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河

任河

任河,長江左岸二級支流漢江上游最大支流,發源於重慶市城口、巫溪和陝西省鎮坪三縣交界的大燕山(古名萬頃山)的“三棵樹”。流經重慶城口、四川萬源、陝西紫陽三地,在巴山北麓紫陽縣城匯入漢江。

任河流域是秦巴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中國革命的早期根據地,也是秦巴山區的一條重要水路。是長江上游和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重要水源涵養地,地處秦巴山區,環境優美,有“任河仙境”的美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任河
  • 別稱:仁河,大竹河,城口河,外權河
  • 所屬水系:長江支流漢江的支流
  • 地理位置:重慶、四川、陝西交界
  • 流經地區:城口區、萬源縣、紫陽縣
  • 發源地:大燕山
  • 主要支流:朱溪河、權河]嵐溪河
  • 河長:211.4公里
  • 河流面積:4871平方公里
  • 河口:陝西紫陽縣城南
幹流概況,幹流走向,河道特徵,水文特徵,主要支流,名稱由來,流域概況,地形地貌,氣候特點,經濟文化,相關傳說,水利工程,水庫,水電,航道,航運,航道整治,

幹流概況

幹流走向

任河源於重慶市城口東安鎮朝陽村、巫溪2縣同陝西省鎮坪縣交界處的大燕山(古名萬傾山)老鴉鋪七星洞,向北西流經重慶市城口縣、四川省萬源市、陝西省紫陽縣,在紫陽縣匯入漢江。全長211.4公里,俗稱700里。流域平均寬度20~25平方公里,總面積4871平方公里。
任河位置走向及流域示意圖任河位置走向及流域示意圖
任河源頭城口縣東安鄉朝陽村任河源頭城口縣東安鄉朝陽村
任河(仁河)城口縣城(葛城鎮)段任河(仁河)城口縣城(葛城鎮)段
在城口縣,清代建城口廳以前稱九江,設廳後改稱城口河,建國初更名仁河。自源頭始,流經東安、高望、修齊、葛城、復興、龍田、巴山7個鄉鎮(街道)41個村(社區),至於沿河鄉岔溪口交萬源縣東界。流向為東南一西北向。縣境內長128公里,流域面積2360.74平方公里。年均流量為63.4立方米/秒。河床平均寬150米,河床比降為9.7‰。
任河萬源縣大竹鎮一段任河萬源縣大竹鎮一段
在萬源市境內,任河自南向北流經鐘停鄉、紫溪鄉、廟坡鄉、白果鄉等鄉鎮,進入紫陽縣。
任河漢江交匯和紫陽縣城任河嘴任河漢江交匯和紫陽縣城任河嘴
在紫陽縣境內,任河穿越大巴山後,於陝西省紫陽縣青荊、麻柳2鄉進入紫陽縣境,折向北東,於縣城南任河嘴匯入漢江。在紫陽縣境內流域面積1119平方公里,長56.9公里。河床狹窄,河面寬100~150米。常水位寬50~80米。

河道特徵

中國的河流,一般都是自北西流向南東;而任河卻反其道而流之,先自南東流向北西,穿越巴山後,在青荊鄉折向北東。幹流大部分地處峽谷區,許多河段形成對稱的V字形河谷。河谷剖面的V字形狀,是早期河流的特徵;反其道而行的流向,是這條年輕水系的特殊地質背景所導致。大約在喜馬拉雅運動後,原處於海槽中的大巴山逐漸隆起抬高,加劇了河流的侵蝕下切,形成了現代的獨特流向及橫穿巴山山脈的奇觀。
任河以其谷峽灘險,與峰嶺奇峭的巴山為伴,共同組成雄奇壯觀的山水。任河上、中游城口、萬源縣境內,有灰龍峽、青龍峽、平壩河峽等大峽谷,而川陝交界處的三十里峽,為諸峽中最壯觀者。三十里峽又名木蘭峽。任河自東南向西北擊穿大巴山脊,激浪奔流10公里,流灘達28處之多。據紫陽縣水電局1979年7月枯水期測量,僅小木欄、麼卡子、窯坪、木欄洞4處2公里流程,跌差12米。其中木欄灘“浩浪翻天,噴響如雷”,“灘間冷風逼人”,(道光《紫陽縣誌·地理志》)形成數米高的瀑布。

