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花絲洞,天目洞,夾山埡雲海,夾山埡青石林群落,紅石林,生態森林風光帶,有機茶產業大走廊,岩子口峽谷,百丈峽天坑,文藝,歷史,管轄許可權,長梯隘官,相關詩詞,
景點
長梯隘景區內有豐富但很分散的旅遊資源:古銀杏、天目洞、花絲洞、青石林、紅石林、牙齒洞、東湖、西湖、天井屋、觀景亭、香爐觀(古廟,為遙望隘安溪八景之一)、觀猴峽、百果園、石鼓、百丈峽洞(華中第一大、長洞)、岩子口和龍頭河峽谷(統稱黃虎港峽谷,為遙望隘轄區,是華南第一峽谷)、萬畝生態林觀光園,鑰匙頭、高門坎、高窗戶吊腳木質結構房屋群、道爾堰山頂出泉水、古漢墓、千年銀杏古木參天、亮埡山狩獵場等。
花絲洞
方圓10畝,具有一秀、二奇、三宏、四神之特點,洞內神似“玉女梳頭”、“龜相獲罪”、“雙獅爭球”、“夫妻相親”等鐘乳石、壁形等達100多處,該洞氣勢宏偉,進入該洞宛如進入五星級大酒店的大廳,可作萬人大會堂,洞內地勢非常平坦,洞頂開有兩個天窗,好似天上神仙羨慕此地風光也爭著來看上一回,觀賞價值極高。
天目洞
洞廳面積近4萬平方米,洞頂有兩扇天窗,正午陽光直射,有如上蒼投下的兩束目光,形成了“洞中天目”的絕美之景。
夾山埡雲海
每逢雨後初晴,在夾山埡向東瞭望,均可看到1000餘畝雲海,峰高雲低,雲海中浮露出許多島嶼,雲騰霧繞,宛若佛國仙鄉;雲濤人才輩出卷,白浪滔滔,這些島嶼化若浮舟,像是“慈航普渡”。夾山埡雲海四季可見,方圓數百里,千峰萬壑在雲海中時隱時現。
夾山埡青石林群落
在花絲洞洞頂有100餘畝青石林群落,石與石之間或羊腸或夾縫,石中有樹,樹中有石,自然形態極為優美。
紅石林
紅石林呈現出晚霞般的赤紅色,與青蔥的樹木一起映襯著深藍的天空,美不勝收。
生態森林風光帶
全村2.4萬畝森林和生態林,生長茂密,山秀水清,遊客進入林區心曠神怡。
有機茶產業大走廊
分布於栗長公路沿線3.5公里500畝茶園形成一道美麗的產業生態鏈。
岩子口峽谷
岩子口和龍頭河峽谷統稱黃虎港峽谷,為華南第一峽谷。河東古為遙望隘轄區。
百丈峽天坑
百丈峽四壁陡峻,底部與巨型溶洞相通形成巨大的天坑,百丈峽天坑屬湖南省內特殊的地質遺蹟。近日,經湖南省地質研究所專家考察,發現百丈峽天坑是湖南省境內目前發現最深的天坑(天坑是指具有巨大的容積,陡峭而圈閉的岩壁,深陷的井狀或者桶狀輪廓等非凡的空間與形態特質,發育在厚度特別巨大、地下水位特別深的可溶性岩層中,從地下通往地面,平均寬度與深度均大於100米,底部與地下河相連線的一種特大型喀斯特負地形。),天坑最深處達340m,直徑達250m,呈圓筒狀,四壁陡峻,底部與巨型溶洞相通,溶洞之大、支洞之多、地勢之險要,至今尚未探明,留給人們無限的遐想。坑壁南側因岩體溶蝕和岩壁崩塌作用,形成了高50m,寬20m、跨度達50m的天生橋地質遺蹟,橫亘岩壁之上,威嚴壯觀,成為通往天坑的一道天門。
文藝
長梯隘所屬的羅坪鄉位於石門縣西北邊陲,這裡,居住著漢族及土家、白、苗、匡等7個少數民族,其中以土家族人為最多,是典型的土家民族聚居區。這裡土家民族民俗文化藝術蘊藏豐富,其墟場文化遠近馳名,山歌(俗稱“五句歌”)、土地戲(俗稱還儺願)、楊花柳(又稱地花鼓)、九子鞭、秧歌舞、圍鼓(又稱打點子)、日鼓(薅草鑼鼓)、夜鼓(又稱喪鼓)、漁鼓、舞龍、玩獅子、劃採蓮船等民間藝術享譽四方,其中尤以山歌流傳最為廣泛,內容豐富,最具特色,深為民眾喜愛,並多次獲省、市、縣調演比賽金獎。1998年,羅坪鄉被湖南省文化廳授予“民眾文化藝術之鄉”稱號,2008年又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
