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趾纖蛙

長趾纖蛙

長趾纖蛙(學名:Hylarana macrodactyla)是蛙科水蛙屬兩棲動物。頭長明顯大於頭寬;吻長約為眼徑的1.5倍,吻端突出下唇頗多;吻棱鈍;頰部略向外側傾斜,頰面略凹;鼻孔近吻端,鼻間距等於眼間距;鼓膜大而清晰,距眼后角很近,雌蛙的小於眼徑,雄蛙的略大;犁骨齒兩短行,略向中線傾斜。前肢較細弱,前臂及手長不到體長之半;後肢細長,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吻端或略前;內蹠突卵圓,外蹠突小而圓。皮膚較光滑。背側褶細窄,自眼後方至胯部;鼓膜後方至體側又有一條斷續側褶與背側褶平行;眼下方到口角後的頜腺明顯;股、脛部背面各有2-3條縱行腺褶;股後腺大,略成長橢圓形;跗部有2條跗褶。腹面光滑;股後部有扁平疣。生活時背面鮮綠色或深棕色;鼓膜及體側棕色;四肢背面棕色或紅黃色,有黑色或深色橫紋;腹面乳黃色或灰白色,四肢腹面稍黃。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成體:體較小而明顯細長,雄蛙體長28mm,雌蛙體長40mm左右。頭長明顯大於頭寬;吻長約為眼徑的1.5倍,吻端突出下唇頗多;吻棱鈍;頰部略向外側傾斜,頰面略凹;鼻孔近吻端,鼻間距等於眼間距;鼓膜大而清晰,距眼后角很近,雌蛙的小於眼徑,雄蛙的略大;犁骨齒兩短行(雌蛙較雄蛙的明顯),略向中線傾斜,二者相離甚遠。
前肢較細弱,前臂及手長不到體長之半;指端吸盤很小,第一指者較圓而無溝,其他指者腹側均有溝;第一、第二指等長,短於第四指;關節下瘤大而很明顯;外側2指指基下瘤距近端關節下瘤遠;掌突3個,一般內側者大,橢圓形,外側的較窄長,雌蛙的較雄蛙的清晰。後肢細長,約為體長的1.9倍,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吻端或略前;脛長大於體長之半;左、右跟部重疊甚多,脛部顯然比股部長,跗足長約為脛長的1.6倍;趾端與端指同;趾均細長,第三趾略短於第五趾,第五趾超過第四趾近端第二關節下瘤,而第三趾僅達第二關節下瘤;趾間蹼不發達,第三、第四、第五趾的蹼僅達近端第二關節下瘤;外側蹠間蹼達蹠基部;關節下瘤適中;內蹠突卵圓,外蹠突小而圓。皮膚較光滑。背側褶細窄,自眼後方至胯部;鼓膜後方至體側又有一條斷續側褶與背側褶平行;眼下方到口角後的頜腺明顯;股、脛部背面各有2-3條縱行腺褶;股後腺大,略成長橢圓形,位於股後遠端;跗部有2條跗褶。腹面光滑,多數標本有分散的小腺體;股後部有扁平疣。
生活時背面鮮綠色或深棕色;鼓膜及體側棕色;從吻端到肛部一般都有一條黃色脊線,背側褶和鼓膜後方至體側的斷續側褶亦為黃色,以上5條黃縱紋之間有不規則的黑色斑點;唇緣頜腺黃色,很明顯;四肢背面棕色或紅黃色,有黑色或深色橫紋,股後緣有2-3條黑色縱紋;腹面乳黃色或灰白色,四肢腹面稍黃。液浸標本背面肉色,斑紋棕褐或深或淺;腹面黃白色,無斑紋。
第二性徵:雄蛙體小;鼓膜較大,婚墊小呈淺灰色;雄性線在背側略顯,微帶粉紅色,腹側無;有吻腺;無聲囊
卵:卵徑1.3mm左右,動物極棕褐色,約為卵的1/2,植物極乳黃色。
蝌蚪:據Pope(1931)記載,該蝌蚪尾末端尖,尾長約為體長的兩倍;唇齒式為Ⅰ/1+1∶Ⅰ,下唇乳突兩排,外排長,成須狀;口角處副突較多;尾部有深淺相間的麻斑。查看的114個蝌蚪,變異不大,個別蝌蚪的下唇齒內行缺或-側缺,下唇齒外排略有長短變異。

生活習性

該蛙生活于海拔250 m左右長滿雜草的窪地水坑、水塘、稻田或溪溝邊草叢中。成蛙白天隱蔽在草叢根部或土穴內,極難發現其蹤跡;夜間主要在靜水域附近的雜草間活動或覓食。

分布範圍

福建、江西(九連山)、湖北(宜昌)、廣東(廣州、花都、三水、徐聞)、香港、澳門、海南、廣西(憑祥、金秀、賀州、東興);國外分布於越南、緬甸、泰國、高棉。

繁殖方式

繁殖期長,多在7~9月,雌蛙產卵300粒左右,一隻雌蛙每年可產卵兩次以上。蝌蚪生活於稻田、溝塘等靜水內,底棲。

保護現狀

該蛙分布區雖寬,但棲息地的生態環境質量下降和過度捕捉,其種群數量稀少。受脅等級:近危NT。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