水文特徵

據下游紫陽縣水文資料,任河平均比降2.23‰,落差126.9米,年均徑流量41.3億立方米,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3.29萬千瓦,可開發3.27萬千瓦。無冰封現象,較大河流從未自然斷流,且清澈見底,僅雨季混濁。

主要支流

坪壩河,任河左岸的一級支流,發源於重慶市城口縣廟壩鎮排山村,幹流全長32公里,匯合口以上集雨面積392平方公里,水資源可開發量3.5萬千瓦。至2013年,已建成5處總裝機6560千瓦,在建3處總裝機8190千瓦,1處(偉泰電站)在論證階段。
嵐溪河,發源於重慶市城口縣嵐天鄉三河村,屬任河右岸一級支流,境內流域面積142.3平方公里,河長27公里。先後流經紅岸村、嵐溪村、星月村、仁橋村、嵐山村,於修齊鎮東河村匯入任河。
石溪河,發源於城口縣厚坪鄉雲峰村迷魂陣北麓,分水嶺高程介於1400-2509米,全流域面積164.1平方公里,主河道長38.2公里,河道平均比降千分之23.8,年平均徑流總量為1.35億立方米。
萬源市境內7條支流:沿河、白果河、洞槽河、下嵐河、廟子河、廟坡河、王家河。
渚河,任河最大支流,源於鎮巴縣星子山東坡,上游支流分別為中渚河、大市川河。入紫陽縣境後,在紅椿壩匯合了長32.7公里的小石河,於瓦房店流入任河。幹流總長125.1公里(縣境內27.4公里)。
權河,源於大巴山脊光頭山金山谷,流經紫陽縣鐵佛寺、高橋2鄉,在高橋自然鎮匯合東權河,於權河口流入任河。幹流長28公里,流域面積120.85平方公里。河床比降極大,為62‰。
繞溪河,源於大巴山脊乾沙壩,縱貫紫陽縣聯合鄉境,曲流21.7公里,有“百里盤河十八彎,七十二道腳不乾”之說。流域面積55平方公里。
朱溪河(蛛溪河),源於鎮巴縣星子山三叉河,上游稱白河,在紫陽縣縣境內斑竹園與瓦廟河匯流。流經瓦廟、保坪、毛壩3鄉,在吳家壩流入任河。全長41.1公里,流域面積161.69平方公里。
麻柳壩河,源於鎮巴縣星子山,入紫陽縣縣境後與紫溪河、青岩溪合流後,於唐家大灣流入任河。幹流長33.4公里,流域總面積262平方公里(縣境內102平方公里)。
任河支流中,還有長度在10公里以上、流域面積2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4條:青石板河、漁溪河、竹瓦溪、黃谷溪。

