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螯肖蛸

長螯肖蛸

昆蟲名,為蜘蛛目(Araneae),肖蛸科。分布於廣東、四川、香港、貴州、雲南等。寄主危害作物有水稻、果樹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長螯肖蛸
  • 拉丁學名:Tetragnatha mandibulata (Walckenaer)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蛛形綱 
  • :蜘蛛目 
  • 亞目:後紡亞目
  • :肖蛸科
  • 亞科:肖蛸亞科
  • :肖蛸屬
  • 分布區域:廣東、四川、香港、貴州、雲南等
  •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基本信息,原始文獻,國內分布,國外分布,資料來源,形態特徵,雌蛛,雄蛛,鑑別特徵,

基本信息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寄主危害作物:水稻、果樹

原始文獻

Histoire naturelle des Insects. Apteres. Paris, 2: 211.

國內分布

江蘇,浙江,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國外分布

非洲西部,孟加拉國到菲律賓,澳大利亞。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無脊椎動物 第三十五卷 蛛形綱 肖蛸科:154-157

形態特徵

雌蛛

體長6.80—13.50。一雌蛛體長10.89:頭胸部長2.79,寬1.53;腹部長8.46,寬2.43。螯肢長2.43。背甲相對較窄長,以兩側緣的頸溝為界,頸溝之前頭部的前半部為黃褐色,之後頭部的後半部和胸部為淺褐色。頸溝褐色。中窩橢圓形,兩側各具一褐色框邊。前眼列明顯後凹,後眼列稍後凹並稍寬於前眼列。各眼基部周圍均具黑褐色眼斑。前中側眼間距大於前中眼間距(0.13:0.10);後中眼間距稍大於後中側眼間距(0.15:0.13)。前、後側眼間距0.10。中眼域長0.40,前邊寬0.38,後邊寬0.41。前中眼>後中眼=後側眼>前側眼(0.14:0.13:0.13:0.10)。
長螯肖蛸
額高0.15。螯肢黃褐色,常無前護齒,後護齒較小。前齒堤有8齒,第1齒位於螯牙的基部,第2齒遠離第1齒,後續6齒從大到小依次排列;後齒堤有11齒,以位於螯牙基部的第1齒最大,後續10個齒,其中2~7齒的間距近乎相等,大小差別不大,後4個齒較小,其間距也相對較小。下唇黑褐色,顎葉和胸板淺褐色。步足淺褐色,各節頂端均呈黑色,具少量短刺。腿節Ⅰ前面有7根刺,其中最長的刺的長度僅稍大於腿節的直徑;脛節Ⅰ有3根前側刺。
步足測量:Ⅰ 28.53(8.10+9.27十9.36+1.80),Ⅱ18.09(6.30+5.40+5.22十1.17), Ⅲ7.92(2.88十2.16+2.16+0.72), Ⅳ15.84 (5.58十4.68+4.68+0.90)。足式:1,2,4,3。腹部由中間位置向前逐漸加寬,向後則逐漸變細。背面和側面的上半部密被銀白色鱗斑,通常背中線具一分支的黑色縱條紋。有些標本在背中線的兩側各有一列黑色斑點。兩側面和腹面灰褐色,散布銀白色鱗斑。生殖蓋明顯長大於寬,長約為寬的2倍;納精囊1對,卵圓形;中納精囊球形,下連一相當長的細管;3個納精囊呈“品”字形排列。

雄蛛

體長3.80~10.00。一雄蛛體長7.56。頭胸部長2.52,寬1.35;腹部長4.86,寬1.17。螯肢長2.70。背甲、螯肢、下唇、顎葉、胸板和步足的顏色、斑紋與雌蛛相像。螯肢比背甲長,前面近端部具一頂部分叉的婚距,在婚距與螯牙的基部之間還有一小丘,前、後護齒均較小。前齒堤有8齒,第1齒與第2齒之間的間隔最大,第2齒最大,第2、3齒及第3、4齒的間距幾乎相等,且均小於第1、2齒的間距,後4個齒的間距較小;後齒堤有10齒,第1齒靠近後護齒,後續9齒,排列一般。腹部長筒形,背面通常無縱條紋,偶見有的標本背中線有一短的、無分支或分支很短的縱條紋。
長螯肖蛸
觸肢和步足測量:觸肢3. 33(1.44十0.45十0.54十0.90);步足Ⅰ 30.24(8.55十9.90十9.72十2.07),Ⅱ18.00 (5.58十5.67十5.40十1.35),Ⅲ 8.10 (2.88十2.25十2.25十0.72),Ⅳ18.00(6.12十5.31十5.40+1.17)。足式:1,2=4,3。觸肢器的引導器無側褶,頂端呈半圓形;副跗舟的中部最寬,頂端無明顯的“V”字形刻痕。

鑑別特徵

本種雌蛛具1對納精囊和1箇中納精囊,雄蛛觸肢器的引導器無側褶,與華麗肖蛸 T.nitens相像,但後者中納精囊的連線管短,中納精囊與左右納精囊排成一橫列;雄蛛觸肢器的引導器頂部呈半圓形,副跗舟寬,頂端分兩叉,螯肢的婚距頂端不分叉,並與較大的前護齒和前齒堤第1齒排成三叉形,而不同於本種。本種尚與豐肖蛸 T.plena在很多特徵上相像,但後者雌蛛的生殖蓋長約等於寬,中納精囊稍超越納精囊水平面頂部,螯肢相對短粗,且無後護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