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綱名 Ascomycetes
中文綱名 子囊菌綱
拉丁目名 Erysiphales
中文目名 白粉菌目
拉丁科名 Erysiphaceae
中文科名 白粉菌科
拉 丁 名 Erysiphe acalyphae
中 文 名 鐵莧白粉菌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鐵莧白粉菌
- 界:細菌界
- 綱:子囊菌綱
- 科:白粉菌科
基本信息,形態描述,同名異物,分布,相關論述,
基本信息
編 號 :6922
拉丁綱名: Ascomycetes
中文綱名 :子囊菌綱
拉丁目名: Erysiphales
中文目名: 白粉菌目
拉丁科名: Erysiphaceae
中文科名 :白粉菌科
拉 丁 名: Erysiphe acalyphae
中 文 名: 鐵莧白粉菌
定 名 人: (Tai) Zheng & Chen
參考文獻 :Sydowia 34: 261. 1981.
形態描述
菌絲體葉的兩面生,近消失至存留,展生;子囊果聚生至散生,暗褐色,扁球形,直徑(70-)80-100(-140)μm,壁細胞不清楚,不規則多角形,直徑5.3-16.2μm;附屬絲(13-)18-27(-51)根,自子囊果的上半部發生,直或稍彎曲,長度為子囊果直徑的 0.5-1倍,長40-100(-140)μm,上下近等粗或下部略粗,向上稍漸細,寬3.7-8.9μm,頂端鈍尖至鈍圓,壁厚度中等至稍薄,平滑或粗糙,有0(-1)個隔膜,褐色,向上漸淡,頂端近無色;子囊3-7個,卵形、近卵形至不規則卵形,有或無短柄,27.3-43.2×17.8- 26.7μm;子囊孢子不成熟。
同名異物
Orthochaeta acalyphae Saw, Descript. Catal. Taiwan Fungi VIII: 23.1943.nom. illegit.
Uncinula acalyphae Tai, Bull. Torrey Bot. Club 73:123.1946; Piroz., Mycol. Pap. No.101: 4.1965.
Uncinula eylesii Doidge, Bothalia 44:844. 1948.
Salmonomyces kamatii Chidd., Sydowia 13:56. 1959.
Erysiphopsis kamatii(Chidd.)Sathe, Bull. Torrey Bot. Club 96:102. 1969.
分布
中國分布: 短穗鐵莧Acalypha brachstachya Hornem.:雲南大理(40301)、昆明[00152,00153(Uncinula acalyphae Tai主模式),00155,01293,03603,04328,12209]、元江(36497)。
據澤田兼吉(Sawada,1943)和戴芳瀾(Tai,1946),這個種(分別在'Orthochaeta acalyphae Saw.'和'Uncinula acalyphae Tai'名下)的國內分布還有台灣、四川等省;寄主還有披針葉鐵莧 Acalypha australis L.var. lanceolata Hay.。
世界分布 :中國、印度、蘇丹、羅得西亞、尚比亞。
相關論述
澤田兼吉(Sawada,1943)在中國台灣省的Acalapha上發現一種新的白粉菌,成立新屬 Orthochaeta Saw. 和新種 Orthochaeta acalyphae Saw.,但發表時未附有拉丁文的特徵集要。後來,戴芳瀾(Tai,1946)在雲南昆明等地的同屬植物上也多次採到了這種白粉菌並以 Uncinula acalyphae Tai的名稱作為新種發表。但是,戴芳瀾(1979)在《中國真菌總匯》一書中則承認 Orthochaeta屬並改用了 Orthochaeta acalyphae Saw.的組合。還有某些作者先後以不同的名稱發表了這同一種菌,如 Doidge(1948)自羅得西亞報導 Uncinula eylesii Doidge, Chiddarwar(1959)自印度報導 Salmonomyces kamatii Chidd。Pirozynski(1965a)認為這種菌應歸隸於 Uncinula 屬,因此他採用了Uncinula acalyphae Tai 的組合。Sathe(1969)則主張承認Erysiphopsis這個老屬並將此菌移入此屬成為Erysiphopsis kamatii (Chidd.) Sathe。
無性型未見。據戴芳瀾(Tai,1946):“分生孢子梗長而細, 1-4胞,基部細胞較其他細胞長4-6倍,長46-113μm,可達243μm,寬4.3-7.0μm;分生孢子單生,卵形或橢圓形,16-30×10-16(21×11)μm,有顆粒狀內含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