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吻魚

長吻魚

長吻魚(學名:Macrorhamphosus scolopax),屬魣科魚類。體略延長,甚側扁。頭中大,吻部突出呈管狀。眼中大。口位於管狀吻的頂端;無頜齒。體側胸鰭上方有一些骨板,有些在腹部正中也有骨板。體被盾鱗狀的鱗片,具銳利的棱脊或小刺;側線有或無。第一背鰭硬棘IV-VIII,棘間有鰭膜相連,第II棘特別延長,第二背鰭軟條11-19;臀鰭基底稍長。主要棲息於近海大陸棚砂泥底小型魚類。以浮遊動物及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有些種類在海底常頭部向下,身體保持傾斜姿勢,當游泳時則體呈水平狀。分布於世界三大洋的熱帶和亞熱帶海域。,一般個體重1.3-3公斤,最大個體可達13公斤。長吻魚是我國江河中的重要經濟魚類,因其肉嫩味美,又無細刺和體鱗,被視作淡水魚中的珍品,尤其是那肥厚碩大的鰾,乾製成“魚肚”,是享譽中外的名菜。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長吻魚
  • 拉丁學名:Macrorhamphosus scolopax
  • :動物界
  • :輻鰭魚綱
  • :鯔形目
  • : 魣科
  • : 魣屬
  • :  鈍魣
  • 分布區域:長江流域
形態特徵,地理分布,生活習性,

形態特徵

背鰭Ⅶ~Ⅷ-12,臀鰭19~20,胸鰭15,腹鰭5,尾鰭7~8+9+7~8。鰓耙4~6+11~13。 體長為體高3.9~4.2倍,為頭長2.1~2.2倍。頭長為吻長1.4~1.5倍,為上頜長1.8~2.0倍,為眼徑5.8~6.9倍,為眼間隔6.0~7.2倍。尾柄長為尾柄高1.0~0~1.5倍。 體側扁,長圓形。頭尖而長。吻長管狀。眼較大,上側位。眼間隔稍圓凸,其寬稍小於眼徑。鼻孔2個,緊接,均位於眼前方。小,位於吻端。上頜骨後部寬。無牙。鰓孔大,向前達眼前緣下方,假鰓發達。鰓耙短小,櫛狀。鰓蓋條骨4。 頭、體密被小鱗,鱗面具多條縱棱,後緣鋸齒狀。眼球表面上下及後緣具多行小鱗。尾鰭被鱗。頭;體有骨質棱板多條,前鰓蓋骨邊緣1條;眼上方和前方各土條,向前延伸;胸鰭上方有2條縱棱,具間有3條斜行橫棱。腹面白峽部至肛門有1行骨板。 背鰭2個,鰭棘部和鰭條部之間由幾枚游離小棘相連,均位於體後部。第一背鰭起點至鰓孔後緣距離大於第一背鰭起點至第二背鰭基底後端距離。第一背鰭棘短小,第二鰭棘強大,頭長為其長1.6~1.9倍,其後側緣下半部各有1行向上小棘,後方各鰭棘短小。第二背鰭起點在臀鰭第九~十鰭條上方,基底短。臀鰭基底長。胸鰭中側位,最上方鰭條短小。腹鰭小,腹位,基底完全在背鰭前方,兩腹鰭緊靠,納於腹中線的腹溝內,鰭端達腹鰭和肛門中間。尾鰭後緣凹入,尾鰭前副鰭條發達,尾鰭中部鰭條鰭端寬扁。背鰭、臀鰭、胸鰭、尾鰭及腹鰭第一鰭條均不分枝。 生活時體紅色,腹側銀白色。
長吻魚長吻魚

地理分布

中國(東海),太平洋日本本州中部以南及印度洋大西洋。  

生活習性

棲息在大陸棚上,發現在海底與中層水域之間,在沙子之上。 稚魚發現於海洋表面水域了;成魚通常接近底部生活。群居的。稚魚主要捕食大洋性的無脊椎動物,主要地橈腳類的動物,成魚吃底棲無脊椎動物。
長吻魚的食物與其他魚類基本相同,但它還對水中的青苔有特別的嗜好,這是因為青苔對接吻魚的生長、發育起著很好的促進作用。因此,當長吻魚吃飽之後,便在水中尋找青苔。不過,長吻魚找到青苔後,並不是“狼吞虎咽”地吃下去,而是銜在嘴邊細嚼慢咽起來,好像是在精心品味。
當另一條長吻魚游來時,看到對方嘴上有青苔,由於擋不住誘惑,總想分食一點,因此就上前吮吸對方嘴上的青苔,這樣看起來就像“接吻”一樣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