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爪藍帶蚊
- 拉丁學名:Pseudoficalbia unguiculata
- 門:節肢動物門
- 綱:昆蟲綱
- 目:雙翅目
- 科:庫蚊亞科
- 屬:藍帶蚊屬
- 亞屬:偽費蚊亞屬
- 命名者及年代:Edwards,1913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成蚊棕褐色,翅瓣光裸,中胸盾片具白色寬鱗帶,自翅基向前延展至前突部。幼蟲頭毛1-C尖刺狀,5、6-C單枝,具芒;腹毛7-Ⅰ單枝;7-Ⅱ分2枝,明顯較7-Ⅰ、6-Ⅱ短小;呼吸管末端具細長角化的氣管絲;肛鰓顯較尾鞍短小。
形態描述
雌蚊體中型(翅長約5.0mm)。頭:頭頂覆蓋棕褐色平覆鱗及深色豎叉鱗,中部雜生少數淺色鱗,眼緣具藍白閃色鱗形成的細眶線。觸角、唇基、觸鬚及喙均為深棕色,觸角梗節內側具細白鱗,喙的腹面色稍淺,觸鬚約與唇基等長。胸:前胸前背片覆蓋白色平覆鱗,並具粗長鬃1根及細鬃2根;後背片具粗長鬃2根及散生的棕褐色矛形鱗。前胸側板具粗長鬃1根及細鬃約4根。中胸盾片覆蓋棕色窄鱗,其側緣具白鱗帶,從翅基向前延展至前突部,但在前緣並不連線。胸側板棕黃色;前胸前背片。中胸腹側板上部及中胸後側片中部的白色寬鱗斷續連線呈橫帶狀。前氣門區光裸,氣門後區及側背片均為深棕色。中胸腹側板上後緣具粗鬃約6根,、其上緣及下後緣具白鱗簇。中胸後側片上后角具細鬃3根,下鬃1根粗長。平衡棒基柄淡黃色,結節覆棕褐色鱗。翅:翅鱗棕褐色,翅瓣光裸;縱脈1基部覆蓋白色寬鱗,延展至肩橫脈稍前處。前叉室約為縱脈2乾長的0.46。後叉室約為前叉室長的1.12。足:各足基節具白色平覆鱗簇及小毛,股、脛節端頂部具明顯的小白斑。前、後足股節前背部暗棕色,腹面淺色;中股節前背面基部2/3具縱白線,腹面淺色;脛、跗節均為棕褐色。腹:各腹節背板棕褐色,基部具側白斑,有時具狹窄的淺色基帶。各腹板淡黃色。
雄蚊外形與雌蚊相似。尾器:抱肢基節鬃毛稀疏、細弱;背基內葉較短,具2根粗長的端背鬃及10餘根較細弱的基鬃;端腹緣具1根粗鬃及2-3根細鬃。抱肢端節較寬闊,微向內彎,前後寬度近似,端部1/2具許多細毛,具一短鈍的指爪。陽莖側板具
雙翅目 蚊科(上) 庫蚊亞科 541
端齒約6個,兩側板遠離,由窄細的背橋和腹橋相連線。
幼蟲頭:棕褐色。觸角表面具微刺,約為頭長的0.2;觸角毛1-A為纖細的單枝,位於近基部1/3處。頭毛1-C粗刺狀,其側緣常有細繸;4-C短小,單枝或分2枝;5、6-C單枝,具芒;7-C約分6枝;14-C短小,刺狀;頦每側具6個齒。胸:前胸毛0-P短小,分8枝;1、2-P單枝;3-P分5-7枝;4-P分4枝;5-P分2枝;6-P單枝;7、8-P分3枝。腹:腹毛6-Ⅰ、Ⅱ分2枝,背枝粗長,腹枝短小;7-Ⅰ為粗長的單枝;7-Ⅱ分2枝,明顯比7-Ⅰ短小。1-Ⅷ分3枝,與單枝的2-Ⅷ著生於同一角化小片上;3-Ⅷ分5枝,毛基部具小角化區;4-Ⅷ單枝;5-Ⅷ分8枝;14-Ⅷ為細小的單枝;0-Ⅷ細小,單枝,著生於櫛板區內。腹節Ⅷ櫛板大,深棕色,表面具簇狀刺鱗;櫛齒4-8個,中間者較粗長,側緣者較短小;各櫛齒周緣具細繸和粗長的端刺。呼吸管指數2.7-2.8;梳齒12-17個,其基部2/3具細維;1-S分10-12芒狀枝,著生於距管基約0.42處,末個梳齒之後;呼吸管末端具細長角化的氣管絲;呼吸管約為尾鞍的2.5(2.3-2.6)倍長。尾鞍完全圍腹節Ⅹ,端側緣具細尖刺;腹毛1-Ⅹ分2-4枝;2-Ⅹ分10枝,3-Ⅹ分2-3枝,4a-e-Ⅹ共5對,各毛均分3枝。肛鰓明顯較尾鞍短。
生活習性
幼蟲孳生於泥底的葦湖邊積水中,成蚊棲息於泉水洞中。本種成蚊在原蘇聯曾有吸食人、牛血液的記錄(Bulychey et al.,1978)。近年,亞塞拜然共和國的調查發現本種藍帶蚊夜間頻繁侵襲人類,午夜前(22:00-23:00)有一小高峰。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新疆(察布查爾)
國外分布:亞洲西南部, 非洲北部, 歐洲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