名稱由來

任河上、中、下游又各有名稱。在城口縣,清代建城口廳以前稱九江(據稱,因為由9條支流匯成,故名),設廳後改稱城口河,建國初更名仁河。萬源縣境內也有稱大竹河、北江。下游陝境稱任河、外權河(多指芭蕉口至權河流段)。
任河一名,北魏酈道元著《水經注》卷27中載:“(廣城縣)縣治王谷,谷道南出巴獠,有鹽井。”廣城縣設於南北朝時代。後來歷經戰亂,陝西金州人口銳減,紫陽一帶亦極荒涼,“王谷”之名後多不見於記載。明代紫陽始設縣治,故見於《明史》。《明史》記載:“(四川)達州太平縣……北有北江,又北入陝西紫陽縣界,名任河,入於漢江”。任河口又稱“魚脯谷口”。《水經注》載:“漢水又東逕魚脯谷口,舊西城,廣城二縣,指此谷而分界也。”巴史專家鄧少琴先生認為:任河就是《水經·沔水注》之彭溪,是板楯蠻巴人的聚居之地。
任河之名,明代之前即有,見於《明史》。任河下游任姓頗多,人們認為任河以此得名。但《史記·秦本記》和《六國年表》,均記載有“秦昭襄王亢谷十三年(前294年),任鄙為漢中守。”任鄙“安定巴人,防禦楚人”,撫恤巴人與楚爭戰陣亡者的家屬,封陣亡巴人首領為“白虎神”建廟祠祀。任鄙還自稱自己是“古之任國,太皞之後,雲女媧生處”,領頭參加巴人祭祖活動,依照巴人古風行事,增強了對巴人的凝聚力和向善性。任鄙在漢水上游古之巴地影響較大,“任河”之名是否由任鄙而來似可再考。
《水經注》記載:“縣治王谷,谷道南出巴獠,有鹽井。食人令人癭疾”。獠字的意思是面貌兇惡和夜間打獵,出自於《說文》“獠,獵也”。巴獠也指中國古代巴人及生活習性。
《陝西志》載“王谷是壬谷之訛。壬谷就是壬河的河谷,是古代安康盆地通往四川北部的重要交通要道,壬河今作任河。”王谷,是歷史錯誤的記載的壬谷,現代任河。

流域概況

地形地貌

上游重慶市城口縣境內屬米倉山、大巴山中山區,山脈受地質構造和岩性的控制,排列較為整齊。諸列山嶺均由北西向南東展布。由北而南順次為大巴山、牛心山、旗桿山、梆梆梁、八台山五座大山。其間是海拔2000—2500米的群峰。中部旗桿山為南北水系的分水嶺。由於河谷相對高差高達1000米以上,谷坡陡峻,全縣地貌明顯形成四級夷千面,由北而南層層下降。分別有海拔2200-2400米、1800-2000米、1100-1400米及600-800米的河谷地帶四個級。海拔2300-2500米的頂夷平面分布較廣。從南西至北東,形成嶺谷相間,相對高差大。層狀地貌明顯,層狀結構為W型。旗桿山以南為熔蝕谷地和熔蝕窪地負地貌。仁河谷地3-4級階地普遍發育。境內最高點光頭山,海拔2685.7米,最低點沿河鄉岔溪口海拔481.5米,全縣地勢南東偏高,北西偏低。
下游陝西省紫陽縣境內,任河將大巴山脈分為大巴山(狹義)和米倉山。大巴山是中國的名山,為川、甘、陝、鄂4省邊境山地總稱。包括摩天嶺、米倉山、武當山和鳳凰山等。任河以東、漢江以南為狹義的大巴山,本縣東南部位處其北麓西段。縣境內的大巴山,總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區內分布24鄉(鎮);東以洞河為界,與嵐皋縣地域相接;西為任河,同米倉山隔河相對;南至川陝邊界大巴山脊;北至漢江。海拔280-2522米,千米以上山峰51座,縣內2000米以上高峰均分布於本區。最高峰為川陝邊界的五個包,其次為漆朳大梁(2279米)、界嶺(2260米)、大太陽山(2137米)、中山寨(2118米)。許多山溪性河流發育於大巴山脊,北流形成深切峽谷與險峻山嶺相間的地形。地域內較大的漢江支流有洞河、汝河及任河較大支流權河、繞溪河、盤廂河。米倉山為大巴山的一部分,同狹義的大巴山以任河為界;本縣西南部為其東緣。縣境內的米倉山總面積約850平方公里,區內分布24鄉(鎮)。海拔285-1799米,千米以上山峰47座,以老蘭山為最高。水系發育,河溪皆自北西流向南東,進入任河或漢江。較大支流有渚河、麻柳壩河、朱溪河、綿魚河等。

