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精神光耀千秋

長征精神 光耀千秋

金秋十月,歷史的指針回撥到1934年至1936年間。人們再一次聚攏在長征路線圖前,凝視革命先輩一步步踏就的行軍路線,縈迴蜿蜒,一路西去北上。那是一條寫滿奮鬥、犧牲、救亡的路,那是第一代中共領導人為了抗日救亡的理想和共產主義信仰,戰略迂迴、浴血奮戰的路,那是一條將士生死相依、軍民患難與共的路……紅星照耀中國,一支支拖不垮、打不散的紅色隊伍,如鋼鐵洪流般奔涌在中國的大地上。儘管一開始他們並不知道何處是落腳點、何時是勝利日,但他們始終將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始終堅信“只要跟黨走,一定能勝利”!因此,長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征”,是“一次檢驗真理的偉大遠征”,是“一次喚醒民眾的偉大遠征”,是“一次開創新局的偉大遠征”。在這條不斷迂迴、不斷突圍的路上,中國共產黨人創造了氣吞山河的革命壯舉,也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
“苦不苦,想想長征兩萬五。”長征已成歷史,但長征精神光耀千秋。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紀念日到來之際,我們集中介紹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等舉辦的相關紀念主題展覽中的部分代表文物,以期更多的讀者能夠在歷史遺存中真切感受革命先輩浴血的榮光,進一步深刻領悟長征精神的歷史價值和當下意義。“新的長征”,同樣是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同樣需要長征精神為之注入強勁的動力。
——編 者
信念史詩:
堅信正義事業必勝
工農紅軍的長征不僅僅是戰略轉移,也是表明革命立場、傳播革命理想和信念的征程。“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號召抗日救亡,但國民黨政府置民族危亡於不顧,面對日漸壯大的紅軍及其革命根據地,堅持“攘外必先安內”,調兵百萬“圍剿”各蘇區。為擺脫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困境,推動抗日運動發展,中央及各路紅軍紛紛開始戰略轉移,踏上了漫漫長征路,向國民黨統治薄弱地區和抗日前線進軍。拯救民族危亡和北上抗日,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夙願,是各路紅軍的旗幟,也是紅軍將士戰勝千難萬險、取得長征最終勝利的強大動力。
艱苦歲月:
不畏險阻、不惜犧牲
漫漫長征路上,迴蕩著一曲曲九死一生的壯烈悲歌。紅軍將士冒著風雪、頂著寒風、忍著飢餓、受著嚴寒、吃著草根、啃著樹皮,在前有阻敵、後有追兵的行進中,突破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他們跨越滔滔急流,征服皚皚雪山,穿越茫茫草地,轉戰十餘個省,渡過近百條江河,翻越了20多座雪山,打響了600餘次戰役戰鬥,戰勝了人世間難以想像的千難萬險。多少個生命在戰鬥中犧牲,多少個生命未能走出空氣稀薄、人跡罕至、氣候變化無常的高原,但他們依然堅信,為了革命的勝利,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撥正航向:
獨立自主、實事求是
長征也是中國共產黨獨立處理黨和紅軍重大問題的開端。在與共產國際的直接聯繫中斷、生死攸關的時刻,中共中央從實際出發,獨立自主確定戰略轉移方向、改組中央領導機構、實施作戰指揮、選擇長征落腳點。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開始走向成熟——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糾正了“左”傾教條主義錯誤路線,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毛澤東等黨和紅軍領導人以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出奇制勝,率領各路紅軍四渡赤水、兵臨貴陽、威逼昆明、巧渡金沙……徹底擺脫了長征初期的被動局面,實現了戰略轉移中的一個個勝利。
眾志成城:
嚴守紀律、緊密團結
長征路上,儘管各路紅軍出發的時間、地點、路線各不相同,但都以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為要、以黨和革命的根本利益為重,自覺服從大局,統一行動、互相策應,講規矩、守紀律,特別是在經過多民族聚居省份時,注重宣傳和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反對民族壓迫、消除民族歧視,主張各民族一律平等,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爭取團結各民族上層人士,建立民族統一戰線,因此紅軍所到之處,均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支持。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工農紅軍空前集中、團結和統一,形成了眾志成城、致力抗日的嶄新局面。
