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爐宮關帝信俗

鐵爐宮關帝信俗

鐵爐宮關帝信俗,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民俗,廈門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據記載,一千多年前,開閩王王審知三兄弟帶領農民起義軍入閩,因戰事需要在廈門集美後溪西井村北部開設爐灶打造兵器,鐵渣布滿附近,當地故被稱為“鐵場”,而“鐵爐宮”又被稱為“鐵場宮”。明正德年間,鐵爐宮正式落成,香火日漸旺盛。每年元宵前後,後溪鎮西井村民眾便會將關帝神像抬出廟宇,按一定的線路繞境巡安,稱為“抬佛”,是後溪鐵爐宮長期流傳的民間傳統習俗。

2015年7月8日,“姜嶼山西井鐵爐宮關帝信俗”被列入廈門市集美區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19年12月19日,“鐵爐宮關帝信俗”被列入廈門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鐵爐宮關帝信俗
  • 批准時間:2019年12月19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
  • 保護單位:廈門市集美區鐵爐宮關帝文化保護中心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鐵爐宮又稱鐵場宮,位於廈門集美後溪西井社。最早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時期,一批隨王審知入閩的起義軍為開疆拓土及征戰的需要,在西井村北部開設灶爐打造兵器,隨著時間的推移,鐵渣堆滿附近角落而形成的“鐵場”“鐵渣灣”“鐵渣倉”等地名一直保留至今。
而鐵爐宮的由來,是元朝成宗乙未年(1295年),一批江西籍的鐵匠師傅帶著一隻鐵香爐來到西井社鑄造兵器與農具,鐵匠師傅日夜供奉的正是關聖帝君,自此這一帶就有了關帝香火。明正德乙亥年(公元1515年),姜嶼山鄉眾集資興建鐵爐宮,關帝信仰流傳至今。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台灣嘉義縣鹿草鄉西井村的陳氏第十二代子孫陳日清等歷經多次尋根之旅後,終於找到了鐵爐宮所在的西井村就是其祖籍地。此後,每年農曆正月十四,台灣陳氏宗親均會組團回祖籍地尋根謁祖並共同祭祀關帝。這種同根、同源和共同文化信仰,讓兩岸宗親情感更加緊密。

民俗內容

“抬佛”是後溪鐵爐宮長期流傳的民間傳統習俗。每年元宵前後,後溪鎮西井村民眾便會將關帝神像抬出廟宇,按一定的線路繞境巡安,每到一處,每家每戶都會備上香案祭拜、讀祭文,祈安求福。“抬佛”遊街,與民同樂,保佑四方百姓,也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和安康幸福。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鐵爐宮不僅是集美區重要的涉台文物保護單位,更是台灣嘉義縣鹿草鄉西井村圓山宮的祖廟,成為廈台兩地重要的民間信仰所在和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其供奉的關聖帝君更是兩岸民眾共同的民間信仰。
保護措施
鐵爐宮關帝信俗項目保護單位為:廈門市集美區鐵爐宮關帝文化保護中心。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5年3月4日(農曆正月十四),“關帝爺繞境巡安”迎神儀式在鐵爐宮內舉行,將關帝爺聖像請上轎後,8名年輕小伙抬轎開始繞境巡安;3月7日,廈門(集美)首屆兩岸關公文化交流活動暨後溪鎮鐵爐宮500周年慶典舉行,祭拜祈福、抬佛比賽、“慶元宵·關帝文化節”文藝演出、兩岸關公文化交流會等系列活動集中上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