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絲巨鮎(Pangasius sanitwongsei)又稱虎頭鯊、成吉思汗、食狗鮎魚,為鮎形目,巨鮎科,巨鮎屬一種熱帶淡水魚類。長絲巨鮎分布於東南亞的各個淡水流域,分布地域廣泛,但由於人為濫捕,野生種群數量顯著下降,目前人工飼養呈現一定規模,可作為觀賞魚。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長絲巨鯰
- 拉丁學名:Pangasius sanitwongsei
- 別稱:食狗鮎魚,虎頭鯊、成吉思汗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索動物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魚綱
- 目:鯰形目
- 科:巨鯰科
- 屬:巨鯰屬
- 種:長絲巨鮎
- 分布區域:流域湄公河
- 英文名稱:Giant pangasius
品種簡介,外貌特徵,飼養方法,
是輻鰭魚綱鯰形目巨鯰科巨鯰屬的一種底棲魚類。[2] 它們分布在湄南河及湄公河。長絲巨鯰的身體上有黑色素細胞,頭部闊而扁平,沒有鰓須。它們的腹部呈銀色及彎曲,背部呈深褐色。背鰭、胸鰭及臀鰭都是深灰色的,第一鰭條幼長成絲狀。它們可以長達3米及重293公斤。長絲巨鯰主要吃甲殼類及魚類。它們是會遷徙的。它們一般會在季風季節前產卵。 與人類關係捕獵長絲巨鯰往往是與宗教禮儀有關,也有將它們作為食物的。
品種簡介
碩大的長絲巨鮎是巨鮎屬最漂亮的成員。這種魚生活在東南亞的各個淡水流域,成年體長達到180厘米,是巨鮎屬中個子最大的。這種大鮎魚隨著年齡的增長,背鰭、胸鰭、腹鰭的鰭尖會延伸出長長的飄鰭,故稱為長絲巨鮎。不過零售商們根據它的外形和虎頭虎腦的樣子,給了它一個更加貼切的名字:虎頭鯊。
外貌特徵
虎頭鯊的頭部寬闊,游姿矯健,尾鰭上葉大於下葉,和鯊魚倒真有幾分相似。偶鰭和背鰭上所獨有的飄鰭,更為它平添了幾分威武,以至於一代天驕的名字也被用在了它的身上——在某些地方它真的被叫做成吉思汗。成熟後的虎頭鯊身型巨大,遊動沉穩有力,五條飄鰭全部生長極長,尤其背鰭更是幾乎延伸到尾部,另人嘆為觀止。
飼養方法
虎頭鯊最早也是作為食用魚類被引種繁殖,所以在內陸的售賣規格從幼體到成體應有盡有。所要做的只是根據它的大小選擇一個合適的魚缸。飼養環境方面和所有適應性極強的養殖魚種一樣,對水質不挑剔,惟其不耐低溫,22°C左右便停止攝食,26°C以上為適宜溫度,餌料的選擇極其廣泛。野生虎頭鯊雖然是矯健的掠食魚類,魚缸里卻變成了一種雜食動物,從活餌到人工飼料甚至麵包餅乾一應接受;不過它的食性雖廣、食量雖大,性情卻過於敏感,尤其是幼體的虎頭鯊,飽食之後稍微受一點刺激就會嘔吐,弄的水裡很混,總是需要清理。而剛入缸的新魚也會長時間緊張地來回逡巡,很久才能適應。筆者第一次飼養的虎頭鯊就過了一個月才開食。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方法是提供足夠大的魚缸。因為虎頭鯊是游泳能力極強的品種,侷促是造成它們緊張的最主要原因,只有開放的空間才能讓它們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