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是一條雨洪河流,洪水基本上都由暴雨形成,暴雨集中在5~10月,約占全年雨量的70%~80%,長江流域除金沙江中上段,雅礱江、岷江上游基本無暴雨外,其餘150萬平方公里廣大地區均有暴雨出現,因此長江流域受洪水威脅的範圍很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江流域防洪規劃
- 概述:長江是一條雨洪河流
- 時間:暴雨集中在5~10月
- 百分比:占全年雨量的70%~80%
基本信息,工作開展情況,防洪規劃方案,
基本信息
長江是一條雨洪河流,洪水基本上都由暴雨形成,暴雨集中在5~10月,約占全年雨量的70%~80%,長江流域除金沙江中上段,雅礱江、岷江上游基本無暴雨外,其餘150萬平方公里廣大地區均有暴雨出現,因此長江流域受洪水威脅的範圍很廣。在幹流上游及支流的山區,有因暴雨引起的山洪及觸發的滑坡和土石流為害。幹流上游及支流的中下游沿岸,有因江河洪水上漲漫溢造成淹沒兩岸河谷階地的洪水災害,幹流中下游及支流尾閭沖積平原有因江河洪水泛濫或堤防潰決造成的嚴重災害,濱海河口地區除受暴雨洪水災害外又受風暴潮的侵襲。 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承泄了上游乾支流及中下游支流的巨大來洪,雖有比較寬、深的河道宣洩洪水,但安全泄洪能力仍遠小於巨大洪水來量,平原區地面高程又普遍低於洪水位幾米至十幾米,因而是長江流域洪水災害最集中,最嚴重,最頻繁的地區,是長江防洪的重點。茲將建國40餘年來長江流域防洪規劃工作概述如下:
工作開展情況
(一)長江中下游平原區
1950年2月長江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長委會”,1956~1988年期間又改為“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簡稱“長辦”,1989年又改為“長委會”)成立後,在水利部直接領導下,即大力進行堵口復堤和堤防的整修加固工作,與此同時還開展了基本資料整理蒐集和分析研究工作,由於認識到消除洪患是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因而即著手進行長江中下游平原區防洪排漬規劃工作。當時根據國民黨政府遺留下來的長江防洪工程極為薄弱的現狀和建國初期國家人力物力財力的情況提出:(1)當前長江防洪的最高目的是“保證在1949年同等水位的情況下不發生潰決,爭取1931年水位不發生潰決”。(1949年或1931年的最高洪水位是在沿江兩岸潰口後,平原區蓄納了300~400億立方米或500~600億立方米的洪水後的水位)。(2)在還沒有合理解決長江河槽所不能安全承泄的300~400億立方米洪水以前,必須按照中央“重點防護,險工加強”及“臨時緊急措施”等原則去盡力減少災情。據此,保障荊江大堤,武漢市區,兩湖平原及沿江重要市鎮的安全即成為當時的重要研究課題,為此1951年春擬訂了“以荊江分洪建閘工程為中心,結合洞庭湖整理,荊江河床治導及中下游沿江全部湖泊控制的整體規劃”。並從1951~1953年先後提出和完善了治江三階段的計畫,即第一階段以加培堤防為主,整頓平原水系,有條件的地方陸續興建分蓄洪工程;第二階段繼續興建分蓄洪工程,並加培堤防,在條件成熟的乾支流上修建水庫,承擔部分防洪任務;第三階段結合興利大力修建山谷水庫,逐步代替分蓄洪工程的防洪任務,以減輕修堤防汛的工作量。在此期間於1950年舉辦了大通湖蓄洪墾殖試驗區工程,1952年興建了荊江分洪工程。1953年初長委會成立了長江漢江流域輪廓規劃委員會,除積極開展長江中下游防洪,排漬工作外,並對漢江流域以防洪為主的規劃工作進行了研究,對長江上游山谷水庫蓄洪的規劃工作進行了準備。
1954年大水後,長委會集中了相當大的力量對九江以上地區進行了較全面的規劃,並於1955年提出了“長江中游平原區防洪排漬方案”上報水利部。事後根據水利部及有關省市對方案的意見,並結合下游地區防洪排漬問題。在1955~1959年編制“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要點報告”期間作了進一步的研究修訂,並作為“要點報告”中防洪篇的主要內容列入。
