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源地震台位於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距門源縣城24公里,台站海拔2978米。台站所在的門源縣地處祁連山褶皺構造帶內,該構造帶是青藏高原的重要活動構造帶,沿構造帶歷史上多次發生過7~8級強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門源地震台
- 地理位置: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
- 海拔:2978米
- 距離:距門源縣城24公里
台站概況,歷史沿革,科研裝備,建設規模,人員結構,工作成績,
台站概況
1927年古浪8級大震震中距門源64Km。1986年8月26日門源西北40Km出發生6.4級地震門源縣周邊地形複雜,高差懸殊,北部祁連山麓群峰聳立,南部達坂山高拔陡峭,大通河自西向東流經全境,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候-5℃,年降水量518mm,無絕對無霜期。門源地震台位於門源縣城北30Km處,達坂山斷裂北15Km處,台址基岩為中厚層砂岩。
歷史沿革
門源地震台是原中國科學院蘭州地球物理研究所1963年為監測1964年核爆破建立的台站,1971年移交原青海地震隊籌建處。1972年為台站修建了職工宿舍,1981~1982年青海省地震局投資10萬元左右,對門源台擺房進行改造和擴建,修築了觀測山洞,台站管理和資料的產出開始走向正軌。
科研裝備
門源地震台測震資料自1972年開始產出,當時使用的是573短周期地震儀,熏煙記錄。由於台基較好,該台的放大倍率一直保持在20萬倍左右,可以監測到台站200Km以內的2級地震。1997年5月該台的短周期地震儀進行了改造,573短周期地震觀測改為DD-1記錄器,仍然保留了原有的拾震器,改造後的短周期地震儀的放大倍率為20萬倍,墨水記錄。隨著“十五”項目的實施,台站進行了數位化改造,新架設了SSQ-2傾斜儀、SZW-1A型地溫儀、YRY-4型鑽孔應變儀、BBAS-60型測震儀、BBAS-2型強震儀、WYY-1型氣象三要素儀,使門源地震台的觀測水平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建設規模
台站占地面積6559.3平方米,2007年利用全國地震台站最佳化改造的專項資金對台站進行最佳化改造,新建面積為374平方米的監測樓,現用山洞擺房為1982年修建。
人員結構
門源台現有工作人員四名,均為大專學歷。
工作成績
台站實行台長負責制,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管理台站。建立了工作制度、值班制度、安全制度及資料評比制度。通過全台同志的不懈努力,各項觀測手段在省局歷年資料評比中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其中,形變在2001年至2004年連續四年獲得青海地震局評比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