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文化研究文庫·文學藝術系列:長江流域詩詞史論》主要收錄了“四傑”發先聲和“子昂始高蹈”、浩然逸興與岑參奇情、“詩仙”李白與“詩聖”杜甫、中晚唐詩人的南方歌詠、中晚唐南籍詩人的創作、《花間集》與南唐詞、歐陽修與王安石、蘇軾、黃庭堅與北宋後期詩詞、陸游、楊萬里及南宋詩、辛棄疾、姜夔及南宋詞等內容。
基本介紹
- 書名:長江文化研究文庫•文學藝術系列:長江流域詩詞史論
-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 頁數:499頁
- 開本:32
- 定價:34.00
- 作者:蔡靖泉
- 出版日期:2005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5141625
- 品牌:湖北教育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長江文化研究文庫·文學藝術系列:長江流域詩詞史論》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總序
緒論
上編 詩史峰巒
第一章 先秦詩歌
第一節 南風楚歌
第二節 屈騷宋賦
第二章 兩漢詩歌
第一節 漢代騷賦與賈誼悲歌
第二節 樂府英華與“古詩”妙辭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詩歌
第一節 三曹及阮、嵇
第二節 陶潛田家語與二謝山水詩
第三節 庾信健筆與南朝清音
第四章 隋唐五代詩詞
第一節 “四傑”發先聲和“子昂始高蹈”
第二節 浩然逸興與岑參奇情
第三節 “詩仙”李白與“詩聖”杜甫
第四節 中晚唐詩人的南方歌詠
第五節 中晚唐南籍詩人的創作
第六節 《花間集》與南唐詞
第五章 兩宋詩訶
第一節 歐陽修與王安石
第二節 蘇軾、黃庭堅與北宋後期詩詞
第三節 陸游、楊萬里及南宋詩
第四節 辛棄疾、姜夔及南宋詞
第六章 元明詩詞
第一節 元代詩詞名家
第二節 高啟及茶陵詩派
第三節 晚明文學啟蒙運動與長江流域詩人
第七章清代詩詞
第一節遺民詩人代表和清前期詩壇大家
第二節清詞三大家及其開創的詞派
第八章近代詩詞
第一節龔自珍、魏源及宋詩派
第二節鑑湖女俠秋瑾和“南社”旗手柳亞子
第九章現代詩歌
第一節郭沫若及聞一多、徐志摩
第二節艾青及田間、何其芳
第十章少數民族詩歌
第一節《格薩爾王傳》與藏族詩歌
第二節《梅葛》、《創世紀》和《山花碑》
第三節“擺手歌”、《古史歌》和《盤王歌》
下篇 體式因革
第一章原始於南土的詩體
第一節詩歌原型的二言詩
第二節詩體初變的三言詩
第二章流行於江漢的四言
第一節四言詩在長江流域的起源
第二節四言詩在江漢流域的流行
第三章轢風雅麗軒翥的楚辭
第一節楚辭的稱名
第二節楚辭的創體
第三節楚辭的體式特徵和創立意義
第四章擴楚聲而變之的樂府
第一節樂府的涵義與興起
第二節樂府的類別與流衍
第五章脫胎於楚辭、推衍于樂府的五言
第一節五言詩的產生
第二節五言詩的騰踴
第六章孕體於楚辭、成制於“楚人”的七言
第一節七言詩的孕育
第二節七言詩的成熟
第七章形成於南朝、定型於唐代的律詩
第一節“綺靡”追求與律詩濫觴
第二節“永明體”與律詩草創
第三節“新體詩”與律詩形成
第八章勃興於江域、盛作於“南人”的詞
第一節詞體在南朝的創製
第二節詞體在唐代的成熟和詞作在晚唐五代的勃興
第三節詞體在宋代的形制拓展和創作繁盛
第四節詞體演變的散曲與詞作復興的清詞
參考文獻
後記
緒論
上編 詩史峰巒
第一章 先秦詩歌
第一節 南風楚歌
第二節 屈騷宋賦
第二章 兩漢詩歌
第一節 漢代騷賦與賈誼悲歌
第二節 樂府英華與“古詩”妙辭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詩歌
第一節 三曹及阮、嵇
第二節 陶潛田家語與二謝山水詩
第三節 庾信健筆與南朝清音
第四章 隋唐五代詩詞
第一節 “四傑”發先聲和“子昂始高蹈”
第二節 浩然逸興與岑參奇情
第三節 “詩仙”李白與“詩聖”杜甫
第四節 中晚唐詩人的南方歌詠
第五節 中晚唐南籍詩人的創作
第六節 《花間集》與南唐詞
第五章 兩宋詩訶
第一節 歐陽修與王安石
第二節 蘇軾、黃庭堅與北宋後期詩詞
第三節 陸游、楊萬里及南宋詩
第四節 辛棄疾、姜夔及南宋詞
第六章 元明詩詞
