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實踐與發展

長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實踐與發展

《長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實踐與發展》是2006年9月在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何丙輝。

基本介紹

  • 書名:長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實踐與發展
  • 作者何丙輝等著
  • ISBN:9787502589950
  • 類別:圖書 > 科學與自然 > 地球物理學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09-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長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實踐與發展》總結了長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員會辦公室實施的長江流域9省市10縣(區)水土保持生態修複試點的研究成果。內容涉及生態退化的原因和生態修復所面臨的問題、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理論基礎、植物群落演替規律、植被恢復機理、效益監測指標與方法、評價標準,生態恢復的景觀生態學研究、水土保持生態自我修復技術體系與模式,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工作重點、目標、任務、適宜條件及配套措施,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政策保障、管理手段和投入機制;各地開展水土保持生態修復 的經驗、做法與成效;具有較強的參考性和借鑑價值。
《長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實踐與發展》可供從事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建設的科研人員、管理幹部參考,也可供農、林、水利大專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參閱。

目錄

緒論1
第一篇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研究進展5
第1章生態恢復的概念與研究進展5
11生態恢復及恢復生態學的概念5
111生態恢復的概念5
112恢復生態學的概念7
12生態恢復與恢復生態學的相關理論7
121生態系統退化的原因7
122干擾與演替——生態恢復與重建的理論基礎7
123恢復生態學的研究內容8
13中國及全球生態系統退化狀況8
14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生態恢復9
15生態恢復理論的形成及發展10
151國際生態恢復理論的形成10
152國外生態恢復重建研究概況及特點11
153中國的生態恢復的發展12
154我國水土保持與生態修復15
155未來生態恢復研究的發展方向16
16國內外生態恢復重建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17
17小結18
第二篇水土保持生態修復過程的植被動態演替研究19
第2章研究區基本特徵及劃分19
21氣候分區19
22土壤植被帶劃分20
23地貌及人口因素劃分21
231地貌類型特點21
232人口與土地分布21
24綜合分類方法22
第3章四川盆地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生態修復過程中的植被動態演替研究23
31研究區自然與社會經濟概況23
311地理位置23
312地質、地貌23
313氣象與水文23
314社會經濟狀況24
315水土流失與治理情況25
32研究方法與內容25
321外業調查的方法與內容25
322內業處理方法25
33結果與分析26
331生態修復過程與植物群落分布特點26
332各調查點的不同群落中種類組成的數量特徵27
34各調查點的物種多樣性測度34
341項目區內各調查點群落喬木層物種豐富度34
342項目區內各調查點群落喬木層物種均勻度35
343項目區內各調查點群落喬木層物種多樣性35
35結論36
第4章秦巴山地北亞熱帶針闊混交林帶不同生態演替階段植物群落恢復成效評價37
41研究的目的、意義和立項依據37
42研究地自然環境與植被概況38
421研究地自然環境概況38
422研究地的植被概況38
43研究方法40
431群落特徵研究方法40
432物種多樣性研究方法41
433種群的生態位研究方法41
4 34生態恢復效果評價方法42
44結果與分析43
441各恢復階段植物群落的物種多樣性特徵分析43
442各恢復階段種群的生態位特徵46
443各恢復階段植被恢復效果評價57
45結論與討論59
451結論59
452討論60
第5章秦巴山地北亞熱帶針闊混交林帶煉山後生態恢復過程中植物群落特徵研究63
51研究地區與研究方法63
511自然概況63
512研究方法63
52結果與分析63
521煉山後植物群落結構與組成特徵63
522煉山後植物群落中樹種在不同徑級的比例分布65
523煉山後群落的物種多樣性分析65
53討論66
第6章秦巴山地北亞熱帶針闊混交林帶生態恢復過程中主要喬木種群生態位研究68
61研究區環境概況68
62研究方法68
63結果與分析69
631生態位寬度分析69
632生態位重疊變化分析70
633主要喬木種群間生態位相似比例71
634生態位重疊與生態相似比例分配72
64討論72
第7章滇中高原盆地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生態修復措施的植被恢復效益研究73
71研究地區概況73
72研究方法73
721樣地選擇與調查73
722數據處理74
73人工恢復地和封禁措施地植被恢復效益分析74
74水土保持經濟效益的分析75
75結論75
第8章滇黔山地北部低山丘陵區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生態效益評價76
81貴州赤水市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植被保護和生態修復措施76
82研究方法76
821植被覆蓋調查方法76
822植被生物多樣性調查方法76
823群落生物量調查方法77
83赤水市生態修復工程植被生態效益評價77
8 31數據處理77
832赤水市生態修復工程植被評價77
84結論80
第三篇生態修復過程中的土壤侵蝕動態監測研究分析81
第9章四川盆地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生態修復過程中土壤侵蝕動態監測研究分析81
9 1研究區的自然條件81
911概況81
912地形地貌81
913水文氣象81
914植被情況82
915土壤82
92社會經濟概況82
921行政區劃82
922人口和勞動力82
923經濟狀況82
924土地利用簡況82
925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則及目標83
926土地利用調整指標83
927土地利用分區84
93水土流失與防治現狀85
931水土流失現狀85
932研究區內水土流失類型86
94研究區土壤侵蝕動態變化分析86
941土壤侵蝕動態監測方法流程86
942遙感圖像及相關資料的準備87
943土壤侵蝕動態更新內容與表示88
944土壤侵蝕動態圖的編制89
95研究區域土壤侵蝕定量調查結果90
951USLE中各因子值的確定及因子圖的生成90
952土壤侵蝕分布圖93
96研究區土壤侵蝕特徵和動態分析94
961土壤流失量預測結果討論94
962土地利用方式與流失等級95
963土壤侵蝕等級與產沙量95
964土壤侵蝕動態分析96
第10章秦巴山地北亞熱帶針闊混交林帶不同植被恢復階段土壤肥力綜合評價97
101研究地區植被概況與研究方法97
