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稈蟲,中藥名。為螟蛾科動物高梁條螟Proceras venosata Walker的幼蟲。分布於全國大部分地區。具有涼血止血之功效。常用於血熱便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鑽稈蟲
- 別稱:高粱鑽心蟲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綱:昆蟲綱
- 目:鱗翅目
- 科:螟蛾科
- 種:高梁條螟
- 分布區域:分布於全國大部分地區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幼蟲。
性味
味鹹,性寒;有毒。
歸經
歸腎經。
功效
涼血止血。
主治
血熱便血。
相關配伍
治大便下血:鑽稈蟲5-10條,燒灰。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東北動物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g,或5-10條。
採集加工
尋找有蟲口的陳舊秫秸,劈開取蟲,鮮用,或用沸水燙死,曬乾。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2-1.4cm,展翅2.4-3.4cm。頭、胸部背面灰黃色,腹部黃白色,前翅灰黃色,翅外方有多數暗褐色條紋,外緣有7個小黑點,後翅銀白色。幼蟲體長2-3cm。頭棕褐色,前胸硬皮板及末節硬皮板淡黃褐色,胸腹部其餘各節淡黃色或黃褐色,背面有淡紫色縱紋4條,各節近前緣有黑褐色斑紋4個,近後緣有2個。
生長環境
寄主為高粱、玉米、粟、麻、甘蔗等。幼蟲在寄主莖稈內越冬。分布於全國大部分地區。
性狀鑑別
老齡幼蟲體長20-30mm,體為淡黃色或黃褐色,背面有淡紫色縱紋4條。頭棕褐色。前胸背板和末節硬皮板淡黃褐色。腹部各節背面前緣有4個暗褐色毛片,呈“一”字形排列,其中間兩個比邊緣兩個大,近圓形。後緣有2個稍小的長方形毛片。高梁條螟幼蟲有冬型幼蟲和夏型幼蟲之分。冬型幼蟲不具備上述特徵,其腹節各背面黑褐色斑點消失,毛片變為白色,縱紋為紫褐色。
相關論述
《東北動物藥》:“涼血,解毒。治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