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尾紅河龍

長尾紅河龍

長尾紅河龍是中國腫肋龍科最古老的化石證據,是世界上尾巴最長、脊椎骨總數最多的腫肋龍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尾紅河龍
  • 腫肋龍科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生活環境,價值意義,

物種學史

1854年,腫肋龍類化石發現於歐洲阿爾卑斯中三疊世海相地層。這些歐洲腫肋龍類分為五屬,均歸入腫肋龍科。中國最早命名的海生爬行動物是一種名為胡氏貴州龍的腫肋龍類。它由古生物學家胡承志1957年在貴州興義頂效綠蔭村發現,並由中科院院士楊鐘健1958年研究命名。胡氏貴州龍最初歸入腫肋龍科,而後考慮到和歐洲同類化石的差異,將它歸入腫肋龍超科貴州龍科。
紅河龍比貴州龍還要早400萬年,與歐洲的腫肋龍類更為接近,是中國腫肋龍科最古老的化石證據。

形態特徵

長尾紅河龍發現於中國雲南省紅河州瀘西縣中三疊世早期海相地層,全長47厘米,體形像水生蜥蜴。長尾紅河龍是中國腫肋龍科最早的確切證據,代表了世界上尾巴相對最長(由69塊脊椎骨組成)、脊椎骨總數最多(121塊)的腫肋龍類。

生活環境

長尾紅河龍生活在淺海環境,吃小魚小蝦、軟體動物等。從它長長的軀幹和較纖細的前、後肢可以判斷,長尾紅河龍在淺海環境中主要採用側向波動的方式前進,它超長的尾部可以進一步提高側向波動的效率,幫助它們游得更快、更穩。

價值意義

2022年5月11日訊息,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光輝為主導的研究團隊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報導了距今約2.44億年前一個海生爬行動物新屬種——長尾紅河龍。
紅河龍代表了烏蒙龍和黔西龍之間的過渡類型,為解決腫肋龍科內部的系統發育關係和生物地理演化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