氣候特點

上游城口縣,屬四川盆地北亞熱帶山地氣候,系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由於山高谷深,高差大,具有山區立體氣候的特徵。主要氣候特點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較足,四季分明,冬長夏短。春季氣溫回升快,但不穩定,常有“倒春寒”天氣出現;夏季降水集中,七、八月多乾旱,伏前、伏後多洪澇;秋季降溫快,多連陰雨天氣;冬季時間較長、氣溫低。常年平均氣溫13.8℃。年際變化比較穩定。年均最高氣溫14.5℃,最低氣溫為13.0℃。平均無霜期234天,年均降雨日166天,常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534小時;年均降水量1261.4毫米,降水趨勢由西南向東北漸少,年均風速為0.2米/秒,風向多為西南風。
城口地處大巴山,海拔高差大,不同的地理位置對氣候有一定的影響。春、夏隨山體高度的增加而推遲,秋冬則隨著山體增高而相應提前和延長。低、中山地區氣候條件較好。在海拔高度相同的情況下,城口境內最南地區比最北地區年平均氣溫要高1度左右。南部地區降雨量比北部地區偏多。
下游紫陽縣,境內萬山重疊,古有“岩邑”之稱。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構成“三山兩谷一川”的基本輪廓;漢江由西至東橫貫全境,任河由南向北縱流入漢江,兩條河谷將全縣分割為東南部大巴山區、西南部米倉山區、北部鳳凰山區及其東部的蒿坪河川道。本縣因北有秦嶺和鳳凰山兩重山嶺阻隔西北寒流,南有任河谷地輸送西南暖氣,故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由於山地相對高差大,呈立體氣候特徵。低山河谷地帶全年平均氣溫15.1℃,年平均降雨量1127.8毫米,濕潤指數1.94,年平均日照1606.8小時,日照百分率為36%,10℃積溫4669℃,無霜期268天,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中高山區的氣溫、日照和無霜期隨海拔升高而遞減。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與中低山區差異顯著。

經濟文化

上游城口縣處在川、陝、渝三省(市)交界處,位於重慶市東北邊緣,秦屬巴郡。後一直屬宣漢、太平等縣,明設明通巡檢司城口設理民府。清設城口經歷署。清道光二年設城口廳,民國2年改城口廳為城口縣。1998年為重慶市直管。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451155萬元,第一產業增加值82991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06704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61460萬元,全年人均GDP為24400元(約3673美元);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0201萬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18億元,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5.66億元,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1363萬元,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74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46元。
萬源市,是國家限制開發區和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省擴權強縣試點縣。1934年,徐向前、李先念、許世友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萬源進行了紅四方面軍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戰鬥最艱苦、戰績最輝煌”的萬源保衛戰。因地處萬頃池和諸水源頭,故名萬源。這裡既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又是各路商賈雲集之域,是川東北邊境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夏商為梁州地,周為雍州之域,春秋戰國屬巴國,後歷屬宣漢、曾口、東鄉等縣。明置太平縣,民國三年(1914年)因與安徽太平縣同名,改為萬源縣。199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萬源縣和白沙工農區,合併設立萬源市。2017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363513萬元,第一產業增加值303649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19803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40061萬元,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98603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43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1%。實現工業總產值579332萬元,全年地方公共財政收入39123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85元,農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47元。
紫陽縣位於陝西南端,漢江上游,因道教南派創始人張伯端(道號“紫陽真人”)曾在此修行悟道而得名,意為“紫氣東來,陽光普照”,是全國唯一以道教名號命名的縣。紫陽商代屬庸國,西周屬巴國,戰國時歸楚國所有。自公元3世紀中期至5世紀,在縣境內曾設定魏明、寧都兩郡和寧都、漢陽、廣城三縣。明正德七年(1512)始設紫陽縣,並一直沿用。該縣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紫陽民歌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聞名的“民歌之鄉”。紫陽富硒茶久負盛名,屬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紫陽板石為國家地理標誌性保護產品,毒重石礦為全國稀有的第二大礦床。2018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3.6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1.81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8億元;城鄉居民收入達到24380元和9160元。
任河及其主要支流渚河、麻柳壩河、權河沿岸,是縣內茶葉、苧麻、生漆集中產地。沿岸有麻柳壩、毛壩關、高灘、高橋、瓦房店、紅椿壩等自然鎮。
任河流域最大的市鎮除城口縣城和紫陽縣城外,就數萬源的大竹河場。該鎮位於萬源東北部,東鄰重慶市城口縣,北連陝西省紫陽縣、鎮巴縣,任河順場鎮流過。1933年,紅軍在川陝建立根據地,曾在此設立城口縣蘇維埃政府,是萬源的重要場鎮之一。大竹河為川、陝、鄂商貿物資的必經之地和中轉站,大竹場鎮被稱為“小武漢”。

