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亞種分化,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長尾鵟為中型猛禽,體長50-61厘米;翼展05-140厘米;雄鳥體重447-630克,雌鳥體重570-730克,雌鳥大於雄鳥。成鳥上體和翅膀深褐色,有整齊的淺咖啡色魚鱗狀橫斑紋,與深褐色形成醒目的色帶。在飛行時從腹面可以看到扇形的尾巴和漂亮的雙翼。背部黑褐色,頭部、頸部、上翕及翅膀,有譽章漏寬灰褐色條帶和白色條紋;尾部有四個灰棕色條紋。臉頰部和腹側區域的上部,顏色為淡奶油絨色,有變化的黑色條紋,在胸部的最大並交叉。歡拳才上覆羽薄黑色條紋顯而易見。虹膜是橙黃色, 腳藍白色。亞成鳥與成鳥非常相似,但覆羽灰褐色更多,背部區域的褐色條紋稍輕,尾部、近頂帶深和相鄰的邊緣更清晰,腹部側面諒試坑有更強烈的麂皮色,有紅褐色條紋。
棲息環境
繁殖期間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緣地帶,從海拔400米促船的山腳闊葉踏市危海林到2000米的混交林和針葉林地帶均有分布,有時甚至出現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頂苔原帶上空,秋冬季節則多出現在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棲息於森林的樹冠間,一般在森林邊緣和草原活動。
生活習性
通常出現在高空中,單獨,成對或組成三隻以上的小群。以昆蟲,包括黃蜂和蜂卵,螞蟻,蚱蜢,蜥蜴為主要食物,偶爾也吃腐肉。白天狩獵,以黃昏時間更多。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繁殖方式
繁殖一般在雨季即將結束期間進行,繁殖期4-5月。通常營巢於林緣或森林中高大的樹上,有時也建在懸崖邊上。通常置巢於樹冠上部近主幹的枝椏上,距地高7-15米。巢結構較簡單,主要由枯樹枝堆集而成,內墊有松針及細枝條和枯葉,有時也墊有羽毛和獸毛。每窩產卵2-3枚,卵為青白色、被有栗褐色和紫褐色斑點和斑紋,第一枚卵產出後即開始孵卵,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以雌鳥為主,孵化期約28天。雛鳥晚成性,孵出後由雌雄親鳥共同餵養,經過40-45天的巢期生活後,雛鳥即能飛翔和離巢。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精察符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