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晚秋

《長安晚秋》是唐代詩人趙嘏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通過詩人望中的所見,寫秋風中夜間長安景象,並寄離著詩人思鄉的深遠情懷。

這首詩前四句寫詩人秋曉遠望之所見與感受。頸聯寫景,烘托出秋日淒清的氣氛。末兩句寫歸思,通過“蓴鱸之思”和“南冠楚囚”的典故,抒發自己欲歸而不得的苦悶心情。

這首詩中的景物不僅有廣狹、遠近、高低之分,而且體現了天色隨時間推移由暗而明的變化。以秋日典型形象入詩,以拂曙淒清氣氛的渲染、高樓笛韻的烘托、思歸典故的運用,使得全詩意境深遠而和諧,風格峻峭而清新。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長安晚秋
  • 外文名稱:長安秋望、長安秋夕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趙嘏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長安秋望
雲霧淒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淒清:指秋天到來後的那種乍冷未冷的微寒,也有蕭索之意。清,一作“涼”。拂曙:拂曉,天要亮還未亮的時候。流:指移動。
⑵漢家宮闕(què):指唐朝的宮殿。動高秋:形容宮殿高聳,好像觸動高高的秋空。
⑶殘星,天將亮時的星星。雁橫塞:因為是深秋,所以長空有飛越關塞的北雁經過。橫,渡、越過。塞,關塞。
⑷長笛:古管樂器名,長一尺四寸。
⑸紫艷:艷麗的紫色,比喻菊花的色澤。籬:籬笆。
⑹紅衣:指紅色蓮花的花瓣。渚:水中小塊陸地。
⑺鱸(lú)魚正美:西晉張翰,吳(治今江蘇蘇州)人。齊王司馬冏執政時,任為大司馬東曹掾。預知司馬冏將敗,又因秋風起,想念故鄉的菜蓴鱸魚膾的美味,便棄官回家。不久,司馬冏果然被殺。
南冠:楚冠。因為楚國在南方,所以稱楚冠為南冠。《左傳·成公九年》:“晉侯觀于軍府,見鐘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使稅之,召而吊之。’後用以“南冠”指囚徒或戰俘。

白話譯文

拂曉的雲與攀在漫天遊動,樓台殿閣高高聳立觸天空。
殘星點點大雁南飛越關塞,悠揚笛聲里我隻身倚樓中,
艷縈的菊花靜靜地吐芳幽,紅紅的蓮花落瓣憂心忡仲。
可惜鱸魚正美回也回不去,頭戴楚冠學著囚徒把數充。

創作背景

這首七言律詩是趙嘏客居長安時期所作。趙嘏曾於唐文宗大和六年(832)舉進士不第,寓居長安。詩人獨在異鄉,見深秋淒涼景象,頓生懷鄉思歸之情,創作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七律,通過詩人望中的見聞,寫深秋拂曉的長安景色和羈旅思歸的心情。
首聯總攬長安全景。在一個深秋的拂曉,詩人憑高而望,眼前淒冷清涼的雲霧緩緩飄遊,全城的宮觀樓閣都在腳下浮動,景象迷濛而壯闊。詩中“淒清”二字,既屬客觀,亦屬主觀,秋意的清冷,實襯心境的淒涼。正是這兩個字,為全詩定下了基調。
頷聯寫仰觀。“殘星幾點”是目見,“長笛一聲”是耳聞:“雁橫塞”取動勢,“人倚樓”取靜態。景物描寫見聞動靜的安排,頗見匠心。寥落的殘星,南歸的雁陣,這是秋夜將曉時天空中最具特徵的景象;高樓笛聲又為之作了饒有情韻的烘托。這兩句是說:晨曦初見,西半天上還留有幾點殘餘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飛來一行避寒的秋雁。詩人的注意力正被這景象所吸引,忽聞一聲長笛悠然傳來,尋聲望去,在那遠處高高的樓頭,依稀可見有人背倚欄桿吹奏橫笛。笛聲那樣悠揚,那樣哀婉:是在喟嘆人生如晨星之易逝,還是因見歸雁而思鄉里、懷遠人?吹笛人,你只管在抒寫自己內心的衷曲,卻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這樣地使聞者黯然神傷嗎?這一聯是趙嘏的名句。據《唐詩紀事》卷五十六記載,詩人杜牧對此讚嘆不已,因稱趙嘏為“趙倚樓”。杜牧如此激賞,恐怕就是由於它選景典型、韻味清遠的緣故。
頸聯寫俯察。夜色褪盡,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歷歷可辨:竹籬旁邊紫艷的菊花,一叢叢似開未開,儀態十分閒雅靜穆;水塘裡面的蓮花,一朵朵紅衣脫落,只留下枯荷敗葉,滿面愁容。紫菊半開,紅蓮凋謝,正是深秋時令的花事;以“靜”賦菊,以“愁”狀蓮,都是移情於物,擬物作人,不僅形象傳神,而且含有濃厚的主觀色彩。這與李清照聲聲慢》中“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借菊之憔悴寫人的愁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目睹眼前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紅艷滿塘的蓮花,使人不禁會生出紅顏易老、好景無常的傷感;而籬畔靜穆閒雅的紫菊,儼然一派君子之風,更令人憶起“採菊東籬下”的陶靖節,油然而起歸隱三徑之心──寫菊而冠以“籬”字,取意就在於此。
上面三聯所寫清晨的長安城中遠遠近近的秋色,無不觸發著詩人孤寂悵惘的愁思;末聯則抒寫胸懷,表示詩人毅然歸去的決心。詩人說:家鄉鱸魚的風味此時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卻囚徒也似的留在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為何來!“鱸魚正美”,用西晉張翰事,表示故園之情和退隱之思;下句用春秋锺儀事,“戴南冠學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長安之無謂與歸隱之不宜遲。
詩中的景物不僅有廣狹、遠近、高低之分,而且體現了天色隨時間推移由暗而明的變化。特別是頷頸兩聯的寫景,將典型景物與特定的心情結合起來,景語即是情語。雁陣和菊花,本是深秋季節的尋常景物,南歸之雁、東籬之菊又和思鄉歸隱的情緒,形影相隨,詩人將這些形象入詩,意在給人以豐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淒清氣氛的渲染,高樓笛韻的烘托,思歸典故的運用,使得全詩意境深遠而和諧,風格峻峭而清新。