相關傳說

在達州有些地方的地名很有趣,有以山勢取名,有以峽谷命名,還有以動植物命名的。而萬源市有個地方叫任河,卻是以河命名的,溯起地名的來歷,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
任河是漢江的一條支流,發源於重慶城口縣白水洞,流經萬源市大竹河區。傳說,白水洞原是一條涓涓細流的小河溝,只能供當地幾戶人家飲用,一遇天旱少雨,莊稼就會受損,農民只得祈天求雨,以保收成。有年大旱莊稼枯死,百姓四處覓食,連野果子都找不到,餓死不少人。一天早晨,一個名叫呂佐的孩子上山砍柴,忽然發現一片落葉下面有一顆圓滑發亮的東西,因他飢餓難耐,來不及細看,拾起來一口就吞進了肚裡。沒想到這東西原來是顆“夜明珠”,吞進肚後不但還是餓,而且格外發渴,便飛快地跑回家喝水,他母親見水缸里的水快喝完了,便驚詫地問:“孩子你怎么這樣渴,莫非得了怪病。”母親再三追問,他都隻字不答。因渴得心慌難受,呂佐又跑到白水洞喝水,喝著喝著,突然一聲巨響,石縫裡噴出一股巨流,直向他衝來,他連忙爬起身子扭頭便跑,誰知他跑到哪裡水也流淌到哪裡。母親聞聲趕忙出門看兒子,見大水包圍了兒子,嚇得放聲大哭。可呂佐不敢跑回家,怕水把母親淹沒,但他想到孤單的母親,於是跑一程就停一下,回頭望一眼站在家門前失聲痛哭的母親。誰知每停一下,他的腳下就形成一個深潭,他一共回頭望了24次,所以,在任河有24個“望娘潭”。
呂佐所跑之處,成了一片沼澤地,沖毀了無數農田,淹死了不少鄉親,正在人們一籌莫展之時,玉皇大帝正好派天師下凡察看民情,當天師得知造成災害的原因是因為呂佐吞食了千年修成的狐狸精遺失的“夜明珠”,立即上天稟報玉帝,玉帝隨即召來救苦救難的觀世音,命她下凡治理災情。這時,呂佐變成了一個欲食慾喝又厭食厭喝的“怪物”。於是觀音菩薩扮成一位賣麵食的老婆婆,來到漢水河岸,呂佐聞到麵食的香味,見吃的人也多,便激起了他的食慾,可他吃完麵條後,心裡突然一緊,肚子越來越脹,似鏈條鎖住,難受得很。觀音菩薩對他說:“你原本是個砍柴的好人,只因誤吞‘夜明珠’,驚動了地脈龍神,造成水災為患,傷害了無辜百姓,論理應當受到嚴懲,但念你是個孝子,放你一條生路。”呂佐得救後,對母親更加孝敬,為鄉里做了許多好事,受到鄉人敬愛。
千年修成的狐狸精也被玉帝治服,不能在世上害人。而呂佐跑過的地方也成了一條河,於是人們給它取名叫任河(又稱人河),並將此河變害為利,造福一方百姓。

水利工程

水庫

巴山水庫巴山水庫
巴山水庫,屬大(Ⅱ)型水庫,大壩位於巴山場鎮上游1公里處,最大壩高155米,為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壩址以上集水面積1712平方公里,總庫容3.15億立方米,水庫正常蓄水位680.00米,相應庫容2.93億立方米,死水位650米,相應庫容1.5億立方米。水庫設計洪水位681.79米,校核洪水位683.66米。水庫主要以發電為主,電站裝機140兆瓦,保證出力24.12兆瓦,多年平均年發電量4.498億度,電站設計年利用小時3213。同時兼有改善生態環境等綜合利用功能,建立了巴山湖國家濕地公園。2009年8月投入運行。

