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瓦仙

鐵瓦仙

鐵瓦仙位於株洲市炎陵縣大院農場與石洲鄉之間的團蒼山上,是道教聖地,有六百餘年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鐵瓦仙
  • 地理位置:株洲市炎陵縣團蒼山
  • 地位:道教聖地
鐵瓦仙,炎陵發現唐朝道觀 石牆鐵瓦,地圖信息,

鐵瓦仙

據說那裡求的簽非常靈驗,每逢初一十五,三鄉四鄰的信眾絡繹不絕地前往求願上
香。
鐵瓦仙又稱團蒼山。前清乾隆版《酃縣誌》記:團蒼山,在縣東七十里,海拔1700多米,為邑脈分支處。石岩突懸約數仞,雲木郁蔥,四面繚繞,升高望遠蒼蒼焉,茫無涯際,故名團蒼……真神仙窟宅也。登上鐵瓦仙,一覽眾山小。能欣賞到如詩如畫的大自然風光,可以看到波濤翻滾的神奇霧海。那氣勢磅礴的雲霧時而衝上峰尖,時而跌入谷底,使人如臨仙境,生髮飄飄欲仙之感。還可以看到“日出”和“日落”奇觀,電影《楓樹灣》“日出”“日落”精彩鏡頭,就拍攝於此。鐵瓦仙也是一座道觀,相傳為紫衣禪師修道棲身處,有好幾百年歷史。因山高風大,道觀屋頂蓋的一律是長50-60厘米,寬20厘米的鐵瓦。每片鐵瓦上都拓有捐獻香客的名字,有的還拓有捐瓦緣由、時間等等。鐵瓦仙因此得名。後來修繕用的只有青瓦,殘存下來的鐵瓦,因珍貴而成為收藏品。道觀依山而建,最下處是道士飲食起居用房,拾級而上是正庵堂。庵堂半懸空而建,後牆緊貼石壁,紅牆青瓦,堂前用鐵欄桿護著。從庵堂右側往上,就是相傳紫衣禪師修道處了,幾間低矮的泥磚房折射出修道者苦行生活的艱辛。曲折上行,可見一石洞,石洞裡有一小股泉水汩汩流出。香客舀水飲用,除了降暑解渴,據說還能療治腸道疾病。洞前有一兩米見方的三角形小坪,上面設有香壇。聽人說這裡的簽十分靈驗,所以儘管鐵瓦仙路遙地偏,仍香火不斷,每逢初一十五,總有善男信女,或搭車或步行前來進香,也有慕名攬勝的。鐵瓦仙的道士很有些仙風道骨,待人和善,解簽實在,極少誑語。
據說鐵瓦仙古時有道觀108間房子,因屋頂覆蓋鐵瓦而得名,是當地民間義士為紀念明初農民起義首領鐵頭太子而建,附近相鄰桃源洞(神農谷)共有五座山峰,名為五點梅,山上建有鐵頭太子墓,距今也有五百多年歷史。然而,經過50年代的大煉鋼鐵和60年代的**破壞,巳經鐵瓦不覆,只剩殘碑斷垣,但長長的千米石板階梯和路邊的摩崖石刻以及雄踞絕谷的氣勢,依稀可見當年的雄偉壯觀和香火鼎盛。

炎陵發現唐朝道觀 石牆鐵瓦

2010-4-6 15:12:39
株洲網訊(黎世偉 黃春平 劉海劍)日前,炎陵縣文物管理局專家對新發現的石洲鄉團蒼道觀實地考證,確認其為唐朝德宗貞元二十年(即公元803年)所建,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專家稱,該發現對研究當時的道教文化和當地歷史具有重大意義。
鐵瓦鐵瓦
團蒼道觀地處海撥1784米的高山上,因團蒼山而得名,為唐朝皇帝敕封。道觀占地1200多平方米,由4棟房子組成。文物專家解釋,屋頂蓋鐵瓦,是因這裡山高風大。正殿屋頂原有鐵瓦800多塊,如今僅存34塊。其中最大的鐵瓦為宋朝浙江信士王陵昌敬75厘米、寬45厘米、重12.5公斤。團蒼道觀因此也稱鐵瓦仙。
據悉,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張平化、周里等革命先輩常率部在這裡活動。歷經千年風雨,道觀建築已趨破敗,現存宋代石碑一塊、明萬曆十三年(1575年)石刻一處、清代石碑21塊等。
從團蒼道觀放眼四望,湘贛的茶陵、安仁、桂東、遂川、井岡山等縣市界山盡收眼底,並可觀日出日落,賞雲山霧海。上世紀70年代電影《楓樹灣》中的日出、日落鏡頭,均取自於此。由於道觀緊鄰井岡山和炎陵縣神農谷,已成為炎陵旅遊的一大景觀。

地圖信息

地址:炎陵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