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鏡頭下的張愛玲:影像書信出版》是2012年9月1日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蘇偉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鏡頭下的張愛玲:影像 書信 出版
- 作者:蘇偉貞
-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9月1日
- 頁數:286 頁
- 開本:32 開
- ISBN:9787532145881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序言,
內容簡介
遊牧者上路,靠的正是記憶。一九五二年張愛玲離開上海後就未曾回去,赴美後的創作於今看內容不脫重寫、自傳、自白,說明了這些作品如同記憶結晶,不斷折射著她的回返路線。作者以同時為小說家又為評論家的視角,洞察創作與人生的織理;以影像、哲學、精神分析、創作美學等不同角度與分析脈絡,依據全新出土之書信與著作,重啟張愛玲研究。更以曾為媒體編輯身分與作家張愛玲往返寫信的親身體驗,從張愛玲的小說、劇本、筆記、書信、未完成與散佚稿件……勾勒出一幅比張任何一部作品都更驚人的層層疊疊建構:或者,一切都是小說家的虛構,便虛構地完成了小說家的人生。
《長鏡頭下的張愛玲:影像 書信 出版》中蘇偉貞以小說家兼評論家的視角,依據第一手書信,重啟張愛玲研究。她更以曾為張愛玲編輯身份的親身體驗勾勒出層層疊疊的驚人建構:或者,一切都是小說家的虛構,虛構地完成了小說家的人生。
圖書目錄
自序
遊牧路線
1 長鏡頭
壹
上海·一九四七·張愛玲電影緣起——兼談《不了情》、《太太萬歲》劇本的人生參照
貳
生成-書信——張愛玲的創作-演出
叄
連環套:張愛玲的出版美學——一九九五年後出土著作為例
肆
鴉片床與診療椅的心理治療檔案——以張愛玲《金鎖記》、歐文·亞隆《診療椅上的謊言》為例
2 遊牧路線
壹
重回前方,台灣行——記張愛玲“悄然來台”
貳
張愛玲的“名詞荒年”——一個關於《文革的結束》及《知青下放》的故事
叄
張愛玲的書信演出——自誇與自鄙
肆
不斷放棄,終於放棄——張愛玲奇異的自尊心
作者簡介
蘇偉貞,台灣著名小說家。現任教於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曾任《聯合報》讀書人版主編。以《紅顏已老》、《陪他一段》飲譽文壇,曾獲《聯合報》小說獎、《中國時報》小說獎、《中國時報》百萬小說評審推薦獎等。著有各類作品十餘種,包括《魔術時刻》、《過站不停》、《單人旅行》、《夢書》、《沉默之島》、《租書店的女兒》等。張愛玲研究者。著有《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描紅:台灣張派作家世代論》、《魚往雁返:張愛玲的書信因緣》,並主編《張愛玲的世界:續編》。蘇偉貞以小說家兼評論家的視角,依據第一手的書信來往,重啟張愛玲研究。她更以曾為張愛玲編輯身份的親身體驗勾勒出層層疊疊的驚人建構:或者,一切都是小說家的虛構,虛構地完成了小說家的人生。蘇偉貞作品:《魔術時刻》、《過站不停》、《單人旅行》、《夢書》、《長鏡頭下的張愛玲:影像 書信 出版》。
序言
關於張愛玲,是這樣開始的。一九八五年九月我進入《聯合報》副刊工作,她成為我主要約稿作家,持續寫著信,把自己走成一條(遊牧)單行道,又如不拔線信號燈,說著:“我在這兒……這兒。”不期待她回信,她也沒有。當時我並不知道她正在四處“遊牧”,甚至一九八七年我赴美參加書展活動,出發前不忘去信“求見”,人都飛到洛杉磯了,還在期待奇蹟出現。答案是零,我毫不訝異。但不久,她就嚇了我一跳,一九八八年五月,我收到她第一封信。很多年後,我才拼貼出她回信的背景,原來那年三月,她終於找到合適的公寓安定下來,結束了從一九八三年底起、近四餘年幾乎天天換旅館的生活。之前寄信的地址根本是個信箱,不是家。
終於安定下來的張愛玲那年同時寫了不少信,比方感激司馬新介紹醫生:“是真醫道高明,佩服到極點。診出是皮膚敏感。……藥效如神,已經找了房子定居。”交待莊信正:“我的信發表沒關係。如果有聲明不要告訴別人的話,而要塗抹的絕對看不見,……這幾年的信涉及近況,我自己預備寫一篇。”向夏志清報信:“天天上午忙搬家,下午遠道上城,有時候回來已經午夜了,……剩下的時間只夠吃睡,才有收信不拆看的荒唐行徑。”
張愛玲曾言:“不會說話就不會寫信。”這些信因此是非常珍貴的史料,更重要的是,她封封流露的焦慮透過信件編織成一張極大的網,但張愛玲太大太複雜太阻隔.絕大多數收信者都無法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理解她幫助她。她的信件各方遊牧,更像一盞無解的信號燈。我要說的是,在書寫最難以言喻的底層,正埋著《生成一書信:張愛玲的創作一演出》的光點與痛點。
更沒想到,她離開了人世,出版創作並沒有就此畫上句點。隨著《小團圓》(2009)、《雷峰塔》(2010)、《易經》(20lO)、《張愛玲私語錄》(2010)、《異鄉記》(2010)的出土,許多待解的斷層與縫隙慢慢補上。比如出版部分,張愛玲給宋淇信交待身後事:“還有錢剩下的,我想用在我的作品上,例如請高手譯。沒出版的出版,……”還有一九六八年她寫給夏志清信談及為Mid—Century.Authors一書撰寫自傳條目的盤算:“藉此請有兩部小說賣不出。”兩信談到的“沒出版的出版”、“兩部小說賣不出”究竟何指?之前高全之曾推論是英文版《赤地之戀》與《怨女》,但因為張愛玲和宋淇夫婦通信輯要《張愛玲私語錄》的披露及《雷峰塔》、《易經》的面市,我們現在知道指的是《雷峰塔》和《易經》。《連環套:張愛玲的出版美學——一九九五年後出土著作為例》至少能部分還原這條創作歷史路徑。
張愛玲是喜歡運用電影敘事的,她的《對照記》採用了圖文拼貼自畫像的手法,自言:“時間加速,越來越快,越來越快,繁弦急管轉人急管哀弦,……一連串的蒙太奇,下接淡出。”《上海·一九四七.張愛玲電影緣起——兼談(不了情)、(太太萬歲)劇本的人生參照》送張愛玲回到她的上海影像時代。
本書其他文章大致各有成因,如《鴉片床與診療椅的心理治療檔案——以張愛玲(金鎖記)、歐文-亞隆(診療椅上的謊言)為例》是二00六年參加中華心理衛生協會舉辦以歐文·亞隆(Irvin D.Yalom)為主題發展出的論文,余不一一詳述,就讓文章自己說話吧!此外有些文章片段沒趕上日後更多信息的出土,為忠於當時現狀,這裡也就不做修訂更正。
遊牧者上路,靠的正是記憶。一九五二年,張愛玲離開上海即未重返,但赴美後的創作不脫重寫、自傳、自白,說明了這些作品如同記憶結晶,不斷折射著她的回返路線。
張愛玲則是本書的遊牧路線,如此悠長的注視,這是長鏡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