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近代歷史上,長沙占有重要地位。秦漢至明代,長沙或為封藩立國之都,或為郡、州、路、府設治之所。清初,成為省垣。清末,是維新運動和舊民主主義革命策源地之一,五四運動後,是新民主主義的發祥地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沙市志
- 背景:長沙占有重要地位
- 特點:長沙或為封藩立國之都
- 性質:新民主主義的發祥地之一
目錄,序言,
目錄
總述 (一)
總述(二)
位置區劃
建置沿革
大事記(第二卷) 長沙大事記(公元前---公元607年)
長沙大事記(公元618年---公元999年)
長沙大事記(公元1001年----1643年)
長沙大事記(公元1644年----1900年)
長沙大事記(1901年----1911年)
長沙大事記(公元1912年----1926年)
長沙大事記(1927----1938年)
長沙大事記(1939年---1945年)
長沙大事記(1946年----1949年)
長沙大事記(1950年----1953年)
長沙市大事記(1954年----1956年)
黨政社團(第三卷) 目錄
概 述
歷屆市委
重大活動
代表大會(含會議)
組織建設
宣傳教育
統一戰線
紀律檢查
權力機構
行政機構
政治協商機構
黨派長沙地方組織
中國國民黨及其他他黨派長沙地方組織
社會團體
公安、司法、軍事(第四卷) 目 錄
概 述
防 空
公安
檢 察
軍 事
審判
司法行政
城鄉建設(第五卷) 目 錄
城市規劃
房 地 產
公 用 事 業
環境保護
環境衛生
建 築
市 政 工 程
園林綠化
綜述
經濟管理(第六卷) 目 錄
概 述
標準 - 計 量
財 政
工商行政管理
計畫
金融 - 保險
審 計
稅 務
統 計
物 價
輕工業(第七卷) 目 錄
電子工業
二輕工業
紡織工業
工業綜述
食品飲料工業
一輕工業
醫 藥
重工業(第八卷) 目 錄
概 述
交通、郵電(第九卷) 目 錄
商業(第十卷) 目 錄
農村產業(第十一卷) 目 錄
教育、科技、衛生、體育(第十二卷) 目 錄
文化(第十三卷) 目 錄
政事(第十四卷) 目 錄
社會(第十五卷) 目 錄
人物(第十六卷) 目 錄
第十七卷 目 錄
序言
長沙,湖南省會,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科技、金融、信息中心,是全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和特大城市。
長沙地處湖南東北部之湘江下游,位於東經111°53′~114°15′與北緯27°51′~28°40′之間。東鄰江西,南毗株(洲)、(湘)潭,西連益陽,北接岳陽,東西長233公里,南北寬90公里。1995年,全境轄東、南、西、北、郊五區和長沙、望城、瀏陽、寧鄉四縣(市)。總面積1181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554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111平方公里,總人口5628222人,其中市區人El 1454461人,少數民族人口16012人。
長沙,據華中腹地,扼南北要衝,東屏羅霄(山),西障雪峰(山),南峙衡岳,北托洞庭,素有“荊豫唇齒,黔粵咽喉”之稱。境內大圍山七星嶺海拔1607.9米,溈山瓦子寨海拔1070.8米。地形地貌多樣,山地占29.52%,丘陵占17.74%,崗地占23.28%,平原占25.3%,水面占4.16%。湘江流經市區25公里,支流有瀏陽河、溈江、靳江、撈刀河等15條。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6.8~17.2℃,盛夏高溫39~40°C,嚴寒低溫零下1~2°C。日照年均1726小時,無霜期年均279天,年均降雨量1300毫米,4至6月為雨季,其降雨量占全年的51%。資源中礦藏有煤、鐵、磷、銅、鈾、海泡石等40多種;野生植物102科,977種;野生動物種類亦不少。
長沙交通便利。鐵路京廣複線貫通南北。湘贛、湘黔、石長線 連線東西;公路106、107、319國道與省道、縣道構成網路,四通八達;水運長沙港可通湘、資、沅、澧和長江各口岸;民航黃花國際機場已開闢國內航線35條,與香港、澳門、曼谷有定期航班。現代化通訊設施完善,電話電報與156個國家和地區可直撥直傳。
