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隆村(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坑梓街道金沙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長隆村,位於坑梓街道東面,距街道辦事處約6千米。相鄰自然村有龍山村、薛屋村、東聯村、盧屋村、新橫村、青排村、榮田村。地處深圳東北部低山丘陵地帶。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先祖黃廷元於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在此建造圍堡,並讓父母兄妹等一族遷到圍堡定居。因圍堡後山脈名為長隆,故圍堡取名長隆世居,村落取名長隆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隆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坑梓街道金沙社區
  • 地理位置:坑梓街道東面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7年12月,屬坪山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61年7月,屬坑梓農場;1963年1月,屬坪山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坑梓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坑梓鎮;2004年,屬坑梓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坑梓街道金沙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黃姓。明末,黃姓先祖從嘉應州興寧(今廣東梅州)遷移至惠州府歸善縣白馬碗窯,再從白馬碗窯遷居坪山高寨子,後又遷到坪山江邊村;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從坪山江邊村遷移至坑梓;清乾隆五十九年遷至此地。據村中老人講述,長隆村先祖可追溯到今秀新社區新喬圍村黃氏三世祖黃振宗,黃振宗在龍淡河支流阿婆叫瀝河的上游今秀新社區新喬圍建村後,又向阿婆叫瀝河中下游發展;清乾隆五十九年,黃振宗長孫黃廷元在阿婆叫瀝河中游建長隆世居,開闢長隆村。
2015年末,戶籍人口244人,其中男性114人,女性130人;80歲以上12人,最年長者96歲(女)。非戶籍外來人口1415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8人。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甘蔗等。20世紀80年代初期,引進“三來一補”企業,村經濟開始轉型。1999年3月,成立長隆經濟合作社,村民成為股東。現村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丹梓大道、金沙路、金沙東路、橫龍路、金油路、金屋路、世居路、龍屋巷經過該村。20世紀70年代通電,1999年通電話,2006年通網際網路,2008年通自來水,2008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內有金沙幼稚園,2015年在園幼兒約200人、教職工27人。村內建有籃球場、健身路徑。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代表性民居有長隆世居。世居為三堂四橫四角樓布局,坐東北朝西南,建築整體依地勢前低後高,全用三合土夯築而成。世居通面闊83米,進深75米,占地面積6225平方米;月池寬83米,最大垂直距離38米。正面開三門,正門額匾書“乾隆五十九年歲次甲寅仲秋穀旦。長隆世居,梅峰建立”。門內設牌坊,牌坊下辟兩側門入前天街,牌坊及其大門均為船型脊,脊上有簡單的灰塑卷草紋等。三堂屋頂均採用板椽明瓦,懸山頂,清水脊。前堂面闊進深各三間,前後出廊,前檐用方石柱,後檐用木柱。中堂面闊進深各三間,前後出廊,木構架為穿斗與抬梁式相結合,兩檐下穿枋雕刻花卉,穿枋上刻“蘭桂騰芳”“奕世其昌”,穿枋下透雕雀替。後堂前出廊,兩檐下穿枋雕刻花卉,穿枋上刻“長命富貴”“百子乾孫”,堂中對聯“直諫著芳徽永肇潁川家學;敦倫遺懿德克承江夏宗潢”,橫批“江夏堂”。四角樓現僅存其一,平面呈方形,高三層,平頂砌女兒牆,兩山砌封火牆。角樓、圍樓均開瞭望窗和槍眼,明暗排水溝縱橫交錯,設計合理實用。2012年,長隆世居被公布為坪山新區不可移動文物。村內有太子廟和觀音娘娘廟,均建於清朝,1989年重修,分別供奉龍王三太子和觀音娘娘。每年農曆八月第一個星期六或星期日,長隆村黃氏族人,包括外出的,都會回村,到先祖墓前祭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