第一節 元代詩詞名家
第二節 高啟及茶陵詩派
第三節 晚明文學啟蒙運動與長江流域詩人
第七章清代詩詞
第一節遺民詩人代表和清前期詩壇大家
第二節清詞三大家及其開創的詞派
第八章近代詩詞
第一節龔自珍、魏源及宋詩派
第二節鑑湖女俠秋瑾和“南社”旗手柳亞子
第九章現代詩歌
第一節郭沫若及聞一多、徐志摩
第二節艾青及田間、何其芳
第十章少數民族詩歌
第一節《格薩爾王傳》與藏族詩歌
第二節《梅葛》、《創世紀》和《山花碑》
第三節“擺手歌”、《古史歌》和《盤王歌》
下篇 體式因革
第一章原始於南土的詩體
第一節詩歌原型的二言詩
第二節詩體初變的三言詩
第二章流行於江漢的四言
第一節四言詩在長江流域的起源
第二節四言詩在江漢流域的流行
第三章轢風雅麗軒翥的楚辭
第一節楚辭的稱名
第二節楚辭的創體
第三節楚辭的體式特徵和創立意義
第四章擴楚聲而變之的樂府
第一節樂府的涵義與興起
第二節樂府的類別與流衍
第五章脫胎於楚辭、推衍于樂府的五言
第一節五言詩的產生
第二節五言詩的騰踴
第六章孕體於楚辭、成制於“楚人”的七言
第一節七言詩的孕育
第二節七言詩的成熟
第七章形成於南朝、定型於唐代的律詩
第一節“綺靡”追求與律詩濫觴
第二節“永明體”與律詩草創
第三節“新體詩”與律詩形成
第八章勃興於江域、盛作於“南人”的詞
第一節詞體在南朝的創製
第二節詞體在唐代的成熟和詞作在晚唐五代的勃興
第三節詞體在宋代的形制拓展和創作繁盛
第四節詞體演變的散曲與詞作復興的清詞
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著作權頁: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則被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他率性任真地“酣暢賦詩,以樂其志”,在詩中抒寫自己“少無適俗韻”、“總發抱孤介”的個性,“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的無奈,“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欣喜,“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的決心,“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辛勞,“竟抱固窮節,饑寒飽所更”的貧困,“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顏”的自適,“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體味,“擊壤以自歡”、“傲然以稱情”的襟懷……發自肺腑而“平和沖淡”的陶詩,生動而真實地展現了一位孤介獨立、純樸堅貞、峻潔高尚、曠達超邁、樂道安貧、固節守志的“靖節先生”形象,自然而真切地描繪出高隱之士的生活與風範,所表達隱逸精神的豐富性和深刻性則可謂前所未有,達到了隱逸詩歌的極致,高度弘揚了歌詠隱逸的長江流域詩歌傳統。自唐代始,陶詩備受推崇,且“淵明文名,至宋而極。永叔推《歸去來辭》為晉文獨一;東坡和陶,稱為曹、劉、鮑、謝、李、杜所不及。自此厥後,說詩者幾於萬口同聲,翕然無間”。之所以如此,即在於陶詩“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其真淳,便是“日耽田園趣”、高隱固窮節的隱逸精神。
南北朝時期,南朝著名詩人謝靈運、謝胱、沈約、江淹、何遜、陰鏗以及由南滯北的庾信等等,都在詩歌中不同程度地歌詠了隱逸精神。就是因報國無門而作歌浩嘆“行路難”的鮑照,也有“幽居屬有念,含意未連詞……專求遂性樂,不計緝名期。歡至獨斟酒,憂來輒賦詩”之詠。南朝最為著名的隱逸詩人,是自號“華陽陶隱居”、時稱“山中宰相”的陶弘景。
一首《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的小詩,即展示了陶弘景高雅脫俗的個性和淡泊曠逸的情懷。陶弘景是道教大師,存詩不多。其詩雖述隱居之樂,卻含濃重的道教氣息,藝術感染力遠不及陶淵明詩。
歷隋入唐,儘管由“貞觀之治”到“開元之治”的帝國繁盛氣象,激發了文人士子的入世精神和功名欲望,但是,文化傳統的影響和追求“達則兼善天下”的挫折,使許多文人士子都懷有“窮則獨善其身”之心。長江流域詩人,尤為突出地表現出一方面抒發“大濟蒼生”的壯志,另一方面又歌詠隱居自適的生活。
