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崗坡渡槽

長崗坡渡槽

長崗坡渡槽是首批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重點建設示範點之一,素有“南粵紅旗渠”的美譽。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為決心改變羅定城區周邊“十年九旱”的面貌,羅定組織了1萬多名民眾義務投工投勞,在缺少工程機械的情況下,由肩挑人扛、鋼釺鐵錘、人力車等土辦法建設長崗坡渡槽。

據記載,工程從1976年11月動工興建,到1981年1月竣工通水,僅用了4年2個月。長崗坡渡槽規模和長度在2014年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河南魯山縣沙河渡槽建成之前,一直雄居世界第一,創造了我國水利建設史上繼河南林縣紅旗渠之後的又一個奇蹟。

長崗坡渡槽每年把近4億立方米的太平河羅鏡河河水橫空輸送到金銀河水庫,使之成為羅定庫容、供水量、發電量最大的水庫,灌溉8萬多畝農田,保障城區以及多個鄉鎮55萬人口的生產生活用水。羅定因此也先後5次摘取“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生產出“亞燦米”“聚龍米”“青洲米”等名優農產品。

2019年8月17日,反映廣東省水利建設史的連環畫《中國長崗坡》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相關往事,評價,結構,成就,羅定長崗坡紀念館,地理位置,

歷史沿革

據了解,這座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渡槽,總造價僅為530萬元人民幣,在上世紀70年代,這樣的造價算相當低廉。而造價低廉的主要原因,是過萬名建設者及沿途村民的無私奉獻。工程包括槽前引渠、前後穿山涵洞和砌石渠,總長10.5公里,合計完成土方45.7萬立方米,石方22.81萬立方米,漿砌石4.36萬立方米。如此巨大的工程量,在缺少工程機械的情況下,大部分由肩挑人扛、鋼釺鐵錘、人力車等土辦法完成。當時,4個公社共1萬多名民工,在南起牛路逕,北至花鹿坑,共10多公里長的工地上,餐風宿露,靠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壯志和艱苦奮鬥的精神,從1976年11月動工興建,到1981年1月竣工通水,僅用了4年零2個月。其中,渡槽全長5200米,寬6米,最高37米,有132個拱跨,最大拱跨51米,設計流量為每秒25立方米。無論是規模還是長度,當時都雄居世界第一(直到2014年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河南魯山縣沙河渡槽建成,長崗坡渡槽才退居第二),創造了我國水利建設史上繼河南林縣紅旗渠之後的又一個奇蹟。
地處雲開大山和雲霧大山之間的羅定,雖然有面積達800平方公里的廣東最大盆地,有發源或流經境內的11條河流,但由於自然水源分布不均,解放前水利設施少而簡陋,致使羅定一變成為歷史上的苦旱地區,旱澇災害頻繁。解放後,羅定和全國一樣,大辦水利,先後建成了引太、引泗、引沙、引鏡等一批引水工程和修築了一批山塘水庫,但要從根本上解決城區居民的飲用水安全及羅定江下游的乾旱問題,必須修建一座既能為城區提供飲用水源,又能同時滿足農業灌溉的水利設施。於是,把之前位於城區南部15公里處石牛山與雲桂山之間的5個小水庫擴建為一個中型水庫,成了羅定水利人的共識。
1973年,當時的縣委書記郭榮昌(後任廣東省委書記)要求縣水利局立即開展前期準備工作。可是,整個庫區的集雨面積只有18平方公里,按年降雨1600毫米計算,遠無法達到中型水庫的蓄水要求。“建一座大型渡槽,把引太乾渠的河水引入水庫來。”這個偉大的構想,人們至今仍然傳說是羅定水利專家李郁提出來的。
構想變成現實後,長崗坡渡槽每年把近4億立方米的太平河、羅鏡河水引入金銀河水庫,讓集雨面積幾乎最小的金銀河水庫,成為羅定庫容、供水量、發電量最大的水庫,造福著周邊及下游多個鄉鎮共50多萬人口。羅定,從上世紀60年代前的旱澇無常,甚至失收絕收,到現在的旱澇保收,再到出產“亞燦米”、“聚龍米”、“青洲米”等名優農產品,正是得益於大興水利建設,長崗坡渡槽是其中的主要“功臣”之一。