荊江河段是長江中下游防洪的重點,為了把這一地區的防洪能力提高到應有的標準,曾進行過較長期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比較方案,不斷和湘、鄂兩省交換意見,1958年提出了荊江地區防洪規劃報告,並經中央於1958年召開的湘、鄂、贛三省近期水利工程安排會議上審定。1960年提出了《長江中下遊河道整治規劃要點報告》和《下荊江系統裁彎工程規劃報告》。同年11月長辦邀請湘、鄂兩省代表對荊江河段防洪問題進行了座談。一致認為在三峽水利樞紐未興建以前,為保證荊江大堤安全,必須採取適當措施。認為自1954年以來,荊江河段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如荊江四口不斷淤塞,圍墾面積不斷擴大以及堵支並流等一系列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有荊江河段的防洪能力,有必要重新作一些補充研究。為此長辦參照上述座談會精神和提出的問題,擬訂了一個輪廓性的方案於1961年報送中央和兩省選擇,隨後又進一步把該輪廓方案予以具體化,於1963年提出了《荊江地區防洪規劃補充研究報告》,經與兩省協商和中央審查後,1964年根據中央審查意見進行了補充修訂。1966年4月根據水利部的指示,長辦在漢口召開了長江中下游防洪規劃工作會議,湘、鄂、贛、皖、蘇五省及武漢市,太湖水利局,中南局計委,水利部等單位均派代表參加。會議對幹流堤防培修標準,設計洪水選型,大水年分蓄洪原則,特大洪水年緊急措施方案;重點河段的整治以及規劃工作的分工協作等問題進行了研究討論。
1968年長辦組織了長江中下游五省水利部門有關人員,對長江中下游各河段進行了一次實地調查研究,收集了大量資料和各方面的意見。在此基礎上長辦進一步研究,提出了以1954年洪水作為長江中下游幹流重點地區的防禦標準,並建議幹流各主要站設計水位:沙市提高到45.00米,城陵磯提高到34.40米,漢口維持29.73米不變,湖口提高到22.50米。遇1954年洪水時,荊江地區分蓄54.0億立方米,城陵磯附近區分蓄洪320億立方米(洞庭湖及洪湖各承擔160億立方米),武漢附近區分蓄洪68.0億立方米。湖口附近區分蓄洪50億立方米(鄱陽湖與華陽河流域各承擔25億立方米)的方案,向水利部作了匯報。1969年元月水利部在北京召開了長江中下游湘、鄂、贛、皖、蘇、滬五省一市參加的防洪會議,討論了長辦所提上述方案。1971年11月~1972年元月,水利部在北京再一次召開了上述五省一市及四川省代表參加的“長辦中下游規劃座談會”,會議除同意長辦1969年所提上述方案外,並要求在“四五”計畫期間付諸實施。此外會議還對各地區分別提出了具體規劃意見。會後長辦又分別協同地方開展了荊江地區、洞庭湖區、洪湖區、鄱陽湖區、太湖區、青弋江、水陽江、漳河流域、華陽河流域、滁河流域等有關的規劃工作。由於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以及物力財力的限制,各地區防洪建設發展很不平衡,進展也很緩慢。
1980年6月水利部遵照國務院領導同志指示,在北京召開了“長江中下游防洪座談會”,會上長辦提出了“長江中游平原區規劃要點報告”和“長江中游平原區近期防洪規劃方案”此次會議著重研究了在三峽工程至少十年不能依靠的情況下,長江防洪如何部署的問題。大家一致認為:從當前的實際情況出發,長江中下游近十年的防洪任務應當是:遇1954年同樣嚴重的洪水,確保重點堤防安全,努力減少淹沒損失。大家也認為1972年長江中下游規劃座談會的意見體現了“蓄泄兼籌,以泄為主”的方針,仍可作為近十年防洪部署的基本依據。會後水利部向國務院寫了“關於長江中下游近十年防洪部署”的報告,報告根據上述任務,在各省市提出的34個項目,48億元投資的要求中,確定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四省18個項目,建議由中央專項安排10億元,在十年內完成,主要的工程是:湖北省荊江大堤加固,武漢市堤防加固,湖南省洞庭湖區重點堤防工程,洪道整治工程和分蓄洪區安全設施建設,安徽省無為大堤、同馬大堤加固,江西省鄱陽湖區圩堤加高加固工程及圩區安全建設。對於江蘇、上海的防洪工程,各省、市的中小型防洪和圍垸內部的機電排溉設施,均由地方水利投資中自行解決,對於各省提出的一些支流水庫也另行考慮。