長梯隘村則是傳承羅坪傳統文化、發展特色產業的佼佼者。長梯隘村位於羅坪鄉西北,據鄉政府所在地20公里,全村總面積29500畝,有8個村民小組,是土家族人世居的地方。據清同治《石門縣誌》載:“中鄉自新關以上,山漸多,路漸險,北鄉全境,山愈總雜,有一所二關十隘,為覃、唐、伍、陳、鄭、諸姓。”這當中“十隘”就有遙望隘、長梯隘。
羅坪山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清同治《石門縣誌》記載:明朝中葉石門知縣嚴維在題詠《小鄉風俗》詩中曾這樣描繪:“山謳撻敗鼓,小據踏歌兒”,並注釋為“民間耕作,每擊鼓唱歌”。600年前的記述,生動寫照出山歌在當地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影響與特有情景。目前羅坪鄉境內流傳的山歌有數千首之多,長梯隘村流傳的就有千餘首。這些山歌大多按照固定的幾種套腔演唱,常見的套腔有五種,其中以“翻天雲”套腔最為常見,這一唱腔集粗獷、高昂、幽默、活潑於一體,充分體現了羅坪山歌的藝術特色。羅坪山歌題材極為廣泛,遠至古代帝王將相,近到身邊花草樹木、恩愛情緣,大至大自然的日月星恆、山光水色,萬事萬物皆哥為歌。山歌中大量比興、誇張、雙關、對偶、排比、反覆、重疊的運用,絲毫沒有文人的雕飾斧鑿,處處突顯出率真、大膽與熱烈,形象地反映出這片山野的淳樸與生動,以及羅坪山歌植根山野獨有的藝術特色。
羅坪鄉是知名的民俗文化之鄉。有人說:“在羅坪,有水源的地方就有土家漢;有人住的地方,就有土家歌”。這話形象地說明了羅坪人對於山歌的摯愛和山歌在羅坪的普及。
在長梯隘村,無論男女老幼,上至80歲的老人,下至6、7歲的小兒,都能隨口唱出幾首山歌,而且,唱得字正腔圓、聲情並茂。據不完全統計,羅坪山歌在長梯隘村普及率達到90%以上,擁有專業歌手22名,其中以覃朝達、覃遠明最為出名,被稱為羅坪的“山歌王”,兩人多次代表羅坪鄉出賽,並多次取得驕人的成績。為全面抓好土家文化的傳承工作,該村成立了領導班子,支部書記任組長,支村兩委班子成員為副組長,各小組長及專業歌手為成員,並結合該村的實際情況,制定工作目標,積極組織實施。一是抓隊伍,成立了8支文藝演唱隊、7支體育代表隊,演員、隊員達140多人。該村成立了100人的腰鼓、九子鞭隊,100人廣播體操隊,100人的唱山歌隊伍。二是抓武裝。大部分賞都自己掏錢購買了服裝。熱心文體活動的村民覃朝達花了400多元買了一套鼓具。添置了一副幕布、6套北路樂器以及腰鼓等器具;三是抓訓練。該村請來縣文化館老師而對面指導編排節目,請體育局的2名老師教做廣播體操。該村經常性開展民眾性文藝體育活動,如“篝火晚會”、國慶文藝會演等,同時該村還積極參加羅坪鄉“農民文化藝術節”並多次獲獎。長梯隘村生動活潑、異彩紛呈的民眾文體活動成為羅坪鄉一道亮麗的風景。
2011年,羅坪鄉成功申報了“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並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全國文化藝術之鄉——羅坪山歌之鄉”稱號;“湖南省民眾文化藝術之鄉”、“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三優民眾文化藝術之鄉”、“湖南省旅遊名村”、“湖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牌匾金光燦燦,流光溢彩。2012年,中央電視台3個頻道專程來羅坪拍攝外景,湖南省攝影家協會在羅坪舉辦“天畫羅坪”攝影大賽,自此,“湖南省攝影基地”正式落戶羅坪。
