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脖族

世界歷史上一共有2個民族被叫做長脖族,一個是帕登長脖族,另一個是霍屯督長脖族,其中帕登長脖族最為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脖族
  • 外文名:Padaung
  • 性質:民族
  • 地區:緬甸
帕登長脖族,霍屯督長脖族,

帕登長脖族

帕登人又稱巴洞人Padaung)、巴東人,是居住在緬甸東部與泰國東北交界處的一個種族,主要分布於距緬甸仰光東北約300公里的山區里,交通閉塞,與外界很少往來。
巴洞女孩子到了5歲的時候,就由村醫把一根直徑三分之一英寸的銅棒繞在脖子上,隨著年齡的增長,每二到三年就加上一個新的銅圈。這樣,最後可達30個銅圈,重大約20磅。此外,根據當地的風俗,除脖子外,婦女的手臂和小腿上也要帶上螺旋形的黃銅環。但是,數百年過去了,她們的脖子並沒有真正變長。據醫學人員透露,銅項圈只是將肩膀鎖骨往下壓了一些,從而給人的印象就是脖子“變長”了。
由於該部落沒有文字記錄的歷史,這一習俗起源於何時及原因已無從知曉,傳說稱,這些女人原來所在部落的祖先圖騰是龍,她們在脖子上戴項圈,是為了使自己看上去更像金光閃閃的龍;另有傳說稱,這些女性戴項圈是為了炫耀家庭財富,因為她們祖輩戴的項圈都是金子做的;還有傳說稱,女人脖子上套上這么多項圈,是為了防止脖子被老虎咬斷。
這種習俗,近來已被認為是陋俗,因許多少女拒絕戴項圈而日益減少。但對於年長的婦女,因為頸椎韌帶已被拉長,如果去掉項圈,頸部將無法支撐頭部,所以只能繼續戴下去。

霍屯督長脖族

霍屯督人(Hottentot)自稱科伊科伊人(Koikoi),主要分布在納米比亞、波札那和南非。由於體質特徵和語言相近,他們和附近的另一個種族布須曼人(Bushmen,自稱為San)被合稱為科伊桑人(Koisan)。
在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霍屯督人分布在北起庫內內河、南至開普半島的整個西部地區,並向內地延伸到了凱河。10世紀末,霍屯督人學會飼養牲畜,但不曾從事任何種植業。至遲於18世紀初,學會煉鐵、鍛鐵、冶銅及制陶、製革等技術。除按男女性別分工外,無其他社會分工。只有少量物物交換,沒有出現貨幣、商販和市場。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荷蘭人建立了開普殖民地,“霍屯督”即為他們對科伊科伊人的稱呼。殖民者對霍屯督人實行種族滅絕和同化政策,霍屯督人成批地被屠殺,有的淪為奴隸,有的被同化。至19世紀,南非境內的霍屯督人作為一個民族已不復存在。
在體形特徵上,該種族並無長脖的特點,而是其婦女大多臀部肥大,約為其他人種的三、四倍,醫學上稱之為臀脂過多。曾有滅絕人性的歐洲獵奇者將她們作為“動物”到處展覽,牟取暴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