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鼓藝術(小河鑼鼓)

鑼鼓藝術(小河鑼鼓),重慶市渝北區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鑼鼓藝術(小河鑼鼓)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批准時間:2011年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重慶市渝北區
  • 遺產編號:Ⅱ-123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代表作品,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小河鑼鼓的歷史可上溯至明末清初。據傳,公元1647年,蔣姓、唐姓兩姓世居的旺族在兩條小河交匯處修建大灣場,邀約當地蔣家、唐家、羅家的三支民間吹打樂班,齊聚一堂輪番朝賀,因而得名小河鑼鼓。

基本特徵

題材
小河鑼鼓演奏大致可分為喜事樂和喪事樂。喜事樂班分“坐堂”和“行走”兩種形式。坐堂”是指凡舉辦紅白喜事,樂隊選擇其有關約定俗成的曲牌演奏。喪事樂班又分為“吹坐堂”和“送葬”。“吹坐堂”是以成堂曲牌為主,兼吹單支悲調曲牌增加喪事氣氛。“送葬”則行於野外,鼓樂齊鳴,以示隆重,故常用“夾吹夾打”的曲目。

代表作品

“行走”則是指按婚俗程式,發親吹《早上轎》,起轎吹《娘送女》《送妹》等曲牌。

傳承保護

傳承現狀
本地樂班都遵從傳承譜系,自生長於本地的蔣氏“家庭窩子樂班”家譜記載開始,以“工尺譜”和“啷噹調”世代傳承。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鑼鼓藝術(小河鑼鼓)項目保護單位重慶市渝北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估合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