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蹄蓋蕨

長江蹄蓋蕨

長江蹄蓋蕨(學名:Athyrium iseanum)為蹄蓋蕨科蹄蓋蕨屬下的一個變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長江蹄蓋蕨
  • 拉丁學名:Athyrium iseanum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薄囊蕨綱
  • :水龍骨目
  • :蹄蓋蕨科
  • :蹄蓋蕨屬
形態特徵,植物形態,葉子形態,孢子形態,染色體,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植物形態

根狀莖短,直立,先端和葉柄基部密被深褐色、披針形的鱗片;葉簇生。

葉子形態

能育葉長25-70厘米;葉柄長10-25厘米,基部直徑1-2.5毫米,黑褐色,向上淡綠禾稈色,光滑;葉片長圓形,長(10-)18-45厘米,中部寬(6-)11-1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幾不變狹,二回羽狀,小羽片深羽裂;羽片10-20對,互生,斜展,有柄(長3-4毫米),基部一對略縮短,長2-5厘米,第二對羽片披針形,長6-10厘米,基部寬2-2.5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對稱,近截形,一回羽狀,小羽片羽裂至二回羽狀;小羽片10-14對,基部的對生,向上的互生,斜展,彼此略疏離,基部一對略大,卵狀長圓形,長1-1.3厘米,基部寬4-5毫米,急尖頭,基部不對稱,上側截形,與羽軸並行,下側楔形,邊緣深羽裂幾達主脈;裂片4-6對,長圓形,上側的較下側的大,基部上側的最大,有少數短鋸齒。葉脈下面較明顯,在下部裂片上為羽狀,側脈2-3(-5)對,向上的二叉。葉乾後草質,淺褐綠色,兩面無毛;葉軸和羽軸下面禾稈色,交匯處密被短腺毛,上面連同主脈有貼伏的針狀軟刺。

孢子形態

孢子囊群長圓形、彎鉤形、馬蹄形或圓腎形,每裂片1枚,但基部上側的2-3枚;囊群蓋同形,黃褐色,膜質,全緣,宿存。孢子周壁表面無褶皺,有顆粒狀紋飾。
長江蹄蓋蕨長江蹄蓋蕨

染色體

染色體數目n=40, 80。

分布範圍

分布於江蘇(宜興)、安徽、浙江(淳安、杭州、建德、堇縣、臨安、龍泉、慶元、松陽、遂昌、天台)、江西(安遠、井岡山、黎川、廬山、萍鄉、鉛山、全南、石城、玉山)、福建(崇安、龍棲山、泰寧、武夷山)、台灣(新竹、嘉義、台東)、湖北(合豐)、湖南(桑植、張家界、芷江)、廣東、廣西(龍勝、九萬山、武鳴)、四川(大相嶺、峨眉山、古藺、馬邊)、重慶(南川金佛山)、貴州(赤水、梵淨山、雷公山、綏陽、桐梓、遵義)、雲南(屏邊、巧家、大關、永善、綏江、鎮雄)和西藏(錯那、南迦巴瓦)。生山谷林下陰濕處,海拔50-2800米。日本和韓國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日本。
長江蹄蓋蕨

主要價值

【藥 名】:長江蹄蓋蕨
【拼 音】:CHANGJIANGTIGAIJUE
【來 源】:為蹄蓋蕨科植物長江蹄蓋蕨的全草。
【功 效】:1.清熱解毒 2.涼血止血。
【主 治】:用治瘡毒,鼻衄、痢疾。
【性味歸經】:苦、涼。肝、肺、心、大腸四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一9克。
【別 名】:散柏枝、山柏、大寺柏枝(江西)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長江以南地區及四川等省。
【拉丁名】:長江蹄蓋蕨 Athyrium iseanum Ros.
【考 證】:始載於《蕨類名詞及名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