截止2013年3月,羅坪鄉共舉辦了10屆農民文化藝術節,組織各類演出活動162場,展示了原始土家族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浩瀚豐澹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羅坪鄉長梯隘村的民族特色有著獨有的鮮明個性,它植根湘西北的廣袤山野,帶著濃郁的泥土氣息和當地土家人的民族特色,世代相傳,異彩紛呈。
歷史
長梯隘古為土官轄區,正百戶曾伏沙為始任長梯隘土官,子孫世襲,自明洪武1369年至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土歸流”,長達366年。
管轄許可權
隘者,峽隘關防之謂也。 建縣於
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的石門縣,是土家族的重要發祥地與聚居地,至清朝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土歸流”將土家族納入朝廷直接管理,解除“蠻不出峒,漢不入境”的約定前,一直享有高度的政治自治、經濟自主與文化自由權。據安溪父老長者云:長梯隘轄安溪河西三小村。轄區官不支俸,兵不領餉。男子插槍種田,女子披甲饋餉,自給自足自治,不是桃花源,勝似桃花源。
長梯隘官
曾氏自稱後漢與
覃萬傳受武侯之封,歷晉隋唐宋元為長梯峒長官。明隨
覃添順起兵戰守腹內地方,世為長梯隘土官正百戶。石門渫陽曾氏,清嘉慶年間三修《曾氏族譜》,曾佗選撰序:“乾隆五十年,歲在己巳,十一月,吾弟澤選手持一小黃袱,謂曰:‘此系吾族世襲扎符宗圖冊。’吾喜而展讀之,宗圖中自明及本朝代次年月,歷歷不爽,……始祖仁輔公,據傳說漢末由江西遷石門,今按宗圖,自後漢諸葛武侯征蠻,隨本所
覃萬傳出征有功,受長梯隘土官之職。
歷任土官:曾氏自曾伏沙起始任長梯隘土官 ,其子孫世襲,自明洪武1369年至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土歸流”,長達366年。
土官任期:
曾伏沙 32 己酉 1369
曾安信 19 辛巳 1401
曾 廣 23 庚子 1420
曾 壽 52 癸亥 1443
曾 珊 22 乙卯 1495
曾 憲 43 丁丑 1517
曾萬忠 22 庚申 1560
曾臣佐 18 壬午 1582
曾世科 23 庚子 1600
曾應科 36 癸亥 1623
曾欽選 36 己亥 1659
曾與賢 40 乙亥 1695
相關詩詞
長梯隘曾伏沙百戶土官贊
洪武己酉歲,伏沙授土官。
防守長梯隘,練兵山谷間。
百姓承長治,朝廷得久安。
兒女膝前繞。福蔭數百年。
裔孫慶軒州生氏撰
長梯隘曾伏沙百戶土官贊
英雄出亂世,百戶曾伏沙。
明擇徐丞相,效命朱重八。
苦心安黎庶,妙計敗蠻夸。
防守長梯隘,竭誠衛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