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橛山

鐵橛山

鐵橛山,位於中國山東省青島市青西新區境內。東經119°82′~119°84′,北緯35°88′~35°90′,面積7.8平方公里。鐵橛山海拔595.1米,峰巒疊嶂,森林茂密,是青島西海岸第二高山和森林“綠核”,是膠河、白馬河、風河的三河之源。青島鐵橛山距青島機場60公里,距青島港30公里,距膠南市區7公里,同三高速、329省道從境內經過。

鐵橛山本名膠山,古膠州之鎮山。《齊記》作黔艾山,《水經注》作櫃艾山,《山東通志》謂之五弩山,《齊乘》作鐵橛山。與大珠山、小珠山、藏馬山並稱為青島海西四座名山。 鐵橛山在青西新區城區以西12.5公里處,東北西南向。總面積73平方公里,南北長14公里,寬7.6公里。主峰海拔595.1米,與睡牛山、月季山成鼎足之勢。鐵橛山峻峭挺拔,崖壁矗立突兀,岩石色黑如鐵,因之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鐵橛山
  • 所屬山系:嶗山南延支脈
  • 地理位置:山東省青島市青西新區
  • 長度:14公里
  • 寬度:7.6公里
位置境域,主要山峰,地質,地貌,水文,土 壤,植 被,氣候,自然資源,礦藏,藥材,生物資源,經濟,農業,礦業,社會,建置,線路,歷史研究,主要景點,

位置境域

鐵橛山位於縣境中部鐵山和市美鄉內。本名膠山,古膠州之鎮山。《齊記》作黔艾山,《水經注》作櫃艾山,《齊乘》作鐵橛山。東北西南向。南北長14公里,寬7公里。主峰海拔595.1米。山勢矗兀,色黑如鐵。北巔滴水崖、山壁懸空如蓋,水從石罅中落半腰,滴淅成泉,故名滴水崖。《膠州志》譽為“鐵橛懸泉”,列為膠州八景之一。崖頂方廣10餘畝,昔有秋海棠叢生,崖下有滴水庵。
鐵橛山支脈較多,西南與尹家大山、石樓山、藏馬山連為一體,東南、東北與大珠山、小珠山相連。支脈蔓延鐵山、寶山、膠河、六汪、市美、張家樓、塔山、寨里、海青、琅琊、藏南、泊里、理務關、大村、膠南等16處鄉鎮及諸城市。北部有支脈6條:起鐵橛山經野瀦嶺、高城峴、吳家溝西至崔家莊;起高城峴西北經屯裡,沿膠河至埠上蘭;起高城峴東北至胡家村;起高城峴東南經大於家嶺至背兒山、張倉;起高城峴經柳家屯,沿膠州界過廟王西經金草溝和小張八至福山;起高城峴北經肖家屯東北張八崖下,西接七寶山西之黃山。南部有支脈一條:起藏馬山西於家官莊西嶺經塔山、旺山折向西南經小場西嶺至大嵐。西部有支脈5條:起鐵橛山、貌兒山經野瀦嶺、豐臺頂至魯山;起魯山北至塔橋西嶺;起曹家北嶺北至芹口;起豐臺頂經耿家溝至市美東嶺;起魯山西經諸城市望馬墩南迴旋至前台山、老桃山入前桃山,再過龍古山南接橫山達天台山。再西行至范家山、廟子山、重羅山南抵花根山。東部也有支脈5條:起石樓東經紀家溝與大珠山北條相連;起石樓東經碾頭北山南折橫寨嶺經前溝南山東至庫山、黃道山、車輪山;起石樓東經莊家溝南至秋七元;起庫山經夏河城東嶺、季家嶺西南過蒲灣南抵胡家山再東南達琅琊台;起橫寨嶺西經橫河嶺至嶺西頭。