名家評價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杜紫微覽趙渭南卷,《早秋》詩云:“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吟詠不已,因目為“趙倚樓”。
明·廖文炳《唐詩鼓吹註解》:此在長安因感晚秋之景,而懷故園也。
明·陸時雍《唐詩鏡》:三四景色歷寂,意象自成。
明·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弼列為前虛後實體。此羈跡長安,因感晚秋之景而懷思故園不得歸以適志,而興留滯他鄉之恨也。次聯“雁”字,“人”字,詩眼,用拗字,此獨妙。承祐詩大抵清幽便捷,評者謂不減劉隨州。
明·許學夷《詩源辨體》:“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一聯,杜紫微賞詠不已,稱為“趙倚樓”,惜下聯不稱。
清·金聖歎《批選唐詩》:清聳。
清·金聖歎《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通篇苦在一“空”字,可知?
清·錢朝《唐詩鼓吹箋注》:“雲物淒涼”,晚秋也;“漢家宮闕”,長安晚秋也:此皆倚樓人之所望也。三又接筆以“殘星幾點”寫“雁橫塞”,再寫晚秋;四即順筆以“長笛一聲人倚樓”作對。此真絕好章法,宜為千古絕。
清·朱之荊《增訂唐詩摘鈔》:韻用“樓”字,唐人多有佳句,此“樓”字更用得妙。······“雁”、“菊”、”蓮”、皆秋時之物;曰“幾點”、“一聲”、“半開”、“落盡”,皆寫淒涼;而又以“靜”字、“愁”字點破。“長笛”一句,寫淒涼更透露。
清·陸次雲《五朝詩善鳴集》:高華新燦,賞杜紫微稱美不置。
清·何焯《唐三體詩評》:第二萬鈞之力。“流”字起“動”字,蘊藉至此。
清·何焯《唐律偶評》:“動”字暗藏秋風起在內。直是社稷傾搖景象,不可顯指,半明半暗,深於詩教······“長笛”乃山陽之感也。五六“半開”、“落盡”言歸期已後,猶不知幾,豈有人執其手足耶?詩至此,安得不令杜紫微俯首!
清·胡以梅《唐詩貫珠》:調高氣暢。其靈活處,鍊字得力。“流”字落想佳。
清·王謙《磧砂唐詩》:真有靈氣中涵、不可摸索之妙。何也?殘星幾點,天光欲曙矣;翔雁南飛,秋聲已慘,況值長笛風清,動人旅思之時乎?悄然生感,倚樓獨立,正覺難以為情也,陶鑄成句,毫不道破,令人誦之,悠然遠引,所以延譽當年、流傳後世者,定精神與之俱在也(“殘星”二句)。
清·趙臣璦《山滿樓箋注唐人七言律》:此不得志而思歸之作也······三四“殘星”、“長笛”,見景實事,而以“雁橫塞”陪出“人倚樓”,自是興體。格高調響,杜紫微吟賞不已,稱之為“趙倚樓”,有以也。夫五之“籬菊靜”,六之“渚蓮愁”,正所以雙逼起七之“鱸魚美”,皆遙想故園景物也······“空戴南冠”,一“空”字最苦,其所以欲歸,正在此。
清·黃叔燦《唐詩箋注》:此詩感秋思歸,為達曙曉望,故有“漢家宮闕”之句······結言思歸不得,借“楚囚”以托之。
清·紀昀瀛奎律髓匯評》:第二句點長安。以長安結。三四佳,余亦平平。
清·曹錫彤《唐詩析類集訓》:首以淒涼作骨,末結所以淒涼之意。

作者簡介

趙嘏,唐代詩人。字承祐,楚州山陽(今江蘇淮安)人。會昌四年(844年)進士及第。官渭南尉。精於七律,筆法清圓熟練,時有警句。有《渭南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