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無忌死後,即葬於武隆縣江口鎮烏江河畔薄刀嶺的令旗山下。原江口墓址成為衣冠冢保存,長孫無忌墓被當地老百姓稱為“皇墳”,“天子墳”。墓地規模原占地三畝,主基古樸莊重、樓亭閣工藝精湛,石碑、石獅、石兔、石馬排列有序,栩栩如生,然而風雨淪桑,現存墓高5.35米、直徑30米的圓形黃土冢,墓前有明萬年曆間彭水知縣吳元鳳立“唐太傅長孫公無忌之墓”碑一方,高1.58米,寬0.73米;清乾隆十一年彭水知縣立“長孫無忌之墓”碑一方,高1.4米,寬0.49米,厚0.11米;清鹹豐十年,彭水邑令建詩碑一方,高1.55米,寬0.7米,厚0.1米,詩文三十二句,二百二十四字,褒功頌德,堪稱緬懷忠良的好詩篇。1984年,武隆縣人民政府立“趙國公長孫無忌之墓”正碑一方,以示紀念,並定為文物古蹟加以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孫無忌衣冠冢
- 地址:重慶市武隆縣江口鎮
長孫無忌,衣冠冢建立,
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約597年-659年),字輔機,河南洛陽人。先世乃鮮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後改為長孫氏。其祖先是後魏文帝第三代後裔,因功世襲人人之號,自七世祖以降,皆受後魏,西魏及歷代朝廷封賞,其父名晟,為隋右驍將軍。長孫無忌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內兄,文德順聖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非常好學,“該博文史”。隋朝義寧元年(617年),李淵起兵太原。無忌進諫,淵愛其才略,授任渭北行軍典簽。自此輔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權,是唐朝的開國功臣,以功第一,封齊國公,後徙趙國公。武德九年(626年),參與發動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歷任尚書僕射、司空。為人謹慎,改任司徒。貞觀十一年(637年)奉命與房玄齡等修《貞觀律》。貞觀十七年,圖功臣二十四人於凌煙閣,長孫無忌居第一。唐高宗即位,冊封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永徽二年(651年)奉命與律學士對唐律逐條解釋,撰成《律疏》(宋以後稱《唐律疏議》)30卷。因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為許敬宗誣陷,削爵流徙黔州(今重慶市彭水縣),自縊而死
衣冠冢建立
長孫無忌死後,即葬於武隆縣江口鎮烏江河畔薄刀嶺的令旗山下。原江口墓址成為衣冠冢保存……墓地規模原占地三畝,主基古樸莊重、樓亭閣工藝精湛,石碑、石獅、石兔、石馬排列有序,栩栩如生,然而風雨淪桑,現存墓高5.35米、直徑三十米的圓形黃土冢,墓前有明萬年曆間彭水知縣吳元鳳立“唐太傅長孫公無忌之墓”碑一方,高一點五八米,寬零點七三米;清乾隆 十一年彭水知縣立“長孫無忌之墓”碑一方,高一點四米,寬零點四九米,厚零點一一米;清鹹豐十年,彭水邑令建詩碑一方,高一點五五米,寬零點七米,厚零點一米,詩文三十二句,二百二十四字,褒功頌德,堪稱緬懷忠良的好詩篇。一九八四年,武隆縣人民政府立“趙國公長孫無忌之墓”正碑一方,以示紀念,並定為文物古蹟加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