主要山峰

鐵橛山範圍內,海拔百米以上的山頭百餘處,山體較為獨立的有34座。
尹家大山,位於市美鄉東部,系鐵橛山支體。西北東南走向。主峰海拔499米,次峰葡萄頂海拔454米。產鐵礦石。
石樓山,位於市美鄉東南,為市美與張家樓鄉界山之一。東北西南向。面積7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70米。北有筆架山、百尺崖。《諸城縣誌》云:“三石★★,雖盛暑登之,風獵獵不可留,故名樓山也。”
藏馬山,位於大村鎮駐地東北4公里處,東北接石樓山,西南接高頂子。主峰海拔395.2米。長約12公里,寬約3公里。山西側多高峰,東側稍緩。群峰之中,有低山似馬、隱藏其中,故名藏馬山。
高頂子,位於大村鎮與藏南鄉交界處,北接藏馬山,屬鐵橛山主體之最西南山體。面積4平方公里。海拔206.6米。
西福山,位於寶山鄉駐地西北8公里,北鄰膠州市里岔鄉。西北東南向。面積0.7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42.3米。山頂多孤石,擊之有鼓聲。其東為東福山,稍低。有薪炭林和果林,產柴胡、桔梗、防風、丹參等中藥材。
黃山,位於寶山鄉駐東北4.7公里處,屬七寶山支體。主峰海拔146米。東南有樊梨山,西有土山。長約1000米。山上遍布薪炭林及經濟林,是寶山鄉多種經營生產基地之一。產柴胡、桔梗、防風、遠志等多種中藥材。明代有道觀一處。
七寶山,位於寶山鄉駐地東北5.5公里處,東北西南向。長6公里,寬約3.5公里。主峰海拔208米。南側有平山,海拔176米。七寶山金屬礦石豐富,有銅、鐵、錫等礦,尤以石灰石儲量為最。明代太監陳增曾開礦於此山。
香爐子石,位於鐵山鄉駐地東北6.2公里處,主峰海拔141米。山頂有巨石5塊,遠望如香爐鼎立。民國間石體遭雷擊而毀。
背兒山,位於鐵山鄉中部,鐵山水庫東,東西向。面積0.5平方公里。海拔186.2米。又稱百兒山,舊有老母廟,謬傳禱之多子。《增修膠志》稱為白猊山。相傳仙人柏猊曾居此山。山上有松樹,刺槐混交林,有野生柴胡、遠志、桔梗、防風、茜草、茵陳等多種中藥材。
月季山,位於鐵山鄉西北部與六汪鎮交界處。東北西南向。面積2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93.6米。山中多生月季,故名。
睡牛山,位於鐵山鄉西南部,鐵橛山主峰東北4.5公里處。主峰海拔261.8米。南北向。面積8.75平方公里。山體如臥睡之牛,故名。產蠶繭、山楂、板栗。山北有泰(安)薛(家島)公路經過。
峰台頂, 位於六汪鎮與市美鄉交界處, 南東北向。海拔177.7米。頂平闊,松槐鬱閉成林。出砩石,有齊長城遺址。
高城峴,位於六汪鎮與寶山鄉交界處,東北西南向。長2.8公里,寬0.6公里。主峰海拔207.1米。山勢陡峭高聳,為六汪平原之制高點。山上松、槐成林。有電視差轉台和測量標誌。
老桃山,位於大村鎮與諸城市交界處,西北東南向。面積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77.4米。遍山野桃叢生,故名。又產石灰、木炭等。《諸城縣誌》作陶山。
龍古頂,位於大村鎮駐地西北3.2公里處,西北東南向。面積約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49.1米。山頂有洞,名石屋,面積7平方米,內有泉。山中多鐵礦石,品位高而儲量少。1959年曾建龍古鐵礦於此。
唐家山,位於大村鎮西北部,西北東南向。面積1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06米。 天台山 位於大村鎮駐地西0.9公里處,山體呈圓錐形。主峰海拔124.6米。明洪武間,浙江天台山丁氏由海州遷此定居,名此山為天台山。山前有革命烈士陵園。
廟子山,位於大村鎮駐地西3.5公里處。面積約3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98.7米。產鐵礦石。
重羅山,位於大村鎮與理務關鄉交界處。面積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42米。南北向。有南北兩峰,北圓南方,高廣相儷。
范家山,位於理務關鄉駐地東北7.2公里,吉利河水庫東側。東南西北向。長約1公里,寬約0.7公里。主峰海拔161.4米。
子羅山,位於理務關鄉駐東北6.8公里,吉利河水庫東側。西北東南走向。長約2.5公里,寬約2公里。主峰海拔166米。
塔山,位於塔山鄉、泊里鎮與藏南鄉交界處。西南東北向。長約6公里,寬3公里。山有三峰,主峰海拔120.4米,狀如塔,上有古銀杏樹1株,亭亭如蓋。
子良山,位於泊里鎮駐地南5公里處。山體呈圓錐形。面積2平方公里。海拔69.2米,系泊里平原之制高點。山上遍植蘋果樹,有圍山河。昔日遍山生長紫羅蘭,《諸城縣誌》作紫羅山。
魚骨廟山,位於子良山南4.5公里處,南北向土嶺。長1.8公里,寬0.6公里。海拔33.8米。清乾隆間,董家海口出巨魚,長10丈,高3丈,後用魚骨建廟於此山,1955年廟毀。今有測量標誌和★望所。
牛蹄山,位於寨里鄉駐地東南4公里處,南北向。面積約1.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46.4米。山體狀如牛蹄。 車輪山 位於寨里鄉駐地東南5.5公里處。面積1平方公里。形似車輪。主峰海拔112.6米。
大綴骨山,位於海青鄉西部,是膠南縣與諸城市界山之一。西北東南向。面積7.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81.8米,山上有石筍,名縋鼓石,舊稱縋鼓山。
前黃山,位於海青鄉北部與諸城市交界處,南北向。主峰海拔204.9米。山北部屬諸城市,東有日諸公路。
跑馬嶺,位於海青鄉駐地西2公里處,南北向。長約4公里,寬約3公里。主峰海拔65.5米。表層多土,局部有花崗岩裸露。據傳,元代百戶狄穩住狄家河,此處為狄跑馬處。
黃道山,位於琅琊鎮駐地東北2.7公里處。山體呈圓錐形,面積0.7平方公里。主峰127.6米。
胡家山,位於琅琊鎮南部沿海,系琅琊山支體。西南東北向。長約1.6公里,寬約0.8公里。山頂有三峰,主峰海拔83.4米。上有測量標誌。
庫山,位於琅琊鎮駐地北5公里處。主峰海拔159米。
土山,位於張家樓鄉駐地北4.2公里處,北界膠南鎮。東北西南向。面積3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11米。山體表層皆土,植被茂盛。
琅琊山,即琅琊台所在山峰,位於膠南縣城南偏西26公里,琅琊鎮境內,西北距琅琊鎮駐地夏河城6.8公里,海拔183.4米。台頂平敞,周長150餘米。南坡稍緩,北坡陡立。因山形如台,在琅琊,故名琅琊台。春秋時期,越滅吳,越王勾踐欲稱霸中國,遂於勾踐二十五年,徙都琅琊,立觀台以望東海。秦統一六國後,始皇南登琅琊,徙民三萬戶琅琊台下,重作琅琊台。此後,琅琊台這一名稱便名垂青史,流傳至今。