水電

到1990年代,任河流域已修建紫陽縣黃龍洞、青龍洞、權河口、高灘等電站,總裝機2243千瓦,占可開發量的6.9%。規劃的電站有冉家窩、高灘、明家河、權河口、白河口、紅椿壩等6處,裝機約2萬千瓦。
支流坪壩河已建成5處總裝機6560千瓦,在建3處總裝機8190千瓦,1處(偉泰電站)在論證階段。
白楊溪水電站,位於萬源任河上,2006年10月開工興建,2008年10月竣工,總投資2.4億元。該水電站裝機容量3.52萬千瓦,是一個集防洪、灌溉、抗災的水利工程。
毛壩關電站,位於陝西省紫陽縣境內的任河幹流上,是任河全流域開發的第六個梯級電站。壩址位於毛壩關鎮上游1.8公里,距紫陽縣城58公里。電站廠房位於任河左岸,距上游壩址公路里程1.0公里。壩基建基面高程363米,壩頂高程427米,最大壩高64米,正常蓄水位412米,總庫容2230萬立方米,調節庫容264萬立方米,為日調節水庫,引水洞及壓力管道總長0.8公里,設計引用流量104立方米每秒,最大發電水頭31.86米,安裝3台0.8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2.4萬千瓦,保證發電3967千瓦,年平均發電量9851.2萬千瓦時。
高橋電站,位於支流權河中游,距高橋自然鎮約500米。引權河支流西河水為動力,屬引水式電站。1958年動工興建,1959年投產。初用木質旋漿式水輪機和20千瓦發電機。1970年設備更新,採用75千瓦水輪機發電機組。1985年末固定資產原值為10萬元。
任河流域紫陽縣境內電站統計
分布區域電站個數裝機台數容量(千瓦)
毛壩區
23
26
1088
高灘區
10
10
481
高橋區
13
13
363
紅椿區
2
2
66

航道

上游城口縣境內除高望至縣城段可通木船外,其餘河段皆因灘陡,亂石多,無航運價值。
任河航道始自四川省城口縣,沿途經過岔溪口、青荊(魯家坊)、毛壩、大壩、高灘、權河口、芭蕉口、瓦房店等村鎮至紫陽縣城附近注入漢江。航程105公里,在紫陽縣境內56.9公里,平均比降2.3‰,平均水深0.6米,可由紫陽縣城通航至四川的大竹河。任河上游多用於流放竹木排筏,下游可通行3-6噸木帆船。1970年代後,河流逐漸淤塞,航道廢棄。