長沙環境優美,名勝甲於三湘。嶽麓西屏,鐘靈毓秀。春天,滿山籠翠;秋天,層林盡染。尤以雲麓峰、白鶴泉、愛晚亭等處,古木參天,峽谷幽靜,景色令人陶醉。禹王碑、三絕碑、舍利塔等古蹟,文化淵源久遠,耐人遐思。山頂雲麓宮,為道家“真虛福地”,山腰麓山寺,是“湖湘第一道場”。黃興、蔡鍔等名人墓葬,浩氣長存。嶽麓書院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朱、張會講,學風遠播,英才輩出,被譽為q睢楚有材,於斯為盛”。千里湘江,汨汨南來,滔滔北去,“漫江碧透,百舸爭流”。江上長虹臥波,橘洲浮碧,洲頭望江亭,長廊如翼,憑欄遠眺,水天一色,還有密密橘林,叢叢翠竹,毛澤東“沁園春”詞碑屹立其問,情趣盎然。至若古城風物,更是使人留連。沿江風光帶呈彩於西,瀏陽河曲繞於北,年嘉湖嵌綴於東,天心閣聳立於南,開福寺金碧輝煌,白沙井泉清如鏡,“世界之窗”精華薈萃。還有屈原祠、賈誼宅、定王台等古蹟可訪,有馬王堆漢墓出土珍貴文物和走馬樓孫吳簡牘可賞,有眾多革命紀念地可仰。像這樣匯山、川、湖、島於一地,融自然景觀與人文勝跡於一體的城市,在全國是少見的。
長沙歷史發展,可追溯到遠古時代。據考古判斷,在距今15~2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長沙地區即有原始人類活動。新石器時代,已形成氏族及部落。1985年,省市考古工作者在長沙縣大托鄉大塘村發現了一處遠古遺址,其出土的石器和夾沙陶器碎片,相當於距今7000年的大溪文化遺存。當時華夏先人,已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開拓。又據1976年在長沙縣鹿芝嶺和瀏陽樟樹塘發掘的兩個遺址考證,其出土的石制生產工具、漁獵工具及陶製生活用具,相當於距今4500年的龍山文化遺存,當時這裡的先民,已進化到原始農業社會,手工製作用具已有明顯進步。
殷商之世(公元前約1600年~公元前1046年),長沙屬揚越之地,是百越部落的分支,這裡的土著文化已有相當發展。並且,中原文化開始傳人。據考古專家對長沙地區出土的260餘件商周青銅器的分析鑑定,其中有些青銅器上的銘文、族徽、裝飾和商周王室的青銅器相同,它們是中原人南下南來的;有些青銅器有明顯的地方色彩,它們是本地人鑄造的。其中四羊方尊、獸面提梁卣(音v譏,音友)、人面紋鼎、獸面紋銅鐃是罕見的精品,足可與中原青銅器媲美。
春秋中葉,楚國在南方崛起,至晚期,其勢力逐步擴大到沅湘流域。至戰國時期,長沙屬楚黔中郡,楚國在長沙經營250餘年,長沙的經濟和文化都有很大的發展。據長沙發掘的楚墓(近3000座)考證:出土文物有青銅器,鐵劍、銅劍和其它長兵器,有鐵把鋤和其它鐵器,還有大量陶器、紡織品、皮革製品、漆器、琉璃器、竹篾器、天平法碼等。這些隨葬品顯示:長沙不僅是楚國在南方的軍事重鎮,而且手工業生產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商品交換亦相當發達。由於鐵制生產工具的使用,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史記·越世家》記載:“長沙,楚之粟也”,說明長沙是楚國的重要糧食產地。
楚國時的長沙城邑,已具有初步規模。據考古工作者從五一西路工地發掘的遺址遺物考證,當時城邑範圍,大約西至(今)太平街、東至犁頭街,南至坡子街,北至春風街、明月池、落棚橋,南北長約850米,東西寬約700米。歷史上稱長沙為楚漢名城,實非虛美之詞。
楚國晚期,屈原被流放於沅湘之野,零丁飄泊,寫出了傳頌千古的《離騷》、《九章》等名作,由於他極其悲憤憂傷,自沉於汨羅江 的“長沙屈潭”(距長沙北約50餘公里)。司馬遷的《史記》載有《屈原賈生列傳》,這就是歷史上稱長沙為“屈賈之鄉:’的由來。後人還在長沙建有屈子祠以為紀念。
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天下,置長沙郡,為全國:36郡之一,轄今湖南全境及貴州東部,郡治臨湘(隋改名長沙縣)。據應劭《漢宮儀》記載:“秦用李斯議……凡郡或以列國,陳魯吳齊是也;或以舊邑,長沙、丹陽是也。”這說明在秦以前,長沙已是一個著名的城邑。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漢封吳芮為長沙王,立長沙國,轄長沙、豫章、桂林、南海及象郡等5郡。吳氏在臨湘築城守土,史稱“臨湘故城”。據清代長沙地方志記載:“漢臨湘故城在府城以南”,即今日之天心區境內。
漢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賈誼被貶為長沙王吳著太傅,過湘水之汩潭,念屈原忠言被謗,與己遭遇相同,乃投文《吊屈原賦》以悼之。居長第三年,一鳥入室,以為不祥之兆,作《鵬鳥賦》以抒懷。現長沙太平街太傅里,有賈誼故宅遺址,宅旁有一井,傳為賈氏所鑿,杜甫有詩云:“長懷賈傅井依然”。明代,建賈誼祠,後增祀屈原,故亦稱屈賈祠,祠有聯云:“親不負楚,疏不負梁,愛國忠君真氣節;騷可為經,策可為史,補天沐日大文章。”反映了長沙人民對屈賈的崇敬。漢景帝時,吳氏國除,封庶子劉發為長沙王,復長沙國、轄13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