地質

膠南縣地質構造屬魯東地質次一級構造單位——膠南隆起。早期太古代以褶皺為主。元古代以後以斷裂為主,斷裂構造線主要為北東向,出露地表的岩石多為變質岩、岩漿岩和沉積岩。變質岩以太古代膠東群為主,其岩性為片麻岩、片岩、變粒岩、斜長角閃岩和大理岩, 出露總面積為709平方公里,分布於縣境西部和北部。岩漿岩主要為侵入岩,地質年代為太古代、元古代和燕山晚期,岩體多侵入變質岩中,岩性多為花崗岩和閃長岩,面積407平方公里,分布於大珠山、小珠山、鐵橛山及藏馬山區。沉積岩主要為侏羅系和白堊系地層,岩性以砂頁岩為主,次為河礫岩,總面積約65.5平方公里,重點分布在縣境西北邊緣處及靈山島。第四系鬆散岩層多分布在山間、河谷、平原及沿海地帶,主要有王台、王海、大潘、泊里、大場幾個平原窪地,總面積約105.8平方公里。

地貌

膠南屬低山丘陵區,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小珠山、鐵橛山、大珠山、藏馬山位於縣境中部,呈東北——西南向隆起,構成中部脊樑。地勢西、北偏高,南、東臨海處偏低,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入海。丘陵遍布全境,海拔均在百米以上。主要河流10條,多發源於中部山區,於東、南、東北入海。 根據地貌形態特徵,全縣分裸岩地、嶺地、平地、沿海低地4個地貌類型。
裸岩地 面積98299畝,占總面積的3.62%,分布在大珠山、靈山衛、隱珠、大村、藏南、市美、鐵山等鄉鎮、是境內隆起地帶的頂部,海拔223—724.9米,坡度15—30度。自然植被率小於60%,石隙間生有赤松和雜草。
嶺地 面積1790126畝, 占總面積的65.98%,主要分布在山脈裸岩地以下和丘陵上。海拔50—350米,坡度10—20度,自然植被率大於60%。嶺地分為三部分:荒坡嶺,面積372760畝,海拔55—350米,坡度20度,自然植被率大於60%,為縣內主要的薪炭林基地;坡嶺梯田,面積1032426畝,坡度10—15度,分布於山的中上部和嶺繫上部,屬中低產農田區; 坡麓梯田,面積384940畝,海拔50—150米,坡度在10度以下,多分布在柏鄉、六汪、寶山、薛家莊、隱珠、泊里、琅琊、大場、小場等鄉鎮,屬中產農田區。

