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角洲(以下簡稱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根據...
2014年,《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促進長江三角洲一體化發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規劃中提到沿江五個城市群的發展規劃...
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要求長江三角洲地區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2016年5月國務院發文批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原則上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報送的...
包括上海、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和重慶七省二市,面積148.4萬平方公里,區內長江中下游地區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宣布,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這塊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
經濟技術開發區(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是中國最早在沿海開放城市設立的以發展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工業為主的特定區域,後來在全國範圍內設立,...
2019年5月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審議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 [1] 會議指出,長三角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
,又相繼決定將珠江三角洲、閩南廈(門)、漳(州)、泉(州)三角地帶、長江三角洲以及山東半島、遼東半島闢為經濟開放區,並著手在這些地區組建一系列經濟技術開發區...
徐州市,簡稱徐,古稱“彭城”。徐州是江蘇省第二大城市,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長江三角洲區域中心城市,東隴海線核心城市,蘇北最大城市,也是中國第二大鐵路樞紐,...
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沿海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T形布局的中點,緊鄰上海,是長江三角洲南翼的海上門戶,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寧波開發區緊鄰...
長三角區域規劃於2010年5月24日,由國務院正式批准實施。這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發〔2008〕30號)、...
《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模式和機制》是2003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洪銀興、劉志彪。...
自南通東站接軌引出,向東經過南通市技術經濟開發區、通州區、海門市和啟東市,終至啟東市呂四港鎮,全長93.6公里。5.其他計畫建成投產項目 京滬鐵路無錫站改造 京滬...
常熟經濟開發區 常熟市位於江蘇省東南部,處於長江三角洲經濟發達地區,緊臨上海市、蘇州市、無錫市、南通市等大中城市。總面積1266平方公里,人口104萬(其中市區人口...
長興經濟開發區成立於1992年,1994年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開發區,2003年起至2011年連續九年被評為浙江省十強開發區,2006、2008年連續兩屆被評為“長三角最...
《長江三角洲經濟社會發展報告》是2009年12月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易。本書分析好預測了長江三角洲的發展趨勢,並對其存在問題、未來發展做出理性...
發改地區〔2010〕1243號 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根據《國務院關於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的批覆》(國函〔2010〕38號),現將...
東僑經濟開發區位於東經119°32′,北緯26°36′, 福建東僑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 東僑經濟開發區(4張) 地處我國東南沿海,長江、珠江三角洲和台灣省三大經濟區域...
長江三角洲的土地資源和土地承載力都很高,土地資源由農業轉移至非農業這種功能轉移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卻使農業的空間規模縮小,非農業用地的合理利用與再開發在...
《長江三角洲區域創新系統》是2013年智慧財產權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畢亮亮。... 公共政策分析及空間計量經濟研究等方法,對長三角區域創新系統建設的現狀特徵、存在...
《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合作與管治》在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城市-區域管治轉型的背景下,對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合作與管治進行研究。《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合作與管治...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國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鎮分布最密集、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長三角經濟圈是以上海為中心,南京、杭州為副中心,包括江蘇的蘇州、無錫、徐州、...
上海奉賢經濟開發區(上海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前身是上海奉賢現代農業園區,成立於2001年,是上海市九大市級開發區之一。園區占地20平方公里,分為生產型服務業功能區...
定位及目標: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的先導區、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發展目標:舟山群島新區將建成中國大宗商品儲運中轉加工交易中心、東部...
珠三角、長三角迅速躍升為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兩極”。我國東部地區更有能力支持推動西部開發、中部崛起和東北振興,促進、形成東中西互動和全國經濟協調發展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