軍民情誼:
生死相依、患難與共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和人民民眾在一起。長征期間,“所到之處,秋毫無犯”的紅軍贏得了人民民眾的理解、支持和擁護,沿線民眾主動幫助紅軍籌糧捐款、燒水送飯、收集情報、救護傷員,直至參軍作戰,成為紅軍長征勝利的力量源泉。紅軍靈活多樣的文化宣傳也深受沿途民眾的喜愛。他們書寫標語口號,繪製宣傳畫,創作詩詞、歌曲,出版戰地報刊等,鼓舞了士氣,激勵了鬥志,也消除了沿途民眾對紅軍的誤解,團結了開明紳士,瓦解分化了敵軍,擴大了紅軍的影響。歷史證明,緊緊依靠人民民眾、充分發動人民民眾,是長征取得勝利的關鍵所在。
圖1:《為熱河事變告全國民眾書》。國共合作發動的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領導土地革命和武裝鬥爭,紅軍和革命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國民黨在“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下,加緊圍剿各蘇區,對侵華日軍卻提出“四不”外交方針,致使日軍不斷向南、向西擴張。1933年3月,日軍占領熱河,隨後又向長城發起進攻。為此,中國共產黨頒布該書,向全國民眾譴責了國民黨面對民族危機採取不抵抗主義,宣布中國共產黨願在三個條件下同真正反抗帝國主義的任何部隊訂立作戰協定,進一步表明了堅定的抗日救亡的革命立場。
長征精神光耀千秋
圖2:
紅七軍團發布的《我們是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遣隊》宣言。在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關係出現新變化、中央蘇區危急的局面下,1934年7月,為配合中央紅軍主力粉碎國民黨第五次“圍剿”,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命令紅七軍團作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經福建北上挺進閩浙皖贛地區,其主要任務是在政治上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影響和推動抗日運動的發展;在軍事上威脅敵人後方,牽制圍攻中央蘇區的國民黨軍隊,為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創造條件。隨後,紅六軍團西征,揭開了長征的序幕。
長征精神光耀千秋
圖3:劉志丹使用的比利時白朗寧M1900式手槍。這支手槍是劉志丹於1932年在照金鎮一帶打垮敵軍後繳獲的。劉志丹同習仲勛、謝子長等一道創建西北紅軍,建立起覆蓋20餘個縣的紅色政權,使陝甘邊、陝北根據地連成一片,成為中共中央和各路長征紅軍的落腳點和革命的大本營。1935年,中央紅軍長征已過遵義,中共中央、中華蘇維埃政府發表了《八一宣言》。劉志丹得知後十分振奮,便用小刀在隨身攜帶的手槍握柄兩面,分別刻下了“抗日”“救國”字樣,以表其心志。
長征精神光耀千秋
圖4:任弼時長征過草地時吃剩的皮帶。長征途中,中國工農紅軍除了要面對實戰,最大的生命威脅便是極其艱苦、人煙罕至的自然環境所帶來的溫飽問題。沒有糧食時,從將領到戰士,常常以野菜、草根、樹皮等物充飢,這些“食物”被吃完後,就將皮帶、皮鼓等煮來分吃,任弼時曾風趣地稱之為“吃煮牛肉”。圖中展示的皮帶,正是任弼時等率領的紅二、六軍團過草地時所食用的皮帶。那時紅四方面軍剛剛走過草地,糧食難以徵集,野菜也基本被採光,許多戰士因飢餓昏倒在草地上,在這種情況下任弼時想到了吃皮帶。至今,該皮帶上還保留了當時他們拿小刀切割成若干段以備分吃的痕跡。1938年,任弼時準備回延安時將這段皮帶交給山西省太行山區王家峪八路軍總部的警衛員李少清保存,並語重心長地說:“留下皮帶,以後還要吃呀!”
長征精神光耀千秋
相似的半截皮帶,還有長征路上戰士周廣才懷著對勝利的渴望保留並刻上“長征記”的皮帶。這兩條被保留至今的皮帶,都見證了那段艱苦歲月,也飽含著對犧牲的烈士的緬懷,是紅軍戰士不畏艱險、一心跟黨走的歷史見證。
圖5:董振堂送給朱德的毛毯。1931年,董振堂等率領國民黨第26軍發起寧都起義,起義部隊被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中革軍委主席朱德十分關心這支剛剛獲得新生的部隊,親自從瑞金趕到寧都看望。朱德離開寧都時已近凌晨,天空又飄起雪花,看到朱德衣著單薄,董振堂便將這條毛毯贈予朱德,以擋風禦寒。朱德蓋著這條毛毯走完了萬里長征。長徵結束後,“西安事變”爆發,朱德就把它送給往返於陝北和國統區之間的周恩來。在一次武裝襲擊中,毛毯被敵彈打了十幾個破洞,周恩來找人織補好後繼續鋪蓋。全面抗戰爆發後,因朱德率八路軍開赴華北抗日前線指揮作戰,周恩來又將這條毛毯回贈朱德。朱德帶著這條七破八補的毛毯深入敵後,住在老百姓家中指揮對日作戰,不料毛毯又被房東火炕燒出一個洞來,補好破洞之後朱德繼續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朱德將這條毛毯捐贈給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這條毛毯已經色彩陳舊、綴滿補丁,但它也凝結著老一輩革命家深厚的革命友誼,滿布他們艱苦奮鬥的歷史記憶。