上述報告提出後,適逢國家經濟調整,未得批覆,但水利部在“六五”期間水利基建投資大幅度削減的情況下,仍按1980年擬定的部署,每年安排長江防洪工程投資約4000萬元,主要進行荊江大堤、武漢市堤、同馬大堤、無為大堤等重點堤防的加高加固及洞庭湖、鄱陽湖治理等工程建設。“七五”以後,水利投資規模增加,長江防洪工程投資水利部每年均安排1億元以上,1980~1991年期間,國家已安排投資100764萬元,原計畫的18項工程中除上荊江河勢調整,沮漳河改道、洞庭湖區洪道整治工程外,其它15項已陸續開工,已實施的15項工程雖尚未全部完成,但對提高長江中下游防洪能力已有較好的作用。
1980年防洪座談會以後,長辦結合三峽工程論證工作和“長流規”要點報告補充修訂工作,對長江防洪規劃又作了進一步的研究,並作為主要內容之一,列入該兩項工作報告之中,該兩項報告均已經中央審查認可。1991年即著手編制“長江中下游蓄洪防洪工程規劃報告”及配合地方和有關單位進行沿江城市防洪規劃,分蓄洪區安全建設規劃,滁河防洪規劃以及中等洪水防洪調度方案,長江中游防洪實時調度整體數學模型研製和防汛通訊調度現代化等工作的研究。
(二)長江上游地區
長江上游地區除四川有大片平原、丘陵外,其餘均屬山區和高原,因此上游地區的洪災,主要是四川盆地的洪災;盆地邊緣山區和丘陵區內一些小支流、溪溝的山溪洪災以及盆地邊緣山地和四川西部山區的滑坡土石流為害。
根據歷史資料統計,四川省每年受洪災耕地面積一般年份約100~350萬畝,而受旱災耕地每年常達1000~3000萬畝,一般旱年即有30~70個縣受旱,因此四川省在洪旱自然災害中,從範圍和災害程度來看,旱災更為嚴重,洪災是次要的。為此,建國後很長一段時期內,主要集中力量研究解決旱的問題,而對洪患治理未作全面系統的研究,河流規劃也大都以水能開發為主,對防洪研究得很少,只著重於水文,氣象的情報預報工作,目前全省已有水文、氣象報汛站680處,主要江河均已開展了短期洪水預報,近年來還開展了中長期水文趨勢預報,對減免洪災損失,爭取防洪工作的主動性起了積極的作用。1981年7月岷江、沱江、嘉陵江中下游發生特大洪水,災害波及119個縣(市),減產糧食10餘億公斤,成渝、寶成、成昆鐵路中斷10~20天,工農業總損失約15億元,人們認識到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的不斷提高,社會財富不斷積累,洪水災害的損失會越來越大,影響會越來越深遠,儘管四川省旱災仍是主要的,但把防洪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擺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來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自1981年大洪水以後,四川省為了加強江河管理,成立了江河管理指揮部和常設辦公室(目前已與省防辦合併)積極開展清障工作和沿河縣市劃定“三線”(警戒水位線,保證水位線,江河管理範圍線)工作外,並開始對重點河流進行防洪治理規劃研究,先後組織有關市的專業技術人員,對岷江幹流中下游段,沱江幹流綿遠河平原段,支流湔江以及成都平原上的斜江,出阝江、南河、北河等平原段開展了防洪整治規劃,陸續提出了《長江流域上游1981年7月暴雨洪水調查分析報告》,《四川省主要江河的洪水與治理問題》,《四川省水資源利用》,《四川省水資源開發總體規劃報告》,《岷江幹流防洪治理規劃報告(中游上段)》,《四川省岷江幹流的防洪治理規劃報告》,《湔江平原段防洪治理規劃報告》,《四川省綿遠河(平原河段)防洪治理規劃報告》,《岷江映秀至灌縣河段規劃報告》等。
防洪規劃方案
(一)長江中下游平原區
根據長江洪水特性及中下游平原區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情況,防洪治理的方針是“蓄泄兼籌,以泄為主”,治理的原則是“江湖兩利”、“左右岸兼顧,上、中、下游協調”治理方案則應採取綜合措施;即合理地加高加固堤防,整治河道,安排與建設分蓄洪區,結合興利建設三峽等乾支流水庫,加強水土保持等。逐步達到以三峽水庫為骨幹,堤防為基礎,配合其他乾支流水庫,分蓄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以及非工程措施,使長江中下游防洪問題得到較好解決,近期規劃如下:
