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薩蘇書寫中國革命軍事史又一力作!一部鮮為人知亦有鮮活人性的長征史!以全新視角生動詮釋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之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鐵流陝北 : 從紅軍到八路軍》
- 作者:薩蘇
- 書號:978-7-5477-2366-1
- 出版社:北京日報出版社
- 定價:49.80元
- 出版日期:2018年1月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前言,精彩內容摘錄,
編輯推薦
這是一部鮮為人知亦有鮮活人性的長征史——
當長征將領們遇到梁山泊一百零八將,你猜誰的名號該歸誰?
當紅軍的“貔貅”遭遇國民黨軍的“猛虎”,鏖戰中如何鬥智鬥勇?
有一支孤獨的長征軍團,始終不走尋常路,是被迫為之還是精明謀略?
日本人的新聞里給紅軍指揮官們起了些什麼令人啼笑皆非的“外號”?
……
內容簡介
《鐵流陝北》系一部反映紅軍長征歷程的紀實性圖文作品,以地域由北向南的嶄新視角,通過解讀在此期間國際上對於中國北方紅色根據地的報導和國際友人拍攝的圖片,重現紅軍不為人知的故事,再現長征中各路部隊如何陸續到達陝北、進入這一新的紅色搖籃的歷程,展示這些紅色的種子經過怎樣的激烈戰鬥在黃土高原上重新站穩腳跟並開始新的征程。
紅軍長征是一部史詩般的樂章,大多數描述紅軍長征的作品著重於從南向北的進軍記錄,如果從陝北南向而望,我們可以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審視這部史詩的另一面:看到締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新紅色根據地——陝北這片土地,怎樣迎來紅軍百川歸海,又怎樣成為打造民族抗戰勁旅的搖籃。
——薩蘇
作者簡介
薩蘇,本名弓雲,漢族,祖籍河北,生於北京。旅日作家兼工程師,曾任文匯出版社(北京)副總編、《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系新浪最佳寫作獎獲得者之一,其新浪部落格點擊率約1.6億人次。
先後出版《國破山河在》《尊嚴不是無代價的》《退後一步是家園》《最漫長的抵抗》《突破緬北的鷹》等抗戰史料解讀圖書,作品多次在國內外獲獎。2014年出版的《尋找鄧世昌》、2015年出版的《美國記者眼中的八路軍》獲得社會好評,連續兩年進入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候選。
目錄
前言
引子:長征建立了一個陝北“梁山泊”
上篇 從蘇區到長征
日本新聞中的紅軍領袖
第五次反“圍剿”還有第二個洋顧問
跟著紅軍喝“龜殼湯”——傳教士薄復禮的長征回憶
生生死死戰未休——從黃克誠大將的經歷看紅軍長征
智敗川軍“小諸葛”——大渡河之戰再考
附 :
“掉鏈子”的瀘定橋
一個日本記者眼中的長征
下篇 從紅軍到八路軍
陝北,怎么會“冒”出一塊根據地
孤獨的軍團——長征中第一支到達陝北的紅軍
猛虎鬥貔貅——徐海東大戰榆林橋
十大元帥是怎樣到達秦川的
紅軍記憶,陝北印象
附:
在陝北研究航空母艦——哈里森·福爾曼眼中的紅軍
打紅軍打出靈異來
陝北的紅軍有飛機和戰車!——日本記者的特別報導
薄復禮五十年後回憶的紅軍
前言
