其中一項,就是清理和編輯自己兩台電腦里的各類文字和圖片檔案,“打掃戰場”。我估計,要把長長短短的數千篇文字清理乾淨,也許還真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做完的。那么就先從內容比較集中的做起吧。
去年,先是把歷年來寫下的有關小說閱讀的文字整理了出來,編成了兩本書:《不這么寫,我難以辦到·三十年閱讀小說記》、《發現故事的秘密·二十四堂小說閱讀課》,這一類文字就算清理乾淨了;接著把有關湖北本土兒童文學作家們的評論文字清理了一遍,輯為《湖北兒童文學評論集》一書,又算了結了一類文字。到歲末時,又把近兩三年來的讀書和談藝小品類文字整理出了幾組,便是這冊《溫暖的書緣》。如是,一年的閒暇時光也就消耗完了。即便是這樣,我仍然還是感覺到,時光真是太匆匆了。“時間哪兒去了?”確實是個惱人的問題。因此,也就愈加真切地理解了魯迅先生從《離騷》里集的“望崦嵫而勿迫,恐鵜鶘(□)之先鳴”這個對句的意味。
承蒙子聰兄和上海辭書出版社嘉納,使這一冊小書忝列《開卷書坊》新一輯中,這是我的榮幸。蔡玉洗先生和子聰兄主持的《開卷》與《開卷書坊》,柳暗花明,山重水複,已逾十載,惠人多矣。確如黃裳先生前所嘆,“子聰之貢獻偉矣”。而存在我的心底的那份感謝與溫暖,自不必說了。
小書編就,原本只想寫一篇短小的後記了事,正巧又碰到了一個頗有意思的小書店的故事,那就索性再多寫一點,權當“代序”吧。
世界上有不少著名的書店,往往隱藏在某座城市的某一條僻靜的街道的拐角處,卻成為了這座城市文化地圖上一個不可錯過的“景點”,甚至能吸引著從外地來的觀光客,必以“到此一游”為榮。
這些書店的魅力,往往不是因為它們的大,恰恰是因為它們的小;也不是因為它們有多么華麗、高雅和喧鬧,而是因為它們的簡樸、單純與安靜;當然,還會因為它們有自己的個性和自己的故事。
我們通常比較熟知的,例如位於塞納河左岸、巴黎聖母院附近BUCHERIE街三十七號的“莎士比亞書店”;位於倫敦查令十字街八十四號的“馬克斯與科恩書店”(在電影《查令十字街八十四號》里,這個小書店被女主角海倫派去偵察的好友形容為“狄更斯時代的書店”);位於香港旺角洗衣街(後來搬至西洋菜街)的“新亞書店”;位於紐約第十二街與百老匯大道街角處的“斯特蘭德書店”……更不用說那號稱世界上規模之最的、位於東京神田神保町的“神田古書店街”上那些櫛比鱗次的“古本屋”了(據說,這裡聚集著將近二百家舊書店)。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魯迅先生居住在上海時期,經常的去處就是“內山書店”,也是一家可以寫進中國現代文學史里的小書店。
所有這些書店,無一例外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有的被寫進了文學史、文化史,有的被寫成了小說、戲劇和電影,有的就留在它們所在的城市的永恆的記憶里。
然而,這樣的書店畢竟不多。美國老作家約翰·厄普代克在《舊物餘韻》里如此感慨:“在我此生中,我的感官見證了一個這樣的世界:分量日益輕薄,滋味愈發寡淡,華而不實,浮而不定,人們用膨脹得離譜的貨幣和欲望,來換得偽劣得寒磣的商品和生活。”這樣的形容,也可以借來描述我們走進今天的許多大而無當、毫無書香氣息可言的所謂書店的感受。
百草園書店,名字取自魯迅先生的那篇著名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它位於武漢市武昌區華中師範大學西門一側的一條小巷裡,所有面積僅有三十平方米吧,店主和店員加在一起,也只有一個人,是一家真正的“小書店”。但它是目前這座城市裡最“火爆”和最富知名度的書店。
店主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小伙子,名字叫王國林,看上去清秀而機敏。因為愛書,他對自己書店裡進出的每一本書,都了如指掌、如數家珍。他報名參加了某衛視台的《最強大腦》節目,用自己的記憶去挑戰“書架檢索”的技能。節目組從他寓目的三十萬冊書籍里,隨機挑選出了三千冊放進了演播室,然後請觀眾任意取出一本書,讓他報出這本書的價格、作者和出版社的名字。王國林竟然能夠一一答對。雖然最終他的記憶表現沒能繼續贏得衝刺“最強大腦”的機會,但他在節目中流露出來的對書的熱愛,對書店的理解,對讀書的堅持,卻深深感動了場內的評審和觀眾,也讓全國各地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記住了他和他的“百草園書店”的名字。