1.幹流堤防按防禦水位沙市45.00米,城陵磯(蓮花塘)34.40米,漢口29.73米,湖口22.50米,大通17.10米,南京10.60米(有颱風影響為11.10米作校核,下同),鎮江8.85米(有颱風影響為9.50米),江陰7.25米(有颱風影響為8.04米)進行加高加固,並將中下游堤防按其防護對象在經濟上,政治上的重要性區分為重點堤防,重要堤防及一般堤防三類,分別採用不同的建設標準,抓住重點有計畫,有步驟地進行建設。當前首先要確保完成1980年防洪座談會安排的堤防建設項目。
2.按照國務院1988年批轉的《關於蓄滯洪區安全與建設指導綱要》的規定,結合各地具體情況,認真做好各蓄滯洪區有效運用的各項基本工作,通訊與預報、警報工作。特別是要控制人口的適度增長,使區內人口增長率低於省內其他地區;合理利用土地,調整農業結構和產業結構,減少分洪損失;因地制宜採取各種形式的就地避洪措施和安全撤離措施,推行防洪基金或洪水保險制度等。同時各分蓄洪區的工程建設和安全建設,需按不同使用機率,分別輕重緩急,並考慮經濟效益的大小,區別對待。
3.加強河道整治和河道管理工作。為防洪進行河道整治主要任務有:護岸和控制河勢;擴大或疏挖排洪河道;裁彎取直擴大泄量;清除河道內行洪障礙等。
長江中下遊河道按地理位置、水系分合及河型特點,劃分為五大段:即葛洲壩樞紐下游近壩段,荊江段,城陵磯至八里江段,八里江至徐六涇段,河口段。在這五大段中,又按上下控制節點,河勢河型變化及有利於綜合開發利用與河道整治工程的管理,再劃分37個小段,在此基礎上,進行治理分類,區分重點與一般,分清整治的先後。
第一類,現有重要堤防、城市、港口和重點工程,在發展國民經濟建設中有重要作用和影響的河段;已確定為重點開發區,有重大綜合利用價值的河段;或在防洪與航運方面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與矛盾需要抓緊解決的河段,計有上荊江、下荊江、界牌、武漢、九江、安慶、銅陵、蕪湖、馬鞍山、南京、鎮(江)揚(州)、揚中、澄(江陰)通(南通)、河口等14個河段。
第二類,在防洪、航運或其他方面也存在較大突出問題,需要進行整治的河段,計有陸溪口、竹牌洲灣、團風、戴家洲、龍坪、上下三號、馬當、東流、太子磯、貴池、黑沙洲等11個河段。
第三類,河勢基本穩定,存在問題不突出,或雖有某些問題,暫時可不進行整治的河段,計有宜昌、宜都、枝江、白螺磯、嘉魚、金口、葉家洲、黃州、黃石、湋源口、田家鎮、大通等12個河段。
此外洞庭湖區的一些洪道淤積嚴重,影響行洪能力,應積極進行整治。草尾河和藕池河東支注滋口河應逐步退堤展寬,沅水和澧水洪道要繼續進行掃障,疏挖主槽。太湖、巢湖、青弋江、水陽江和滁河等支流和湖區,應按照規劃擴大和開挖排洪通道,疏竣河道。漢江、湘江和贛江等支流的中下游,目前正在整治航道,必須與防洪相結合,有利於泄洪和沿岸堤防的安全。
加強河道管理,認真貫徹《水法》和《河道管理條例》等法規,興建工程不能任意束窄河槽、阻塞洪道。不得任意在河道內大規模采砂挖泥影響河勢穩定和堤防安全,嚴禁盲目圍墾湖泊和洪道。
4.儘早興建三峽水利樞紐,三峽工程緊鄰長江防洪形勢最為嚴峻的荊江河段,控制荊江河段洪水來量95%以上,武漢以上洪水來量2/3左右,地理位置優越。利用三峽工程的防洪庫容,對長江上游洪水控制和調節,是緩解長江中游洪水威脅,防止荊江河段發生毀滅性災害最有效的措施,是中下游防洪體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
5.根據國民經濟發展需要,興建一批具有防洪作用的乾支流綜合利用水利樞紐,初步規劃在2020年前長江上游可能建成發揮作用的有:金沙江的溪落渡、雅礱江的二灘、岷江的紫坪鋪、大渡河的瀑布溝和龔咀(加高)、嘉陵江的亭子口、合川、寶珠寺(在建)、碧口(已建)、烏江的構皮灘、彭水、東風(在建)、烏江渡(已建)等13座水庫,總庫容460億立方米,有效庫容243億立方米,防洪庫容122億立方米。按照規劃,這些水庫主要是為本流域的供電、供水、灌溉和航運服務,有些水庫還擔負所在河流的防洪任務,應根據當地經濟發展需要安排建設,建成後配合三峽水庫,實現統一調度,將能更多地攔蓄上游洪水,減少中下游平原分蓄洪區的運用機會和分蓄洪損失。