紅軍長征是一部史詩般的樂章,大多數描述紅軍長征的作品著重於從南向北的進軍記錄,如果從陝北南向而望,我們可以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審視這部史詩的另一面:看到締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新紅色根據地——陝北這片土地,怎樣迎來紅軍百川歸海,又怎樣成為打造民族抗戰勁旅的搖籃。本書將重現紅軍不為人知的故事,再現長征中各路部隊如何陸續到達陝北、十元帥十大將及其他中共領導人怎樣進入這片新的紅色搖籃的歷程,展示這些紅色的種子怎樣經過激烈戰鬥、在黃土高原上重新站穩腳跟,開始新的征程。
這片土地是一個神秘的區域,它罕為外人所知,卻輻射出巨大的能量,乃至於影響了在當地進行所謂“剿共”的東北軍和西北軍,並由此促成東北軍的轉變。在紅軍的影響下,張學良、楊虎城將軍發動了西安事變,並在紅軍的策應下實現逼蔣抗日。
紅軍方面在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之後,開始集中於雲陽等地,準備投入抗日戰爭。這時,紅軍也迎來了第一批外界的觀察者,以哈里森·福爾曼為代表的國際記者觀察團。
他們為紅軍留下了珍貴的影像,並十分有幸,目睹了中國工農紅軍如何最終改編為八路軍、誓師後東征抗日、保存紅色火種、積蓄紅色力量、由階級戰爭轉入民族戰爭的整個過程。紅色的鐵流由此走向整個國家,並最終為這個國家帶來了新生,紅軍長征的歷史使命至此才真正得以完成。
從陝北的故事可以看出,儘管長征和紅軍是經常被人們談論的話題,但實際上在人們的了解範圍之外,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內容。本書講述的便是有關長征和紅軍的那些我們不知道的傳奇,或者我們熟悉的故事中的那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不足,難免掛一漏萬,希望隨時得到廣大讀者的指正和協助,使紅軍和長征的故事,在我們的追憶中煥發出更迷人的色彩。
精彩內容摘錄
智敗川軍“小諸葛”——大渡河之戰再考(節選)
先奪安順場,後攀瀘定橋,紅軍的大渡河之戰已經是古今戰史上一段不可磨滅的經典。有意思的是,如果仔細追尋雙方作戰的過程,又會產生一種感嘆——和紅軍作戰的川軍各路將領,居然個個都是會打算盤的“小諸葛”,並且在大渡河畔也紛紛表現出了他們狐狸般的狡詐,可惜,遇到了棋高一著的紅軍,“小諸葛”們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只好眼看著紅軍北上繼續長征。
關於大渡河之戰,最為人們耳熟能詳的,便是飛奪瀘定橋。然而,筆者2004年去瀘定橋採訪的時候,處身現場,卻對飛奪瀘定橋感到一些不可思議。按照傳統的說法,紅軍小分隊,在機槍的掩護之下沿著橋面沖向對方,橋是鐵索橋,對面的國民黨軍已經把橋面的部分木板破壞了,於是紅軍就攀著鐵索爬過去,一邊爬一邊打,最後衝到了對面。這實在是一個傳奇的場面。而另一方面,當我到達瀘定橋的時候,看到瀘定城一側那個橋亭子上面連一個子彈的彈眼都沒有。如果這裡曾有一番激戰的話,似乎應該有些痕跡吧,但是什麼都沒有。
我把這個疑問向守橋的工作人員提了出來,人家樂了,說如今這座橋亭子可不是當年紅軍打的那個亭子了。這個亭子是1976年重修的,這段重修還有點故事可言。在1975年的時候,有一支人民解放軍的部隊來瀘定橋憑弔紅軍當年強渡大渡河的遺蹟。當時可能部隊的指揮官一時疏忽,居然齊步走跑步過河,結果與橋產生共振,跑到橋中間的時候,鐵索橋竟然斷了鏈子。幸好過橋的解放軍部隊訓練有素,所有人員都抓住了旁邊的鏈子,沒有一個人掉到河裡去。由於當時橋出了問題,於是就在那一年對瀘定橋進行了翻修,同時也對橋亭子進行了翻修,因此我們在這裡已經找不到當年瀘定橋激戰的痕跡了。
當地的文史工作者還和筆者談起了一個此前從未被提及的話題。紅軍渡過大渡河之後,薛岳等國民黨追兵還在後面緊追不捨,紅軍最後怎么處理的瀘定橋呢?紅軍有沒有把瀘定橋毀掉呢?