1011研究地區植被概況97
1012研究方法98
102結果與分析98
1021各恢復階段土壤營養元素含量變化98
1022各恢復階段土壤營養元素灰色關聯分析100
103討論101
104巫溪縣生態修復區土壤肥力質量分析101
1041不同退化生物群落土壤肥力質量評價101
1042不同生態修復措施及其與裸地的土壤肥力分析104
105結論105
第11章滇中高原盆地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生態修復措施的土壤性能研究107
111研究方法107
1111樣地選擇與調查107
1112數據處理107
112不同措施地土壤理化性質的測定和分析107
113不同措施地水土保持效益分析108
第12章湘贛丘陵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生態修復研究109
121研究目的、意義與現狀109
122生態修複試驗區的自然條件和研究方法110
1221生態修複試驗區的自然條件110
1222研究方法111
123研究結果分析112
1231生態修複試驗區疏林地補植樹種的選擇112
1232生態修複試驗區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模式對比研究114
1233拱橋小流域的水沙監測120
124結論126
125存在的問題和建議127
第13章重慶璧山縣水土流失格局生態現狀研究128
131材料與方法128
1311原始資料與景觀要素分類128
1312研究方法128
1313格局指標128
132結果與分析129
1321土地利用類型的空間分布特徵129
1322水土流失強度等級的空間分布特徵130
1323水土流失強度在土地利用類型中的面積分布131
1324水土流失空間格局狀況分析131
133討論133
第四篇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社會經濟效益分析135
第14章秦巴山地北亞熱帶針闊混交林帶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社會、經濟效益分析135
141項目區概況135
1411自然條件135
1412社會經濟狀況137
142建設規模和措施的總體布局139
1421建設規模139
1422布局的原則140
1423生態修復對象與分區140
1424工程布局141
143工程設計142
1431封禁管護142
1432監測工程143
1433生態輔助工程144
144施工組織及分年實施計畫145
1441施工組織設計145
1442實施計畫145
145效益分析146
1451生態效益146
1452經濟效益146
1453社會效益146
146項目組織管理146
1461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的組織機構146
1462科技支撐147
1463組織協調147
1464加大宣傳力度,增強法制觀念,強化監督執法147
第15章滇黔山地北部低山丘陵區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與產業結構調整關係研究148
151貴州省赤水市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簡介148
1511項目區的自然條件149
1512項目區的社會經濟概況149
152赤水市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與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的關係149
1521項目區在赤水市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實施前後的主要土地利用類型結構的變化149
1522項目區在赤水市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實施前後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的變化150
153赤水市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項目區產業結構變化及現狀151
1531項目區農業和鄉鎮企業結構的變化151
1532項目區農業內部結構變化152
1533項目區種植業內部結構變化及現狀155
第16章滇黔山地北部低山丘陵區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生態修復工程項目經濟效益評價157
161經濟效益評價的內容、方法及其資料來源157
1611評價的內容157
1612評價類型區域劃分157
1613評價方法158
1614資料來源158
162經濟效益評價158
1621直接經濟效益評價158
1622間接經濟效益評價162
第五篇生態修復機制研究165
第17章四川盆地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生態修復機制研究165
171重慶璧山縣景觀生態修復機制165
1711封育治理165
1712退耕還林還草與荒山綠化165
1713水土流失綜合治理165
1714實施高效生態農業建設工程166
1715積極實施“以氣代柴”等農村能源工程建設措施166
1716花卉苗木基地建設166
1717綠色通道建設工程167
172璧山縣生態修復管理機制167
1721加強領導,明確責任167
1722制定規範性檔案,完善有關制度167
1723廣泛深入宣傳,提高對生態修復工程和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的認識167
1724依法監督,依法治理生態環境168
1725建立和健全科學合理的投入機制和投入體系168
1726技術聯姻,開展科研觀測168
第18章秦巴山地北亞熱帶針闊混交林帶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模式170
181封禁治理170
182草地改良措施171
183退耕還林措施171
184農田工程171
185農村能源工程171
第19章四川盆地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實施水保生態修復工程的實踐與思考172
191研究區概況172
192探索與實踐172
1921全面封禁,狠抓管護173
1922植樹造林,全面綠化173
1923提高科技,搞好監測174
1924多管齊下,綜合防治174
193體會與經驗175
1931妥善解決好生態修復與農民增收之間的矛盾175
1932重點抓好兩個結合175
1933著重處理好4個關係176
1934狠抓建立四種機制176
194問題與對策177
1941存在問題177
1942應對舉措177
第20章湘贛丘陵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生態修複試驗區能源替代措施 研究179
201小城鎮農戶沼氣代柴、代煤措施179
202小城鎮農戶電、液化氣代柴、代煤措施181
203山區農戶沼氣代柴、代煤措施182
204結論183
第六篇生態修復景觀評價185
第21章秦巴山地北亞熱帶針闊混交林帶生態恢復的景觀生態學研究185
211生態恢復的景觀生態學研究概況185
212巫溪縣的地理生態特徵及系統區邊界及環境特徵187
213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研究方法188
2131研究目標188
2132研究內容及方法189
214生態修復區景觀健康評價190
2141項目區生態退化特徵調查方法190
2142生態退化特徵190
2143項目區水土流失生態退化特徵190
215景觀健康評價191
2151評價單元的確定191
2152評價指標的確定192
216模糊評價196
217巫溪縣與璧山縣景觀格局對比分析198
2171研究背景198
2172研究方法199
2173土地利用景觀指數結果與分析201
2174巫溪縣生態修復區水土流失景觀指數結果與分析208
2175討論20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