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臂灰鯖鯊(學名:Isurus paucus )是鯖鯊科、鯖鯊屬的一種鯊魚。體呈紡錘型,軀幹較粗壯,頭、尾漸細細小。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尾柄具側突。吻長而尖突。眼大,圓形,無瞬膜。鼻孔小,近於眼端。口裂寬,深弧形;唇褶約為頜長之半。頜齒側齒而尖銳;前端齒頭細長彎曲,後端齒頭短寬,三角形;無側齒頭;每側每列約12-13個,2-3列使用。噴水孔細小,位於口角上方。背鰭2個,第一背鰭中大,起點與胸鰭後端相對,後緣凹入,上角略尖圓,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很小,基底後部與臀鰭起點相對,後緣微凹入,上角鈍圓,下角延長尖突;胸鰭特別延長,鐮刀狀,長於頭長,後緣凹入,外角鈍尖,內角鈍圓;尾鰭寬短,尾椎軸稍上揚,上尾叉較長大,由上葉、尾椎軸及下葉中部組成;下尾叉較短小,由尾鰭下葉前部的突出部分組成,中、後部間具缺刻。體背側青灰色;吻腹側暗黑色;腹部淡色至白色。
近海上層大型鯊魚,性兇猛,善游泳,速度快,可能是鯊魚中游速最快的一種。主要巡遊於大海,有時會游至沿岸及近海大陸架及島架水域,夏季會隨暖流移動。棲息深度由表層至深達500米左右,一般皆被發現於水錶層。性兇猛,掠食鯖、鯡魚類、頭足類及海龜等。分布於西北和東北大西洋,西印度洋,中太平洋及夏威夷群島北部熱帶和暖溫帶海域。在中國分布於台灣南部、北部、東北部及東部海域。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主要價值,
動物學史
長臂灰鯖鯊最初由Guitart Manday於1966年描述並命名為Isurus paucus。屬名Isurus是源自希臘語“isos”(意思是相等)和“oura”(意思是尾巴)。種名是來自其堅決而長且圓形的胸鰭。
形態特徵
剛產仔鯊長約97厘米,雄成魚長245厘米,雌成魚長245-417厘米。體延長,不粗壯。頭長為全長的1/4;尾柄具一對較長側突;尾鰭基底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中長,鈍尖圓錐形。眼大,圓形,無瞬膜。吻長約為眼徑的2.5倍,距吻端比距第一鰓孔為近。鼻孔小,距眼比距吻端為近。口深弧形。齒側扁,尖銳,基底無側齒頭,在頜前部者齒較長,邊緣銳利;齒尖稍傾斜但不往後彎曲;上頜第三齒較小,與第四齒間有一空隙,每側每行13齒;下頜齒12枚,前方2齒較尖長,與第三齒間無空隙,後部齒呈寬扁三角形。鰓孔大,5個,寬約等於吻長,最後1個恰位於胸鰭基底前方。
背鰭2個;第一背鰭中大,起點後於胸鰭里角,後緣凹入,下角尖突,上角鈍圓;第二背鰭很小,基底後端與臀鰭起點相對,上角鈍尖,下角延長尖突。尾鰭短寬,新月形(叉型),尾椎軸上翹;上尾叉由上葉、尾椎軸及下葉中後部組成;下尾叉單由下葉前部的突出部分組成;下葉中後部間有一缺刻。臀鰭稍小於第二背鰭,形狀相同。腹鰭小,起點距第一背鰭起點較距第二背鰭起點為近,後緣稍凹,外角鈍尖,里角尖突。胸鰭特長,長度幾等於頭長,外角和里角均鈍圓,後緣近里角處凹入。吻部腹側暗黑色。
生活習性
長臂灰鯖鯊屬暖溫帶和熱帶上層大洋性魚類,近海上層大型鯊魚。性兇猛,善游泳,速度快,可能是鯊魚中游速最快的一種。主要巡遊於大海,有時會游至沿岸及近海大陸架及島架水域,夏季會隨暖流移動。棲息深度由表層至深達500米左右,一般皆被發現於水錶層。因體大齒利,為危險鯊之一,食譜廣,掠食鯖、鯡魚類、頭足類及海龜等。
分布範圍
海域:分布於西北和東北大西洋,西印度洋,中太平洋及夏威夷群島北部熱帶和暖溫帶海域。在中國分布於台灣南部、北部、東北部及東部海域。
國家:阿爾及利亞、美屬薩摩亞、安哥拉(安哥拉卡賓達)、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魯巴島、澳大利亞、巴哈馬、孟加拉國、巴貝多、貝里斯、貝寧、百慕達、博內爾、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巴西、英屬印度洋領地(查戈斯群島)、汶萊達魯薩蘭國、維德角、高棉、喀麥隆、開曼群島、中國、聖誕島、科科斯(基林)群島、哥倫比亞(馬爾波島、哥倫比亞大陸)、葛摩、庫克群島、哥斯大黎加、古巴、庫拉索、象牙海岸、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國、厄瓜多(厄瓜多加拉帕戈斯大陸)、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赤道幾內亞大陸、安諾蓬)、法屬蓋亞那、法屬玻里尼西亞、加彭、甘比亞、加納、格瑞那達、瓜德羅普島、關島、瓜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宏都拉斯加勒比島、宏都拉斯大陸)、香港、印度(安達曼群島)、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牙買加、日本、琉球群島、肯亞、韓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賴比瑞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馬提尼克島、茅利塔尼亞、模里西斯(羅德里格斯)、馬約特島、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諾魯、新喀里多尼亞、尼加拉瓜、紐埃、北馬里亞納群島、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葡萄牙(亞速爾群島、馬德拉群島、葡萄牙大陸、塞爾瓦亨斯)、波多黎各(納弗沙島、波多黎各主島)、留尼旺島、聖巴托洛繆島、聖海倫娜、阿森松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阿森松、聖海倫娜主島)、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馬丁(法國部分)、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薩摩亞、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內加爾、塞席爾、獅子山、新加坡、聖馬丁(荷蘭部分)、索羅門群島、索馬里、南非、西班牙(加那利群島、西班牙大陸)、西班牙北非領土)、斯里蘭卡、蘇利南、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多哥、托克勞、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吐瓦魯、美國(夏威夷群島)、萬那杜、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委內瑞拉委內瑞拉安的列斯、委內瑞拉大陸))、越南、英屬維京群島、美屬維京群島、撒哈拉沙漠西部、葉門。
繁殖方式
卵胎生,胎兒在母體子宮內有相互殘殺吞食習性,每產2-8仔。長臂灰鯖鯊的胎兒比灰鯖鯊的胎兒大。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 ver 3.1)——瀕危(EN)。
主要價值
主要以流刺網及鏢旗魚法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魚肉紅燒或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魚肝油;剩餘物製成魚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