“少好三皇五帝霸王之經”、慨然立志、發憤讀書以求建功立業、致“太平之化”的陳子昂,自述“平生白雲志,早愛赤松游”。進士及第並受到武后的召見,他即賦詩暢述情志:“方謁明天子,清宴奉良籌。再取連城璧,三陟平津侯。不然拂衣去,歸從海上鷗。寧隨當代子,傾側且沉浮!”遭受一連串的政治打擊後,他便心傾歸隱,賦詩述懷云:“箕山有高節,湘水有清源。,惟應白鷗鳥,可為洗心言。”他晚年去官還鄉,隱居山林所作的詩歌,既發泄“世道不相容”的孤憤,又更多地抒寫“白日每不歸,青陽時暮矣。茫茫吾何思?林臥觀無始”的隱居生活及幽思玄想。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則被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他率性任真地“酣暢賦詩,以樂其志”,在詩中抒寫自己“少無適俗韻”、“總發抱孤介”的個性,“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的無奈,“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欣喜,“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的決心,“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辛勞,“竟抱固窮節,饑寒飽所更”的貧困,“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顏”的自適,“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體味,“擊壤以自歡”、“傲然以稱情”的襟懷……發自肺腑而“平和沖淡”的陶詩,生動而真實地展現了一位孤介獨立、純樸堅貞、峻潔高尚、曠達超邁、樂道安貧、固節守志的“靖節先生”形象,自然而真切地描繪出高隱之士的生活與風範,所表達隱逸精神的豐富性和深刻性則可謂前所未有,達到了隱逸詩歌的極致,高度弘揚了歌詠隱逸的長江流域詩歌傳統。自唐代始,陶詩備受推崇,且“淵明文名,至宋而極。永叔推《歸去來辭》為晉文獨一;東坡和陶,稱為曹、劉、鮑、謝、李、杜所不及。自此厥後,說詩者幾於萬口同聲,翕然無間”。之所以如此,即在於陶詩“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其真淳,便是“日耽田園趣”、高隱固窮節的隱逸精神。
南北朝時期,南朝著名詩人謝靈運、謝胱、沈約、江淹、何遜、陰鏗以及由南滯北的庾信等等,都在詩歌中不同程度地歌詠了隱逸精神。就是因報國無門而作歌浩嘆“行路難”的鮑照,也有“幽居屬有念,含意未連詞……專求遂性樂,不計緝名期。歡至獨斟酒,憂來輒賦詩”之詠。南朝最為著名的隱逸詩人,是自號“華陽陶隱居”、時稱“山中宰相”的陶弘景。
一首《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的小詩,即展示了陶弘景高雅脫俗的個性和淡泊曠逸的情懷。陶弘景是道教大師,存詩不多。其詩雖述隱居之樂,卻含濃重的道教氣息,藝術感染力遠不及陶淵明詩。
歷隋入唐,儘管由“貞觀之治”到“開元之治”的帝國繁盛氣象,激發了文人士子的入世精神和功名欲望,但是,文化傳統的影響和追求“達則兼善天下”的挫折,使許多文人士子都懷有“窮則獨善其身”之心。長江流域詩人,尤為突出地表現出一方面抒發“大濟蒼生”的壯志,另一方面又歌詠隱居自適的生活。
“少好三皇五帝霸王之經”、慨然立志、發憤讀書以求建功立業、致“太平之化”的陳子昂,自述“平生白雲志,早愛赤松游”。進士及第並受到武后的召見,他即賦詩暢述情志:“方謁明天子,清宴奉良籌。再取連城璧,三陟平津侯。不然拂衣去,歸從海上鷗。寧隨當代子,傾側且沉浮!”遭受一連串的政治打擊後,他便心傾歸隱,賦詩述懷云:“箕山有高節,湘水有清源。,惟應白鷗鳥,可為洗心言。”他晚年去官還鄉,隱居山林所作的詩歌,既發泄“世道不相容”的孤憤,又更多地抒寫“白日每不歸,青陽時暮矣。茫茫吾何思?林臥觀無始”的隱居生活及幽思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