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上遊河谷地貌》是1965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編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江上遊河谷地貌
- 作者: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65年1月
- ISBN:130312074
《長江上遊河谷地貌》是1965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編著。
《長江上遊河谷地貌》是1965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編著。內容簡介本書系統地敘述了長江上游(從河源到宜昌)河谷地貌。卷首對長江全流域河谷地貌作了輪廓性介紹,幷分析了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其次,從河源...
河谷地貌,是河谷形態及河谷內各種地貌類型的總稱,由於河水侵蝕沖刷而形成。河谷:是河水所流經的線狀延伸的凹地,由河水侵蝕沖刷而成。形態組成:河谷主要包括谷坡和谷底兩部分。谷坡是河谷兩側的斜坡,常有河流階地發育。谷底比較平坦...
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德格、白玉、巴塘、得榮、鄉城、稻城六個縣城位於本河段,縣城及較大居民點均分布在支流一些河谷稍寬地段。幹流沿河居民點及耕地極少,目前僅局部河段有簡易公路,大部分河段地形險阻,人跡罕至。本區流域面積5.2萬km...
在渝中區,長江、嘉陵江匯流。河道特徵 嘉陵江曲東河至白石鋪段,河流穿行在寬谷、壩子中,河谷比較開闊,但急流、灘險仍多,河谷兩側是發育比較成熟的晚壯年期地貌。壩子的形成除受岩石性質支配以外,並受到構造運動的影響,壩子被淤積...
17 長江中下游古河谷地貌基本特徵 17.1 長江中下游古河槽溝通多箇中新生代斷陷盆地 17.2 長江中下游古河槽嵌在斷裂構造帶中 17.3 長江中下游古河槽是新第三紀貫通的 18 長江中下游湖泊的成因與演化 18.1 長江中下游湖盆窪地...
長江兩壩-峽段跨越著名的長江三峽西陵峽東段和宜昌盆地西端,是長江上游與中游過渡地段,既擁有發育典型的河谷地貌,同時又是人類活動(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三峽水利樞紐工程 )較為集中和典型的區域,具有優越的實踐教學條件。以此區域為案例,...
《陝西志》載“王谷是壬谷之訛。壬谷就是壬河的河谷,是古代安康盆地通往四川北部的重要交通要道,壬河今作任河。”王谷,是歷史錯誤的記載的壬谷,現代任河。流域概況 地形地貌 上游重慶市城口縣境內屬米倉山、大巴山中山區,山脈...
河谷的形態和結構,對於確定水工建築物的位置、結構形式、樞紐布置和施工方法,以及地基處理等均有密切關係。河谷構造 河水所流經的帶狀延伸的凹地。河谷內包括了各種類型的河谷地貌。從河谷橫剖面看,可分為谷底和谷坡兩部分。谷底包括...
此研究成果對乾熱河谷退化生態環境開發性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長江上游河流河流的泥沙來源 通過長江上游兩條重要產沙河流嘉陵江和金沙江河流泥沙來源的對比分析,查明嘉陵江流域地形起伏小,植被恢復和水土流失治理的減沙量足以抵消...
河流上游大多地處山地和高原,落差大,水流急,河谷深切而狹窄。類型 河流階地 河流兩側階梯狀的地形稱為河流階地。階地在河谷地貌中較普遍,每一級階地由平坦的或微向河流傾斜的階地面和陡峭的階坡組成。一條經歷長期發展過程的河流,...
盆地內多崎嶇不平的崗梁及河谷地貌景觀。盆地內沿牧馬河發育著四級階地。遺址名勝 李家村文化遺址,位於西鄉縣城西南二公里的葛石鄉和平村,為牧馬河南岸的第一台地。1958年,農民在深翻土地時,發現有古代器物,經考古單位考核、證實,...
地表起伏的形態,如陸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陸架、大陸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脈等。發展與形成 內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兩種營力,地貌是內力過程與外力過程對立統一的產物。劃分方式及區別 根據形態及其成因,可將地貌劃分出...
這一時期相關的研究工作還包括中國科學院組織的雲南綜合考察(1956~1961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進行的長江上遊河谷地貌考察(1958~1962年)、配合攀登貢嘎山的高山地貌考察(1957年)、1978年開始在騰衝縣進行的遙感實驗工作...
地貌特徵 流域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江油以上延伸至若爾蓋高原東南邊緣山地,其下始入盆地。武都鎮以上為上游,地處海拔4500-5000米的高、中山區,河流深切,河谷狹窄,谷寬100~300米,谷坡45°左右,呈“V”型或箱型谷,嶺谷高差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