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葉紫菀

鑽葉紫菀

鑽葉紫菀(學名:Aster subulatus Michx.)是菊科,紫菀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150)厘米。主根圓柱狀,向下漸狹,莖單一,直立,莖和分枝具粗棱,光滑無毛,基生葉在花期凋落;莖生葉多數,葉片披針狀線形,極稀狹披針形,兩面綠色,光滑無毛,中脈在背面凸起,側脈數對,頭狀花序極多數,花序梗纖細、光滑,總苞鐘形,總苞片外層披針狀線形,內層線形,邊緣膜質,光滑無毛。雌花花冠舌狀,舌片淡紅色、紅色、紫紅色或紫色,線形,兩性花花冠管狀,冠管細,瘦果線狀長圓形,稍扁,6-10月開花結果。

原產北美。中國蒙自、江川、安寧、昆明、宜良、路南、師宗、楚雄、鎮雄、威信等地有分布;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均有逸生。生長在海拔1100-1900米的山坡灌叢中、草坡、溝邊、路旁或荒地。

全草藥用,外用治濕疹、瘡瘍腫毒。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主要價值,植物危害,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8-)20-100(-150)厘米。主根圓柱狀,向下漸狹,長5-17厘米,粗2-5毫米,具多數側根和纖維狀細根。莖單一,直立,基部粗1-6毫米,自基部或中部或上部具多分枝,莖和分枝具粗棱,光滑無毛,基部或下部或有時整個帶紫紅色。基生葉在花期凋落;莖生葉多數,葉片披針狀線形,極稀狹披針形,長2-10(-15)厘米,寬0.2-1.2(-2.3)厘米,先端銳尖或急尖,基部漸狹,邊緣通常全緣,稀有疏離的小尖頭狀齒,兩面綠色,光滑無毛,中脈在背面凸起,側脈數對,不明顯或有時明顯,上部葉漸小,近線形,全部葉無柄。
鑽葉紫菀鑽葉紫菀
頭狀花序極多數,徑7-10毫米,於莖和枝先端排列成疏圓錐狀花序;花序梗纖細、光滑,具4-8枚鑽形、長2-3毫米的苞葉;總苞鐘形,徑7-10毫米;總苞片3-4層,外層披針狀線形,長2-2.5毫米,內層線形,長5-6毫米,全部總苞片綠色或先端帶紫色,先端尖,邊緣膜質,光滑無毛。雌花花冠舌狀,舌片淡紅色、紅色、紫紅色或紫色,線形,長1.5-2毫米,先端2淺齒,常捲曲,管部極細,長1.5-2毫米;兩性花花冠管狀,長3-4毫米,冠檐狹鐘狀筒形,先端5齒裂,冠管細,長1.5-2毫米。瘦果線狀長圓形,長1.5-2毫米,稍扁,具邊肋,兩面各具1肋,疏被白色微毛;冠毛1層,細而軟,長3-4毫米。花果期6-10月。

產地生境

原產北美。中國蒙自、江川、安寧、昆明、宜良、路南、師宗、楚雄、鎮雄、威信等地有分布;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均有。生長在海拔1100-1900米的山坡灌叢中、草坡、溝邊、路旁或荒地。
鑽葉紫菀鑽葉紫菀

主要價值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鑽葉紫菀的全草。
鑽葉紫菀鑽葉紫菀
性味歸經:味苦、酸,性涼;歸肝經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主治癰腫;濕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克。外用:適量,搗敷。

植物危害

鑽葉紫菀生於路邊或侵入棉花、大豆、甘薯田塊和草坪,發生量小,危害輕,被列為一般雜草。據調查,鑽葉紫菀具有較強的耐鹽鹼性,在弱鹼性土壤可以健壯成長,並形成單一優勢群落。調查的單一優勢群落面積從幾平方米到幾十平方米不等,其中最大群落面積達50米,植株數量為30-80株/平方米,平均每株鮮重280克,鑽葉紫菀的生長耗費大量土壤營養,使其他植物難以生存,群落邊緣僅有少量的小蓬草和馬唐伴生。
鑽葉紫菀鑽葉紫菀
危害評價在菊科的入侵植物中,鑽葉紫菀被列為一般雜草。據調查,在中國華北地區菊科入侵植物中,小蓬草發生量最大,分布最廣泛,危害最嚴重;其次是鑽葉紫菀,其分布較為廣泛,發生量較大。
由於化感作用及雜草特性,鑽葉紫菀作為入侵雜草,其潛在的危害性較大,所以應加強鑽葉紫菀的防除力度。應加強外來植物分布動態調查。
鑽葉紫菀對作物的化感作用由強到弱的順序是油菜→小麥→綠豆。與發芽率相比,活力指數能更好地反映種子在田間的出苗能力,因此在自然條件下土壤中含有較多的鑽葉紫菀殘株時,它對小麥、綠豆、油菜的萌發與生長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防治方法

開花前剷除:鑽葉紫菀主要以種子繁殖為主,因此,需要在開花結果前將其剷除。
鑽葉紫菀鑽葉紫菀
農業防治:由於鑽葉紫菀以種子為繁殖器官,所以在植株開花前應整株剷除,也可以通過深翻土壤,抑制其種子萌發。精選種子,防治作物種子夾帶;深翻土壤,遏制種子萌發。
化學藥劑防除:用草甘膦等除草劑在幼苗期噴殺。
開發利用:嫩苗、嫩葉可作蔬菜食用,因此,可合理利用將其有效控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