答案是沒有,紅軍不愧是一支仁義之師。面對這座三百年的古橋,他們首先考慮到兩岸人民交通的困難,所以沒有毀掉瀘定橋。但是也要考慮到敵軍追兵過來怎么辦?如果他們順利過橋,紅軍也面臨著全軍覆沒的危險。第九軍團的政委何長工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下令把全橋十三根大鐵鏈子中最粗的那四根鋸斷了,別的都保留,這樣老百姓可以過,但國民黨軍隊帶著輜重就過不來了。紅軍走了以後,薛岳沒法過橋,氣得火冒三丈,最後只好花了幾周的時間修了一個竹木橋才勉強過河,但這時候紅軍已經遠遠地把他們甩開了。
看來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背後,還有很多值得探尋的故事。這件事情引發了我的興趣,於是我對紅軍在大渡河的戰鬥進行了一番探尋,結果發現,紅軍和川軍的這群“小諸葛”們的鬥智鬥勇,竟然精彩迭出,有些情節令人吃驚。
整個大渡河戰役的序曲,是一場小得沒有傷亡的戰鬥。中央軍紅軍先遣隊,化裝成國民黨中央軍的楊得志團在1935年5月24日順利通過彝區,飛速趕到離安順場渡口約六十里的擦羅小鎮,將其拿下。駐守擦羅的只有幾十個民團,被全部繳械,紅軍無一傷亡。
擦羅雖小,卻是四川軍閥劉文輝的一個重要糧食倉庫。劉文輝本來計畫將其轉移,但是紅軍的進軍實在太快,他還沒來得及做轉移的部署,紅軍就通過了彝區,到達了擦羅!
紅軍在此處繳獲了多達二十萬斤大米和其他糧食,每個士兵都把自己的米袋(米袋可以裝五天的糧食)裝得滿滿的,帶不走的就全部分給了當地的農民。貧苦的農民們自然非常高興。劉文輝的損失可就慘重了。
毛澤東朱德等人到達擦羅以後,看到這個勝利也很高興,但是心情仍然很沉重,因為紅軍的形勢仍然非常嚴峻。確切地說,紅軍到達大渡河的時候,局勢相當兇險。
紅軍是通過川滇黔三省交界的彝族區到達大渡河畔的。中央紅軍從蘇區出來的時候有八萬多人,經過湘江血戰之後還剩下不到三萬人。由於民族政策做得好,紅軍行軍迅速,沒有在彝區耽誤一點時間,這一點大大強於當年的石達開。雖然順利經過了彝區,但是紅軍的危險並沒有減輕。在蔣介石的嚴令下,川軍各部已經搶先占領了大渡河附近的各大渡口,而薛岳的十萬追剿軍也靠近了彝族區邊緣的冕寧,很快就會通過彝區,趕到洶湧的大渡河沿岸。十萬國民黨中央軍離紅軍不過只有四五天的路程。按照蔣介石的計畫,前後堵截,大渡河附近就是全殲紅軍的最好戰場。
敵眾我寡,紅軍如果這個時候和敵人展開決戰的話,後果不堪構想,出路就是突破大渡河,殺入四川腹地,再轉而與紅四方面軍會合。關鍵問題就是大渡河能不能過得去。
大渡河流域是一個“L”的形狀,最後和岷江交匯。紅軍渡河地區在“L”的一豎處。紅軍是沿著左岸靠近大渡河的,需要越過大渡河到達其右岸。大渡河的水量特別豐沛,達到什麼程度呢?在紅軍渡河的安順場,水深達到三十米,和世界最大的淡水湖蘇必利爾湖相等,所以這個地方架橋是很困難的,而且水從上游下來的時候,因為海拔落差比較大,所以就像半個瀑布一樣奔流而下。這種情況之下,加之對岸還有敵軍在阻截,紅軍怎么能夠渡河呢?