相關往事

在羅定,特別是在羅平、太平、連州一帶,人們說起長崗坡渡槽,必會提及一個傳奇人物,他就是如今仍然家喻戶曉的水利專家李郁。
有一個李郁在建設長崗坡渡槽時“暗顯身手”的故事流傳至今:在澆注高達37米的那個槽墩樁基時,地下水突然噴涌,倒進去的混凝土全被沖走,連續開動3台抽水機也無濟於事,情況匯報到了縣委那裡,領導問責負責勘測設計的李郁。正在開會的李郁趕回工地察看後,午飯時不動聲色,一手拿著個老式鬧鐘,一手拿著一份午飯,走到湧水處突然摔了一跤,鬧鐘和飯掉入水中,水流隨即變小,李郁立即下令全力抽水,晚上開始澆灌混凝土,連夜把墩樁建了起來。
傳說李郁曾是國民黨空軍測繪員,掌握大量地質水文資料。他不但精於勘測和設計水利工程,而且精通“風水”,據說他中等身材,頭髮稀疏,草帽布鞋;跋山涉水時,兩個助手背測量器械緊隨其後;操著帶有濃重客家口音的粵語,喜歡到農民家裡歇息聊天。據《羅定縣水利志》和《雲浮水務志》記載,李郁1908年出生於廣東省五華縣,曾就讀於廣東陸地測量學校,畢業後在民國政府從事過水利工作。解放後,在省水利局工作。1959年,已經51歲的李郁被下放到羅定水利局,他工作積極主動,任勞任怨。期間,踏遍了羅定的山山水水,參加了羅定幾乎所有水利工程的勘測、設計和施工,始終抱著科學嚴謹的態度,從未出過差錯。他還自編教材,親自講課,培訓了大批水利技術人才,為羅定的水利水電建設作出了很大貢獻。1978年10月,省水利局和羅定縣政府為李郁平反,恢復其9級水利技術員職務(和人們傳說中的總工程師、總指揮相去甚遠)。遺憾的是,他沒能看到為之嘔心瀝血的長崗坡渡槽通水那一天。1980年4月17日,他因腦溢血經搶救無效逝世,終年73歲。這時,離羅定政府舉行長崗坡渡槽竣工通水典禮,只有8個月。羅定水利局為李郁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
據相關文史記述,長崗坡渡槽牛路逕隧道施工時,民工姚四,一個40多歲的農民,之前沒有和炸藥打過交道,卻承擔了安裝雷管的任務,他在山上草寮里和炸藥一起連續住了103天,炸藥附近要禁絕煙火,他就103天沒有抽菸。打石工劉石松病倒了,工地指揮員叫他休息,半夜12時到工棚去探望他,卻找不到人,原來他又到隧道里打炮眼去了。安裝支架的青年木工黃為烈,經常一個人堅持兩班,一次,一塊石頭從洞頂掉下來,打掉了他頭上的安全帽,右頰和右肩負了傷,還堅持工作,剛出洞口就暈倒了,第二天又繼續下洞工作……
在改造羅定山河的歲月里,有太多像姚四、劉石松、黃為烈那樣無私奉獻的英雄兒女,甚至有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1979年6月27日,長崗坡渡槽跨度達51米的14號跨施工時,鋼架和拱梁突然墜毀,造成1人當場殉職,3人重傷;同年10月31日,渡槽出口下垌四隊負責地段塌方,6人遇難,5人受傷。同年12月16日,國家水電部副部長李伯寧站上還在建設中的長崗坡渡槽,感慨萬千,揮毫寫下了豪邁詩篇:“羅定兒女多英雄,壯志引太濟金銀。十里彩虹跨長崗,疑是銀河落羅平。”

評價

長崗坡渡槽建成以來,越南、寮國、孟加拉、尼泊爾、阿爾巴尼亞等國家的水利專家、貴賓或元首,新疆、四川、安徽等18個省市的代表及港澳同胞,都曾經到此參觀視察;省內外客人來到羅定探親訪友,也多會慕名前來一睹這“南國紅旗渠”的壯麗風姿。文人墨客、攝影發燒友,更是把這裡當作觸發創作靈感的聖地。前國家三峽辦主任、作家、時任國家水電部副部長李伯寧和廣東省原省長黃華華,都在這裡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
長崗坡渡槽
1979年12月16日,國家水電部副部長李伯寧來羅定視察了長崗坡渡槽後即席賦詩云:
羅定兒女多英雄,壯志引太濟金銀。
十里彩虹跨長崗,疑是銀河落羅平。
2009年,長崗坡渡槽入選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165處重要新發現之一。
2011年8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同志在全省水利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提到:“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全省上下積極回響黨中央號召,大興水利建設,在條件艱苦的情況下發揚人定勝天的精神,建成了有‘廣東紅旗渠’之稱的羅定長崗坡渡槽等一批至今仍發揮重要作用的水利設施。”
2012年金秋十月,中央電視台《鄉約》節目組到羅定製作《鄉約·廣東羅定》時,要尋找一個既能代表羅定,又景色美麗的地方用於節目現場,主持人肖東坡看到長崗坡渡槽時,立即被吸引住了。節目播出後,好評如潮,美輪美奐的長崗坡渡槽,在金色稻浪的簇擁下,更加醉眼迷人。