長征精神光耀千秋
圖6:遵義會議掛在會場的掛鐘。1934年冬天的湘江血戰,奪去了幾萬紅軍將士的生命。據劉伯承回憶,湘江戰役使得部隊中的懷疑情緒達到了頂點。之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和紅軍領導人堅持與“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做鬥爭,“遵義會議”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通過這隻掛鐘,仿佛可以聽到當年伴著鐘擺的聲音會場上激烈的爭論——博古首先作關於第五次反“圍剿”的總結報告,並極力為“左”傾冒險主義錯誤辯護;周恩來接著作副報告,並做了自我批評;張聞天作“反報告”;毛澤東指出軍事策略和指揮中犯了進攻中的冒險主義、防禦中的保守主義、轉移時的逃跑主義等問題,引發多數與會代表共鳴……這次會議精神,留下了寶貴經驗和重要啟示,它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第一次沒有依靠共產國際的指示、獨立自主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來解決中國革命的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最終拯救了黨、拯救了紅軍。
長征精神光耀千秋
圖7:紅軍強渡大渡河時使用的馬尾手榴彈。手榴彈是紅軍除了大刀、梭鏢和復裝子彈外,能大量製造的武器。長征時期,紅軍經過幾次反“圍剿”作戰,彈藥匱乏,對各種武器需求激增,不得不對武器性能降低標準,大量研製和裝備使用馬尾手榴彈。馬尾手榴彈不僅攜帶不便,而且性能落後,引爆幾率相對較低,但它還是在長征中發揮了很大作用,特別是在臘子口戰鬥中,紅軍大量使用馬尾手榴彈,據說戰鬥結束後在山口周圍50米內僅沒有爆炸的手榴彈就有一兩百個。由此可見,長征中的紅軍在武器裝備的數量和質量上遠遠無法和敵人相比,之所以能夠取得長征的最後勝利,最主要的還是靠黨和紅軍領導人符合實際的指導思想、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將士們勇往直前、捨生忘死的精神,以及人民民眾的擁護和有力支持,這才是紅軍最具威力的“武器”。
長征精神光耀千秋
圖8:賀龍贈給中甸歸化寺的“興盛番族”錦幛(局部)。長征時期,前有劉伯承與小葉丹“彝海結盟”的佳話,後有賀龍贈送歸化寺的“興盛番族”錦幛,共同見證著紅軍團結各族人民的傳統。歸化寺為康熙所敕建的藏族聚居區十三林之一。紅二、紅六軍團遠徵到此時,全體戰士嚴守紀律,歸化寺僧眾為紅軍的言行所感動。賀龍把錦幛贈予歸化寺,希望少數民族興盛,中華民族共同富強。之後,歸化寺出售了幾萬斤青稞給紅軍,並且幫其購買了十萬斤糧食。紅二、六軍團得以翻越雪山,最後和紅四方面軍會師共同北上。
長征精神光耀千秋
圖9:蔡暢1931年幫李維漢織的毛線衣。長征途中,不論黨的領導人、各級指揮員、普通士兵,還是男女同志,都同甘共苦、團結平等。女同志還充分發揮優長,為戰友縫織衣物等。正是這種顧全大局、團結友愛的高尚品質,在紅軍中凝聚起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強大力量。
長征精神光耀千秋
圖10:中國抗日紅軍先遣軍政治部保護“合則覺母寺”布告。長征途中,紅四方面軍第三十軍來到藏、漢、回等民族聚居的川西北地區合則覺母寺院附近駐紮下來,紅軍堅決執行紀律,不干擾百姓,並簽發了保護寺院的布告,向老百姓耐心反覆地宣傳紅軍的民族政策,主動為民眾做好事,用實際行動贏得了少數民族人民的信任。他們漸漸和紅軍親熱起來,給紅軍送糧送菜,不少青年還報名參軍積極支援紅軍北上抗日,為革命作出了貢獻。
長征精神光耀千秋
圖11:紅軍長征途經貴州黎平時送給嚮導的手提風雨燈。1934年,紅一軍團攻占黎平,請來了熟悉當地地形的農民高樹清做嚮導。在給其中一支紅軍帶路時,因到達目的地天色已晚,紅軍為表示感謝,便將這盞手提風雨燈送給了他。高樹清把這盞燈珍藏起來,一直未捨得使用,連燈芯還是當年裝的。相似的歷史見證,還有紅軍為老百姓開具的收據等。紅軍正是這樣以實際行動贏得了廣大人民民眾的真心擁護。
長征精神光耀千秋
圖12: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進入遵義後用來印製布告、傳單等的石印機。長征路上,紅軍既是戰士,又是宣傳隊,常常通過撰寫、張貼通俗易懂、寓意深刻的宣傳品,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啟發民眾的覺悟,從而使人民民眾堅定地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選擇了革命和希望。這台石印機,就是紅軍進行革命宣傳的重要物證。1935年1月,紅軍進入遵義後找到美術印刷局印製布告、傳單、標語等宣傳品。據在美術印刷局當學徒和幫工的工人回憶,因為印製量大,僅靠這台石印機上的石印版無法完成工作,美術印刷局的工人們就幫助紅軍刻了木版一起印製。印製工作結束後,紅軍都會按照當時的標準如數支付費用,體現出了嚴明的組織紀律性。
長征精神光耀千秋