天津的著名詩人、在《天津日報》工作的老朋友宋曙光先生,大概就是被小王的事跡所感動的觀眾之一吧。他特意打電話給我,再三叮囑,讓我去尋找一下這家小書店,去看看這個小伙子。曙光兄可能還擔心我深居簡出慣了,怕麻煩吧,所以又特彆強調說:“為嘛一定要去看看呢?因為像這樣愛書的年輕人,少見。” 春日的一個午後,我去尋找“百草園”。小書店所在的這條小巷,並不難找,這是附近幾所大學的學生和老師們經常流連的一條“文化街”。一家家店面櫛比鱗次,多是一些創意手工、時尚飾品和鮮花、彩妝之類的小店。“百草園”是其中唯一的小書店。
年輕的王國林果然一個人在小書店裡忙碌著,一會兒給顧客找書、介紹書,一會兒到櫃檯邊找錢、結賬。因為許多人都是“慕名而來”,買完書還要跟他合個影,有的還要他在書上寫幾個字、簽個名。看得出,小伙子對每一位顧客都很熱情友好,其中不少人顯然是這裡的常客,我聽見他們在跟他開玩笑:“你怎么不去上《非誠勿擾》?”王國林笑著回答說:“還是《最強大腦》影響大……”
小書店大約有兩三萬冊書的規模,以文史哲類為主,文學書最多。也有一些適合大學生們閱讀的比較時尚的生活類讀物。書把小店的四壁塞得滿滿的,偶有一點空間,就可看見小王自己寫的一些書香小語,例如:“百草園只與好書有關”;“最吸引人的還是書店風景”;“百草園是你的‘書天堂”’;“為了人和書的相遇”,等等。在門口的玻璃櫥窗里,還有諸如“閱讀的層次”之類的閱讀提示。
趁著小王稍微空閒的時候,我和他簡單地閒聊了一會兒。他說,自從上了那個節目後,他的小書店已經火爆得不行了,顧客最多的時候,他一天可以賣八千元的書,現在每天大致都能賣大幾百、上千元的書。他說,他會憑著自己對書的喜愛去選書,因為門店小,空間有限,他只選他心目中的“好書”。我隨便問了近期出版的幾本書的名字,包括我自己的新書,他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有”或者“沒有”。我說出某一類書,例如常寫書話的一些作者,他馬上就報出了王稼句、薛冰等人的名字,也知道他們的書大多是哪家出版社出版的。
小王是河南信陽人,從小就愛書。小時候去親戚家時,最讓他迷戀的地方就是書櫃前。讀中學時,常到縣裡的書店去蹭書看。到武漢讀大學時,經常節衣縮食,有一半的生活費是用來買書了。二〇〇九年大學畢業後,因為出了一起事故沒辦法去上班,就想著開一家小書店。他向兩位朋友借了幾萬元錢,加上手上的一萬多元,終於夢想成真。這個小伙子給我的感覺是非常的有主見、自信。我建議說,可以考慮把牆壁上的這些電影海報和劇照之類的裝飾拿掉一些,留下少量的即可,換上一些作家、藝術家、哲學家的黑白照片,例如薩特的,喬伊斯的,他馬上說:“那樣會給讀者一種沉重感。”我說,這么多書為什麼不分類陳列,那樣讀者不是更好找書嗎?他說:“小書店是不需要分類的,我一個人也沒有時間去做分類。”講得真是頭頭是道,十分專業。我問他,既然這么喜歡書,喜歡閱讀,平時肯定也愛寫點什麼吧?“寫點微博,”他說,“但也不能多寫,尤其是現在,關注的人很多,寫多了,會被吐槽,被看成是矯情。”一想,還真有點道理。
說到“最強大腦”,他一再強調,他沒有刻意去記憶,重要的是喜歡。帶著強烈的熱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肯定可以做得好。他說,做一個小書店,也是這樣。是的,所有的小書店的美,都會來自熱愛,對書籍,對讀者,對文化,乃至對自己心中那份夢想的熱愛。
“是誰傳下這詩人的行業,黃昏里掛起一盞燈?”
把詩人鄭愁予先生的這句名詩里的“詩人”二字換成“書店”,也是多么恰當。書店的燈光,是照耀著人世間的最美的燈光。願小書店散發出的芬芳書香和小橘燈般的光芒,永遠薰染和照耀在城市小巷的拐角處。
二〇一四年農曆春分前夕,
寫於武昌東湖梨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