結構

長崗坡渡槽設計引水流量25m3/s,渡槽總長5200米,其中鋼筋砼渡槽長度3450米,砌石拱渡槽1750米,渡槽寬6米,高2.2米,渡槽兩邊設有行人道、護欄,為連拱結構,渡槽共有133個墩,132個跨拱,拱的最大跨度51米,最大高度37米。工程採用肋拱形式和實心重力墩,除幾個大跨度的拱跨以外,有2700米長的拱跨都用無筋拱或少筋拱。渡槽共有161條伸縮縫,每處理一條都經過很多次工序才能完成,由於嚴格把關,每條都精雕細琢,貼接得密密實實,通水以來沒有發現一處漏水。
渡槽完成的主要工程量:土方10.76萬m3,漿砌石1.84萬m3,混凝土5.05萬m3(其中塊石混凝土2.02萬m3)。當時工程總投資530萬元,其中國家投資213萬元,其餘縣自籌和貸款解決。

成就

被譽為“廣東紅旗渠”的長崗坡渡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廣東水利工程的大手筆,它以巨龍般的身軀,把上游的瀧江河、太平河水引入金銀河水庫,滋潤著下游20多萬畝農田,羅定盆地從此變成了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羅定因此也連續摘取“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隨著金銀湖飲水工程的竣工,長崗坡渡槽還源源不斷地為城區居民提供乾淨的“放心水”,當地30多萬民眾一直受惠。更為神奇的是,渡槽建成29年多來沒有出現過一次滲漏,從未大修,工程質量過硬。
長崗坡渡槽
說起渡槽,它曾經在上世紀的神州大地紅火過一陣子。渡槽又稱高架渠、輸水橋,通常架設于山谷、窪地、河流之上,用於通水、通行和通航,用來把遠處的水引到水量不足的城鎮、農村以供飲用和灌溉。現在許多水利工程、引水工程等大量地使用著渡槽,創造出很多富有特色的新式渡槽、現代化渡槽。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國內水利設施落後,直接影響了農村的發展。為了擺脫這種困境,引水灌溉就成為一項突出的民生工程。渡槽作為一種水利設施,就在這種背景下在全國各地開始大規模興建。
“這個渡槽把以往白白流掉的太平河河水引入金銀河水庫,”當年指揮修建長崗坡渡槽的原羅定水利局老局長陳海順對筆者介紹說,“而金銀河水庫灌溉的農田占全縣所有農田的四分之一還要多,發電裝機容量占全縣水電裝機容量的三分之一。”過去羅定窮得有名,窮在缺水,十年九旱。1955年遇上8個月大旱,全縣有20多萬畝田插不下秧,插下去的十多萬畝無水灌溉,半枯半死。其實,羅定境內有六條主要河流,流量並不小;但過去境內沒有一條像樣的水利設施。半個多世紀前,羅定大辦水利,經過40多年的水電建設,全市的水利設施基本上形成引太、引泗、引沙等六宗引水工程,特別是“引太灌金”成為最大系統工程,而長崗坡渡槽是這一工程的關鍵大型建築物。
當年羅定人民“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他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用鐵錘、鋼釺,打造出一座氣勢磅礴的水利工程。陳海順老局長回憶說,高空澆築混凝土作業,除了很高的肋拱採用卷揚機運送混凝土外,絕大部分混凝土料都是靠人力一擔一擔地沿著排柵挑土去的。砌築槽墩高達25米,也是靠肩膀將100多公斤重的石塊一塊一塊地抬上去。
《羅定山河披新裝》《羅定山河披新裝》
羅定水利建設的顯著成就,吸引了國內外四面八方來客,尼泊爾貴賓參觀後豎起大拇指稱讚:“中國人真有本領!”1979年,原水電部副部長李伯寧到羅定視察了長崗坡渡槽建設,即席賦詩一首:“羅定兒女多英雄,壯志引太濟金銀;十里彩虹跨長崗,疑是銀河落羅平。”講述羅定水利建設的《羅定山河披新裝》還編上了上世紀70年代的國小課本。

羅定長崗坡紀念館

2018年10月30日, 羅定長崗坡紀念館揭幕開館。長崗坡紀念館位於羅定市羅平鎮雙蓮村,毗鄰長崗坡渡槽,為一棟獨具地方特色的三層建築,展層面積952平方米,展線長度255米,是一個集展示展覽、學習教育和日常辦公功能於一體的黨性教育基地。
長崗坡紀念館第一層主要反映歷史上羅定的苦旱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的治水情況;第二層主要反映長崗坡渡槽建設的全過程;第三層是長崗坡渡槽所起的巨大作用,以及長崗坡精神“敢為人先、艱苦奮鬥、善於擔當、一心為民”的意義。

地理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