長江中下游支流上規劃安排具有防洪作用的綜合利用水利樞紐,除已建的漢江丹江口、資水柘溪、修水柘林、沮漳河漳河、青弋江陳村等樞紐外,計有清江隔河岩(在建)、澧水江埡、皂市、沅水五強溪(在建)、漢江丹江口(加高)、撫河廖坊、青弋江港口灣等,這些樞紐對解決所在河流防洪問題起關鍵作用,而且對中下游幹流防洪也起一定作用,並都有較大的發電和灌溉效益。
6.搞好沿江城市防洪。1987年水電部,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和國家計委聯合發文將長江流域的沙市、武漢、九江、安慶、蕪湖、南京、上海、成都、長沙、南昌等10座城市,列為全國防洪重點城市。除成都市位於長江上游外,其餘9座都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平原區,這些沿江城市應當在長江中下游整體防洪規劃對超額洪水妥善處理的基礎上,按照統一制定的堤防防禦設計水位和統一標準加高加固堤防,並根據乾支流綜合規劃和實際需要及經濟發展條件,規劃建設城市本身的防洪體系。同時要加強護岸,穩定岸線;加強河道管理及城市附近的分蓄洪區管理;嚴禁設定行洪障礙,已有的要抓緊清除。
7.搞好水土保持和防護林體系,加強長江上游的水土保持對改變山區落後面貌,發展經濟和民眾脫貧致富有重要意義。流入江河的泥沙減少,可以延長水庫壽命,減少河湖淤積,有利於中下游的防洪治理。
(二)長江上游地區
四川盆地內主要江河沿岸是長江上游地區的防洪重點,其治理必須堅持蓄泄兼籌,中、近期以保障洪水安全宣洩為主。除結合興利在主要江河上游修建具有防洪作用的水庫調蓄洪水外,必須把沿江河的堤防建設和防止亂建、亂占、亂倒、阻礙河道行洪作為重點來抓。其規劃方案要點如下:
1.主要江河上遊興建骨幹水庫調蓄洪水,計有:岷江上游的紫坪鋪、沱江上游的清平、涪江上游的武都、嘉陵江上游的亭子口、渠江上游的剪刀埡、青衣江幹流的飛仙關以及四川西都安寧河的大橋等7座水庫。有了這些水庫則其中下遊河段的防洪標準可以明顯提高,沿河城市則易於實現20年一遇或更高的防洪標準。
2.積極整治主要江河中下游排洪河道,提高安全泄洪能力
根據河道洪水的特點和成災的威脅情況,河道治理大體分為三個區片進行規劃:
(1)盆地西北部的平原河道治理,其範圍主要是成都平原地區(即川西平原)各行洪河道,包括:岷江幹流的金馬河段、西河、南河、斜江、?江、蒲江、府河;沱江上游平原區的湔江、石亭江、綿遠河等。成都平原區需要修建的堤防約有260公里,重點保護成都市及新津、彭山、金堂等城鎮。
(2)盆中丘陵區的河道治理:其範圍主要是岷、沱、涪、嘉、渠江中下游以及青衣江下游地區的主要行洪河道。治理原則突出保證水沙暢泄,嚴禁不合理的圍墾灘地,重點保護城鎮是眉山、青神、樂山、五通橋、犍為、簡陽、資陽、資中、內江、富順、江油、綿陽、三台、射洪、遂寧、潼南、南部、蓬安、南充市、武勝、合川、三匯、渠縣、廣安、雅安、洪雅、夾江等。
(3)川西部安寧河和川東部個別重點河道的治理:安寧河主要是中游和下游部分河段;川東部主要是小江上游部分淺丘平壩區河流以及其他個別重要的支流,這些河道也是物產豐富,人口眾多,洪災損失較大的地方,其治理可以與完善原有防洪設施相結合,通過全河上下統一規劃,逐步達到較完整的治理。
3.加強水土保持,植樹育林,積極治理威脅嚴重的滑坡土石流。逐步治理山區洪水和山地災害,全省水土流失面積共有24.7萬平方公里,目前治理還不足1萬平方公里,1988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將長江上游列為全國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區,並將嘉陵江上游的隴南及陝南地區,金沙江下游及畢節地區,川東鄂西的三峽庫區等水土流失較重地區列為首批治理區,並從中選擇約2萬平方公裡面積作為第一期治理對象,1989年又經國務院批准在長江中上游建設防護林體系,也是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重點工程。
4.大力加強水情預報,改善通訊設施,進一步增強非工程措施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