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琴江台閣

長樂琴江台閣

長樂琴江台閣,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傳統雜技項目,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長樂琴江台閣是一種具有鮮明北方遊牧民族特色的民間文藝形式,其起源於河南省安陽縣曲溝村,清雍正年間鎮守此地的滿族三江口水師為活躍軍營文化而從北方引入,主要流傳於福建省唯一的滿族聚居村——長樂市琴江村。長樂琴江台閣用旗語演唱,音樂以東北小調為主。每年農曆十月十三日滿族頒金節和農曆三月毓麟宮廟會上,常常舉行台閣表演。

2007年8月28日,“長樂琴江台閣”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Ⅵ-3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樂琴江台閣
  • 批准時間:2007年8月28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申報地區:福建省福州市
  • 項目編號:Ⅵ-31
  • 保護單位:福州市長樂區文化館
歷史淵源,雜技特色,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榮譽表彰,衍生節目,

歷史淵源

“台閣”俗稱“鐵機”,是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它起源於河南省安陽縣曲溝村。長樂琴江台閣正是由清滿族三江口水師為活躍軍營文化而由北方傳入琴江的,已有200多年歷史。
琴江村位於福建長樂市航城街道,是福建省唯一的滿族聚居村。因流經該村的閩江段宛如一把古琴,故稱該村為琴江村。清政府雍正六年(1728)為保海疆,由鎮閩將軍阿爾賽奏請朝廷從八旗子弟中抽調513名官兵攜眷進駐琴江,稱三江口水師。這支水師旗營將士祖籍都在遼東、鐵嶺、延邊、撫順等地,因此,琴江村至今仍保留著遙遠的北方少數民族的語言、習俗和民族藝術,長樂琴江台閣即是具有鮮明北方遊牧民族特色的一種民間文藝形式。

雜技特色

長樂琴江台閣用旗語演唱,音樂以東北小調為主,同時,也吸收了南音和閩曲之長,使台閣詞曲日趨豐富,傳統台閣劇目有:《哪咤鬧海》《許仙借傘》《西廂記》《玉杯緣》《昭君和番》《黛玉葬花》《荷花仙子》等。
長樂琴江台閣演出造型設計特殊,為不讓人看出小演員是如何懸空在台閣頂端,舞台與演員之間常要安裝隱秘轉動器械“鐵機”。鐵機設計精巧,演員踩在彩雲鮮花之樣的道具上,以演員的服裝或道具遮掩機關而不露破綻。台閣裝扮得精緻靈巧的人物,高懸空中,看不出有立錐之處,落腳之點,觀眾不明就裡,深感神秘莫測,嘆為觀止。
長樂琴江台閣一般以9—13歲小孩為演員,藉助隱形的鐵機,造型巧妙設計,效果驚險逼真。隨著科學的發展,演繹者對鐵機進行創新改造,藉助巧妙設計隱形的“鐵機”造型,使機上的演員能夠在上面進行360度旋轉,如“許仙借傘”中,許仙持傘立於台上,白娘子則凌空單足點在傘沿,傘旋轉時,白娘子身驅亦隨之轉動,稱為“活機”。每次演出,舞台上演員雖只數人,但台下配有吹、拉、彈、唱等樂工伴奏、伴唱、道白,加上抬工、引導、護場等,共數十人。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長樂琴江台閣是豐富民眾業餘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民間傳統藝術形式。

傳承人物

張建海,滿族,福州市長樂人,1950年8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長樂琴江台閣”第三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張建海自幼喜愛台閣(俗稱“鐵機”)藝術,後跟隨老藝人許輝、李守棟、宋紹玉等人學習長樂琴江台閣。張建海多次組織表演隊參加龍門村、漳港村等地的廟會文化踩街活動,表演長樂琴江台閣。為使長樂琴江台閣表演賞心悅目,張建海在繼承傳統台閣技藝的基礎上加以創新,他科學地利用力學原理將鐵機曲折隱藏在道具之中。從藝以來,張建海率領表演隊多次參加省、市各類文藝展演活動。張建海重視培養長樂琴江台閣的後繼人才,將技藝傳授給其侄兒張羽峰、張騰等人。
長樂琴江台閣
張建海

保護措施

2005年,長樂市委、市政府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特別是強調弘揚和保護少數民族優秀文化遺產,鼓勵發展村集體經濟,開闢琴江滿族村風情旅遊專線。在琴江村投資建造了琴江八旗行旅園、八旗文化博物館,宣傳介紹八旗民俗文化和台閣藝術;成立琴江台閣藝術表演團,培養新一代台閣藝術接班人。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99年,琴江村被列為首批“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
2001年,創新後的“台閣”戲《仙女散花》獲得福州市第九屆文藝百花獎民間文藝大賽金獎。
2008年,張建海攜自己創作的劇目《哪吒鬧海》代表長樂市文化藝術界參加沙縣小吃文化旅遊節暨海峽兩岸民間文藝邀請賽,並獲得銀獎。
琴江村曾被福建省政府授予“抬閣戲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

衍生節目

2011年8月28日,央視國際頻道《走遍中國》欄目組到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長樂琴江村,採訪拍攝文化紀錄片。欄目組在毓鱗宮古戲台採訪拍攝琴江台閣和琴江小吃及相關景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