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鐵西區第二部分:艷粉街
- 外文名:Tie Xi Qu: West of the Tracks - Part 2: Remnants
- 出品時間:2002年
-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
- 拍攝地點:遼寧省瀋陽市鐵西區
- 導演:王兵
- 類型:紀錄片
- 片長:176分鐘
- 上映時間:2002年
- 對白語言:國語、東北話
- 色彩:彩色
- 主要獎項:2003年日本山形國際記錄片電影節最佳記錄片
劇情簡介,幕後製作,主創團隊,獲獎記錄,發行信息,作品評價,
劇情簡介
《艷粉街》主要拍攝工人家屬區的日常生活,由鐵西區政府彩券發行現場開始。主持人拿著麥克風說:“從來就沒有救世主,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抽菸,傷肺,喝酒,傷胃。到歌廳,高消費。買點彩券,經濟又實惠。生活區,孩子們在髒亂的街道上談戀愛,開玩笑,調侃著未來和理想。大街上貼出來了拆遷布告,大家在為新安置房而議論。無論滿意與否,最後都搬走了。有人在廢墟上挖先人的骨灰盒,想一併帶走。舊的集體生活煙消雲散。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王兵以前在瀋陽上學,經常到鐵西區拍圖片。在他眼裡,鐵西區首先是一個中國幾十年政治、經濟、生活歷史的一個縮影。王兵本來想在鐵西區拍個故事片,但在鐵西區這個突然變得紛繁和沉重的題材下,這一想法似乎變得無法實施。更讓王兵苦惱的是資金的問題,當時王兵的口袋裡只有幾千塊錢,他沒有錢組建劇組,攝影器材也只有一台精度並不高的DV。題材和資金的雙重問題,讓王兵為鐵西區拍攝一部故事片的想法走入了死胡同。如何把單薄的DV和體積龐大的鐵西區聯繫起來,王兵左想右想,他發現只有紀錄片這一種方式能完成。
製作過程
該片開拍前,王兵擬定了一份拍攝大綱,鐵西區最讓他痴迷的地方有三個,這三個地方正好可以組成拍攝的主體——工廠、鐵軌、艷粉街。王兵決定就用這三個場景來概括整個鐵西區,這三個地區也正好是鐵西區特點最為鮮明的區域。該片拍攝的過程中,王兵其實並沒有按照區域的遞進順序來拍攝。攝影師出身的王兵,隨機性的在鐵西區內尋找最好的景深和景別。王兵不與拍攝對象接觸,原因之一是性格內斂,另外一個原因則是因為王兵害怕有阻力影響紀錄片的拍攝。從1999年下半年開始,到2001年拍攝結束,一 共積累素材長達300餘小時。2002年,《鐵西區》粗剪版完成。
主創團隊
導演 | 王兵 |
---|---|
策劃 | 王兵 |
攝影 | 王兵 |
剪輯 | 王兵 |
製片 | 王兵 |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
2005年 | 第2屆墨西哥城國際現代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
2004年 | 加拿大蒙特婁電影節紀錄片單元獎 |
2003年 | 法國馬塞記錄片電影節最佳記錄片 |
2003年 | 南特電影節紀錄片單元大獎 |
2003年 | 日本山形國際記錄片電影節最佳記錄片 |
2002年 | 葡萄牙里斯本紀錄片電影節大獎 |
發行信息
上映日期
上映時間 | 地點 |
---|---|
2005年 | 墨西哥城國際現代電影節 |
2004年 | 法國院線 |
2004年 | 加拿大蒙特婁電影節 |
2003年 | 法國馬塞記錄片電影節 |
2003年 | 南特電影節紀錄片 |
2003年 | 日本山形國際記錄片電影節 |
2002年 | 葡萄牙里斯本紀錄片電影節 |
主創公司
出品公司 | Wang Bing Film Workshop [中國] |
---|---|
發行公司 | Ad Vitam [法國] |
作品評價
《艷粉街》是《鐵西區》三部獨立影片中最為熱鬧、最為嘈雜的一部。王兵在貧民窟一般雜亂無章的街巷間遊走,觀察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生活。上至老人,下至孩童,街談巷議他也偶有耳聞。他嘗試選擇一些相對集中的線索加以表現,關於艷粉街上一群十七、八歲的少年,以及房屋拆遷的過程。該片中對一大片冰天雪地下被拆的七零八落的貧民區的俯拍,構成對城市平民真實空間的不多幾次全景掃描。這個不斷變遷的世界,迅速地抹除著人們生命中的舊有記憶。工作了大半輩子的大廠消失了,生活了大半生的家消失了,甚至連那個工人的身份也消失了……各種舊的空間形式不斷地從這個世界消失,乃至生命本身。(網易稻子評)
《艷粉街》很“碎”,街上一群17歲少年的生活狀態,浮,飄渺。這條街面臨的還有拆遷,鏡頭從孩子深入到每個家庭。看完可以體會到導演的無可奈何,畢竟家庭是一個個隱私的空間,那些孩子幾乎是急切而興奮地在鏡頭前表現著他們自己,但大人就難以做到了。(袁洪娟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