紅軍長征勝利已經80年,長征歷史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漸行漸遠,然而它離我們似乎又那么近,說不完道不盡。其中一個重要緣由,就是長征這一偉大史詩及其所蘊涵的精神具有無窮的魅力。長征精神代表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的思想品格、價值取向和精神高地,其內在價值與力量不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消減。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重溫長征的苦難輝煌歷程,就是要在歷史的回顧與思考中進一步感悟長征精神的真諦和本質,尋求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借鑑,用長征精神激勵人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奮勇前行。
理想信念的巨大力量。人無精神不立,黨無精神不強。遠大崇高的革命理想,堅如磐石的必勝信念,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長征中,正是革命理想和執著信念的支撐,黨和紅軍才能夠歷經挫折而不潰散,受重兵圍追堵截而不屈服,遇險山惡水遏阻而不動搖。有理想有信念,造就有靈魂有血性的紅軍將士,這支隊伍才能忠貞不渝地凝聚在黨的旗幟下,朝著遠大目標進發;才能愈挫愈奮,愈打愈堅強,愈打愈精粹,浴火重生,最終成為治黨治國治軍的骨幹中堅。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任何時候都不能丟。在新長征路上,一些黨內軍內腐敗分子出現,說到根上是由於理想信念的動搖和崩塌,無法支撐其腰桿和脊樑。我們應引以為戒,做一個有理想有信仰有靈魂的人,執著堅守理想信念的精神高地,堅定改革必成信念,賡承未竟事業,續寫時代光榮。
黨的領導的根本保證。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紅軍時期即已確立的根本原則和制度。長征路漫漫,唯有黨的堅強領導,才能確保紅軍不迷失前進的方向,走向勝利的彼岸。在國民黨重兵窮追不捨,紅色鐵流迷茫彷徨之際,黨的堅強領導核心自遵義會議開始形成。在新的領導核心正確的戰略指導下,紅軍展現出擅長的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輾轉騰挪於崇山峻岭之間,把圍追堵截的國民黨軍玩於股掌之間,經受住了殘酷戰爭環境、惡劣自然條件的多重考驗,創造出反敗為勝、以劣勝強的戰爭奇觀。傳承和弘揚長征精神,就是要毫不動搖高舉旗幟、聽黨指揮。要堅持把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作為加強部隊黨的建設的根本要求,旗幟鮮明地維護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的權威,確保黨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牢牢掌握部隊。
頑強奮鬥的精神砥礪。長征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的頑強奮鬥史。“雪皚皚,野茫茫,高原寒,炊斷糧。紅軍都是鋼鐵漢,千錘百鍊不怕難。”是紅軍在長征中勇於將一切困難踩在腳下的真實寫照。長征途中的重要戰役戰鬥近600次,幾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戰,可以說長征的勝利是紅軍將士在戰場上一仗仗拼殺出來的。“長征是個熔爐,它把各種元素都熔在一起了。經歷過長征的老戰士有理由把自己看成是優質鋼鑄成的革命精華。”長征中無數革命烈士和無數動人事件折射出來的奮鬥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象徵,成為一代一代人成長進步中的無窮動力。在新的歷史征程上,我們要保持和發揚長征時期的那股精氣神,那種捨我其誰的英雄豪氣和昂揚鬥志,善於集聚力量,敢於迎難而上。
心繫人民的高尚情懷。緊緊依靠人民民眾,與人民民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是黨和紅軍的本質特徵。共產黨是為了人民利益而存在和發展的,人民是共產黨人最根本的愛,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人最終的信念。長征途中,黨和紅軍跨越十幾個省、經過十多個少數民族聚居區,始終把人民利益、民族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執行嚴明紀律,打土豪,分糧食,視百姓如親人,廣泛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各項主張。紅軍以嚴明的紀律和不同於舊軍隊的全新形象贏得了勞苦大眾的心,得到人民民眾的衷心擁護。當年,黨靠著為人民服務而得到人民民眾擁護,從而打下了江山;現在,也必須靠為人民服務才能坐穩江山。
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永遠守護的精神家園,永遠值得珍惜的精神財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