航運

民國及以前,大竹河地區的物資輸出主要靠水運,川鹽和達縣(達州市)的黃表紙從宣漢官渡(新華鎮)起運,靠人力肩負翻越荊竹山、翀天觀、馬鬢嶺和羊跳岩等高山峽谷120多里至大竹河,再水運至陝西或湖北。城口縣西北部和萬源北部的桐、茶輸出也是由大竹河水運出境。湖北、陝西的棉花、布匹、安徽的藥材(茯苓、砂仁、黃連、白叩、檳榔、地黃)和花椒經水路運至大竹河後上岸人力和畜力中轉川東各地。時稱“一條黃龍出川去,一條白龍進川來”,就是指黃表紙由大竹河轉運入陝西,陝西的棉花經水運至大竹河經銷。
清朝鹹豐年間以前就有外商在大竹場鎮立商號、建會館,中街碼頭懸有“萬商雲集”木匾。1921-1948年,大商號有“通益”號、“懷記”號、“盛興協”號、“長發”號和“興順”號。其中程長發的“長發”貨棧和“興順”貨棧均設有經理,賬房先生約數十人至百餘人。任河上檣接帆連,每天往返航行木船300餘只,船工和運力每天出入達2000餘人次,年貨運吞吐量10000噸左右,可以說是市場繁榮、生意興隆。三峽輪船通行後,出入任河的物資有所減少,食鹽、棉花、黃表、紅茶、藥材仍然經過此地。解放後,萬源、紫陽兩地均設有航運管理站,分段管理任河的水上運輸。漢渝公路,襄渝鐵路開通後,任河水上航運逐漸消失。
巴鹽北去,主要是走任河水道。元末明初,前、中、後三河鹽場包括開縣溫塘井鹽運銷,均由達州南昌灘土司管轄。明成化年間土司改流,土司冉家仍專營食鹽直到民國年間。冉家鹽店遍及各地,僅萬源羅文就先有宣漢冉家的“光裕公”,後才有劉萬成的“同心福”、何岱山的“協泰祥”、傅澤鹹的“信義”等余家鹽店。民國初年,冉家鹽店撤走。
明、清時期,客船從大竹河直航武漢。大竹鎮曾經是任河航運的重要碼頭驛站,是聞名川陝的四大古鎮之一,素有“小武漢”之美稱。當年的古鎮繁華而熱鬧,各路商賈雲集,大巴山的茶葉、核桃、生漆、中藥村等農副土特產品和巴鹽,源源不斷地從這裡出川,換回一船船布匹、煤油、白貨紙張等生活物資進巴山。太平天國時期,長江中下游食鹽困難,清政府調取巴鹽用木船從任河運出。任河下游木欄峽口留有當時記事碑刻。抗日戰爭時期,海鹽被日軍阻運,國民政府採取“川鹽濟楚”。1939年,民國政府財政部長宋子文投資,由紫陽縣縣長鬍啟明在大竹檔口設“通益”鹽號,有木船100隻,每天運出食鹽10萬餘公斤。1948年,西北鹽務局為銷售青顆鹽,禁止川鹽入陝境,任河鹽路從此終止運營。

航道整治

1955年,本著“先支流後幹流”的方針,陝西省交通廳撥款10.5萬元,以炸礁為主,整治險灘61處(由四川省北部的田壩河至陝西省紫陽縣任河嘴,長80公里河段);炸礁石5498.17立方米,清石1162.23立方米,整修纖道31處,計2689米,使水深達到0.5米,航槽寬7-9米,彎曲半徑達到30-60米,適應了木船運輸的需要。
任河航道初步治理後,由於提高了載重量和航行速度,使運價降低了18%~25%。每年外運茶葉200多噸,可節約運費10萬多元。由於排除了任河上游最危險的險灘——目蓮河灘的障礙,使海損事故大為減少,如1957年僅發生海損事故26次,比1952年的90次減少2/3以上。川北一帶(如城口、萬源等地)年運輸量達3000多噸的山貨、茶葉等物資得以順利運出,繁榮了山區經濟。以往四川省萬源縣的土特產品先用人力運至口灘,然後再轉至紫陽,沿途需搬旱20次左右,航行25天。任河整治後,搬旱減少到11次,往返航行減少到19天;載重量由4噸提高到5~6噸。因之,運價由過去的每噸175.08元(全程),減至164.10元,每噸節約運費10.98元。僅目蓮洞灘不再搬灘後,每噸貨即減少搬灘費2元。
1958年12月,紫陽縣水陸運輸公司抽調24名工人,整治任河淺灘32處,炸礁石44立方米,完工的當天,就有4隻木船共運食鹽1.2萬斤到葛家坪,民眾敲鑼打鼓慶賀航道恢復船運,給當地人民民眾帶來了幸福。
1960年紫陽縣航道工程隊對水分兩道、明暗礁石密布的任河溫家溝段進行整治,並築石壩240米,使分岔的河水歸入一個河槽,提高了船隻通過能力。1962年,安康專區內河航運管理局撥出航道維修費66萬元,治理了任河芭蕉口、觀音寨等河段。由於任河經過治理後船隻暢通,安康地區規定自1970年起按木船貨運收入的2%徵收養河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