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九鐵路
- 全長:375公里
- 區段:九江至長沙鐵路
- 東西長:230公里
- 南北寬:88公里
- 功能:有效最佳化路網結構
- 設計時速:120公里每小時
簡介,地理位置,歷史背景,區域劃分,常岳九鐵路連線情況,長沙-九江鐵路現狀,發展意義,
簡介
地理位置
長沙為湖南省省會,位於湖南省東部,湘江下游長瀏盆地西緣。長沙市南接株洲市和湘潭市,西抵婁底市,北達岳陽市、益陽市,東挨江西省宜春市、萍鄉市。地理坐標為東經111°53'~114°5',北緯27°51'~28°40',東西長約230公里,南北寬約88公里。
歷史背景
九江(潯陽城),山擁千嶂,江環九派,“士高氣清,富有佳境”。自古以來。就是舟車輻輳,商賈雲集的通都大邑。九江地處贛、鄂、湘、皖四省交界處,襟江帶湖,背倚廬山,是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九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九江之稱最早見於《尚書·禹貢》中“九江孔殷”、“過九江至東陵”等記載,後據《晉太康地記》記載,九江源於“劉歆以為湖漢九水(即贛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澤也”。長江流經九江水域境內,與鄱陽湖和贛、鄂、皖三省毗連的河流匯集,百川歸海,水勢浩淼,江面壯闊。九江稱謂的來歷有兩種,一是“九”為古代中國人認為的最大數字,“九江”的意思是“眾水匯集的地方”,“九”是虛指;二是“以為湖漢九水(即贛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澤也”,即九條江河匯集的地方,“九”是實指。長江流經九江水域境內,與鄱陽湖和贛、鄂、皖三省毗連的河流匯集,百川歸海,水勢浩淼,江面壯闊九江開發歷史較早,夏、商時期,九江屬荊、揚二州之域,春秋時九江屬吳之東境,楚之西境,因而有“吳頭楚尾”之稱。九江作為行政區劃最早出現在秦代,秦始皇劃天下為三十六郡,就有九江郡。此後九江又有柴桑、潯陽、汝南、湓城、德化等古稱。但主要以九江、柴桑、潯陽、江洲著稱於世。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把全國劃為36郡,設有九江郡。西漢時,九江始建縣,稱柴桑,即現在的九江城,是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車騎大將軍-灌嬰在此鑿井築城戍守,稱位城,又稱灌嬰城。三國時屬東吳,隸武昌郡。唐時,改九江郡為江洲,天寶元年(742年)改為河陽郡,至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江洲,五代十國時,江洲是南唐道德教化之地,故改潯陽為德化,廢江洲,宋時,復置江洲。元代改為路,元末陳有諒自稱皇帝,以江洲為都,明代,改路為九江府,清沿明制。辛亥革命後廢除帝制,1914年設道領縣,將九江府改為河陽道,共領二十縣,其中德化縣因與福建省的德化縣同名,於1914年改為九江縣。
區域劃分
1917年設九江市,1921年3月,設九江行政廳,次年改設市政府。1932年2月,設立行政區制。1936年又改為九江縣,1949年5月7日九江解放。7月19日設九江專員公署,原九江縣的農村劃九江縣,原九江縣的市區劃分為九江市。1968年4月,成立九江專區革命委員會。1971年2月,改為九江地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改為九江地區行政公署,1980年九江市從九江地區劃出,升為省轄市,市轄潯陽、廬山、郊區三區,1983年7月27日地市合併,同時實行市管縣體制,現轄九江縣、武寧縣、修水縣、永修縣、德安縣、星子縣、都昌縣、湖口縣、彭澤縣等九縣、瑞昌市、潯陽、廬山兩區、九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共青開發區和廬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
常岳九鐵路連線情況
長沙-九江鐵路現狀
原本存在於鐵道部公布的長沙樞紐圖上的長沙-瀏陽鐵路,在長沙最新的十二五規劃中卻已消失,這條鐵路目前還只是江西發改委的一廂情願,湖南官方一直沒有正面回應過該條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