水流湍急的河流,往往越向上游的地方越險,越不好渡,下遊河面則寬闊一點,相對來說水流舒緩,好渡一些。
同樣,在大渡河也有上、中下三處可以渡河的地方,下游渡口渡河是最容易的,渡口富林的對岸叫作大樹堡;中游的渡口便是紅軍進行大渡河強渡的第一個戰場——安順場;除此之外再想過江,就要到安順場上游將近三百里的瀘定橋了。
所說川軍將領都是“小諸葛”,他們也分析出了富林過江最容易的結論,所以布防偏向下游。紅軍面前,楊森的二十軍,在大渡河下游的富林、大樹堡等地,與宿敵劉湘的一個旅聯防。而劉湘的川軍主力位於大渡河稍北的雅安、蘆山一帶,成為總預備隊。而實力較弱的西康省主席劉文輝的二十四軍則在大渡河上游,承擔著安順場、瀘定橋、康定等地的防守。
面對川軍這群小諸葛,紅軍是用正牌子諸葛亮的辦法來對付的。
富林渡口再往南還有一個國民黨控制的縣城,叫作越嶲縣城,《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征孟獲的時候,雙方爭奪的南中四郡,越嶲便是其中之一。諸葛亮五月渡瀘,瀘水就是大渡河。
諸葛亮當時五月渡瀘,先下越嶲,這次紅軍到大渡河又是五月份,而且也是先打越嶲。指揮攻打越嶲的是兩位名將:一位是後來抗日戰爭之中八路軍犧牲的軍銜最高的將領——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另一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一任司令員劉亞樓上將。他們二人帶領一支小分隊,5月23日先攻占了越嶲縣城,接著攻占大樹堡,直撲富林渡口。
這一仗當時左權打得非常漂亮。攻占越嶲的時候,活捉了一個民憤很大的縣長。說來這個姓彭的縣長也是自取滅亡,他根本沒跟紅軍怎么打就跑掉了,但跑出去沒多遠,彭縣長的菸癮犯了,不得不坐在那開始吸鴉片煙,抽完了鴉片,紅軍也趕到了,就這么被活捉了。紅軍在縣城公審了彭縣長後把他殺掉,同時開始籌集物資,準備渡河。這樣一來,嚇得川軍匆忙來援,不料,紅軍根本是聲東擊西,真正的渡河目標,早就定在了安順場。左權和劉亞樓的目的就是把上游的川軍調下來,省得妨礙紅軍去攻安順場渡口。
左權將軍在富林渡口大張旗鼓,虛張聲勢,可說是摸透了四川軍閥心理的一著好棋。
讓我們來看看擋在紅軍前面的四川軍閥都有誰。川軍中主要是三個軍閥奉命阻截:一個是所謂“四川王”劉湘,這是在四川最大的軍閥;第二個是他的死對頭楊森;還有第三個,是劉湘的叔叔劉文輝——這個叔叔比侄兒還小一歲。三個人共同組成了阻截紅軍的防線,但是三個人的想法各不相同。劉湘,他是四川王,也是四川軍閥中戰鬥力最強的,與紅軍作戰並不積極。他主要想保住的是川西壩子,你只要不往我成都打,我就不管你,所以劉湘在整個大渡河的防禦上,基本是個旁觀者,他只派了一個王澤浚旅過來,放在富林渡口,目的是防止紅軍直接抄襲成都。第二個軍閥楊森,在四川軍閥裡面是專門跟劉湘作對的,而且兩個人的實力相差不大,楊森略處下風而已。楊森積極投靠蔣介石,希望在蔣介石的幫助之下幹掉劉湘,所以他面對紅軍十分活躍,也是最聽話的。蔣介石得知富林遭到襲擊,紅軍準備在這裡渡河,當即命令楊森前去阻擊。楊森果然聽話前往,他一走之後整個大渡河上游就只剩下三個軍閥中最弱的劉文輝了,給紅軍創造了渡過大渡河的非常好的機遇。
在教科書中,我們可以看到紅軍突破瀘定橋的輝煌,但實際在此之前,紅軍有一周的時間對此戰進行鋪墊,這一周的時間才真正決定了兩軍的命運。
調走楊森之後,紅軍主力立即直撲劉文輝。
劉文輝在軍閥中也曾經是個厲害角色。1933年他曾經占據了四川八十一個縣,部隊十四萬人,但隨後他在和劉湘爭霸的過程之中戰敗,元氣大傷,逃到了西康,在四川的地盤只剩下一個縣,部隊不到兩萬人。吃柿子要揀軟的捏,但是想捏這個軟柿子還不太容易。
因為實力小,本錢少,劉文輝開始也不想和紅軍硬拼,故此把主力撤退到了天全等地,反正紅軍進入四川,第一個倒霉的肯定是劉湘,自己正可坐山觀虎鬥。然而他的消極惹惱了蔣介石。蔣介石嚴厲督促,要求他在大渡河布防,擋住紅軍的去路,否則嚴懲不貸。劉文輝明白再不出力難免被蔣介石殺雞儆猴以鼓動軍心,因此不得不緊急部署部隊,在上游防止紅軍渡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