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東進雲嶺回聲:情愫作曲家——何士德

鐵軍東進雲嶺回聲:情愫作曲家——何士德

《鐵軍東進雲嶺回聲:情愫作曲家——何士德》是2020年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鐵軍東進雲嶺回聲:情愫作曲家——何士德
  • 作者:左娟
  • 出版社: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0年3月1日
  • 頁數:160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62360728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鐵軍東進 雲嶺回聲:情愫作曲家何士德》由“初燃烽煙”“崢嶸歲月”“久戰初平”“河清海晏”四個章節組成,按何士德生平中四個節點進行劃分。主要內容如下:
  首章“初燃烽煙”,描述了何士德1910-1937年的經歷。主要講述何士德在陽江出生,在陽江景光國小、廣州培英中學、上海新華藝專和國立音專等求學過程,包括投身歌詠救亡的愛國行為,儘可能完整地展現其在該階段的經歷。
  第二章“崢嶸歲月”,陳述了何士德在1937-1945年的抗戰經歷。
  第三章“久戰初平”,敘述了抗日戰爭勝利後何士德在1946-1958年和平年代的工作情況。
  第四章“河清海晏”,該章的時間節點為1959年到2000年其逝世。敘述了何士德在人民音樂出版社任音樂詞典編輯室主任,1979年成立“新四軍老戰士合唱團”及進行音樂創作等相關情況。
  《鐵軍東進 雲嶺回聲:情愫作曲家何士德》中的附錄文獻較為重要,除《新四軍軍歌》被大眾知曉之外,何士德其他大部分的音樂作品多發表於20世紀中前期各類雜誌中,作者將能收集到的所有樂譜以五線譜的形式附在書後,供讀者參考。
  何士德(1910-2000),原名何炳文,著名作曲家、指揮家,中國共產黨黨員,廣東省陽江市人。早年在廣東陽江、廣州學習,中學畢業後,於1931年就讀於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參加了由義大利指揮家梅·帕器指揮的上海萬國合唱團。“九一八事變”後,作為上海市的學生代表到南京請願。1934年,在旅滬廣東中華基督教會洪鐘樂社擔任指揮,曾到南京、廣州、香港等地演出。1935年任母校音樂系指揮,同年受聘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音樂系教授。1937年被推選為上海救亡歌詠協會副主任兼總指揮;年底赴南昌,任江西省青年服務團駐南昌第1大隊隊長。1938年7月14日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2月,任新四軍教導總隊文化隊隊長;5月為陳毅執筆的《新四軍軍歌》譜曲。其間,還創作了《繁昌之戰》《文子嶺上》《渡長江》《我們是戰無不勝的鐵軍》等歌曲。1940年底到達江蘇鹽城,任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音樂系教授兼主任、新四軍文藝委員會委員。1942年冬調往延安,於1943年10月到達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任教。1945年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下簡稱“七大”)華中地區候補代表,在七大開幕和閉幕式上指揮《國際歌》演唱。1945年底赴東北,先後任合江省(現已併入黑龍江省)文工團、東北民主聯軍總政治部聯合文工團團長。後調東北電影製片廠負責音樂工作,組建樂團,為紀錄片《民主東北》、新中國首部大型故事片《橋》創作音樂;為《光芒萬丈》《林家鋪子》等電影創作音樂;為中蘇合拍的大型藝術紀錄片《解放了的中國》譜寫的音樂,獲史達林文藝獎一等獎。曾任文化部電影局音樂處處長,並當選為中國音協首屆常務理事。1979年任新四軍老戰士合唱團藝術指導、指揮。2000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初燃烽煙
第一節 發軔音樂之路
一、陽江時光
二、廣州時期:求學培英中學
第二節 “九一八事變”,傳樂救亡
第二章 崢嶸歲月
第一節 “七七事變”,過渡南昌
一、加入江西省青年服務團
二、加入中國共產黨,率領南昌市抗戰歌詠協會
第二節 奉調皖南軍部,抵達雲嶺
一、擔任軍部文化隊隊長
二、創作《新四軍軍歌》
三、皖南事變,能文能武,撤離鹽城
四、神聖的指揮
第三章 久戰初平
第一節 任職於東北電影製片廠時期
一、組建樂團,為紀錄片《民主東北》配樂
二、為新中國獻禮,為故事片《橋》配樂
第二節 任職於中央電影局音樂處時期
一、獲史達林獎的大型紀錄片《解放了的中國》
二、音樂評論及其他
第四章 河清海晏
第一節 音樂詞典編輯
第二節 日薄桑榆
一、組建新四軍老戰士合唱團
二、音樂路上永不停歇
參考文獻
附錄一主要作品
附錄二樂譜

作者簡介

左娟,吉林大學珠海學院講師,學術研究方向音樂,曾發表論文《何士德與他的<新四軍軍歌>》《聲樂演唱中的情感論述》等;曾出版《中國聲樂教學與訓練方法研究》任副主編;論文《何士德與他的<新四軍軍歌>》《鐵軍東進 雲嶺回聲——記何士德》均收錄於文集《廣東音樂家研究》;論文《鐵軍東進 雲嶺回聲——記一位在音樂藝術教育中不應被遺忘的作曲家何士德》獲廣東省第五屆高校藝術教育科研論文評審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