水文

風河 又稱王戈莊河。源流有三:出鐵橛山之七寶山者為張倉東河;出鐵山西北者為張倉西河;出陡陽山者為溧水河。張倉東、西河至張倉東南合流,至雙鳳山南與溧水河合流。 流經寶山、鐵山、膠南、隱珠4鄉鎮,於縣城東南大港口入海。全長31.8公里,匯水面積303平方公里。上游建鐵山水庫。2.5公里以上的支流有21條,總長118公里。在寶山鄉有下柴南河、上柴南河、大窩洛子河、胡家小莊河、陡崖河、滕家河;在鐵山鄉有石溝河、山里河、別家河、丙村河、大溝河;在膠南鎮有袁家村河、逯家莊河、溧水河、石人泊河、祝家莊河、袁家莊後河、平嶺河、石橋西河、辛莊河;在隱珠鄉有豆金河;在大珠山鎮有瓦屋河。
橫河 發源於張家樓鄉西北鐵橛山南麓,有二源流經張家樓、藏南、泊里、寨里4處鄉鎮,於泊里鎮西小灘入黃家塘灣。全長23.97公里,匯水面積158.37平方公里。上游建陡崖子水庫。2.5公里以上的支流8條,總長45公里。有泊里鎮辛莊河、草橋河、周家村河、小灘子河、大莊河、泊里東河;藏南鄉范家草泊西河、茉旺河。
洋河 漢代稱櫃艾水,後又稱洋水。是膠南與膠州市的界河。發源於寶山鄉西南部的鐵橛山之高城峴東麓,於王台鎮五河頭入海。全長45.9公里,境內段長5.35公里,界河段長3.66公里。流域面積254平方公里,其中境內56.84平方公里。上游膠州建山州水庫,下游膠州建攔河閘引水工程。寶山鄉有小張八河匯入。
甜水河 發源於海青鄉後河西村北大綴骨山南麓,縱貫海青鄉,於宋家嶺村東南入海。全長20公里,匯水面積109.9平方公里。2.5公里以上的支流7條,總長46公里。在大場鎮有豐產河、團結河、圍山河;海青鄉有狄家河、顯溝河、柳子河、小店子河。 潮河 發源於五蓮縣的九泉,流經本縣海青鄉,於修七園村東南入日照市,為過境河。 縣內河段長6.8公里,兩岸植被較好,草條叢生,河堤穩固,防洪標準達到二十年一遇。在海青鄉有羅圈河、東潮河兩支流匯入。

土 壤

棕壤土類 , 棕壤以大珠山、小珠山、鐵橛山和藏馬山等山脈為軸心向四周延伸。海拔10米以上。總面積1681515畝,占可利用面積的77.37%。棕壤成土母岩多為酸性岩和部分基性岩,成土母質為洪積物和洪積沖積物。土壤粘粒較少,淋溶澱積十分明顯。呈微酸性至中性反應,顏色為棕色、褐棕色。表土質地粗松,通透性好,但耕層肥力低。隨地勢高低依次分布棕壤性土、典型棕壤和潮棕壤3個亞類。
棕壤性土 主要分布在荒坡嶺和嶺坡梯田上, 面積598493畝, 占可用面積的27.54%。 母岩多為酸性花崗岩。海拔一般在60米以上,坡度大,地勢陡,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處於幼年發育階段,土體厚15—30厘米,少量達到60厘米。表層礫石較多,質地粗松,通氣性好,但結構不良,地下水極缺。荒坡嶺上的土層小於20厘米,生長樹木和雜草。嶺坡梯田上土層較厚,為果樹、地瓜和花生種植區。棕壤性土分為酸性岩類和基性岩類2個土屬, 分草皮土、青砂土、石碴土、摻面石土、淺灰壤土、灰壤土6個土種。
典型棕壤 發育在嶺坡梯田和坡麓梯田上,分布於全縣丘陵的中下部及大珠山、小珠山、 鐵橛山和藏馬山山麓。面積885747畝,占可利用面積的40.75%。土層厚度大於100厘米, PH6.5—7.0,是地瓜、玉米、花生和小麥種植區。典型棕壤只有洪積沖積物1個土屬,分死黃泥頭、活黃泥頭、淺黃土和黃沙土4個土種。

植 被

林木植被 低山丘陵上部,土層較薄,多生長赤松和野生灌木等;中下部土層稍厚,主要分布黑松、刺槐和柞樹等;山下土層較厚,是枰柳、柳樹、刺槐、板栗、山楂較密集區;河流兩岸土質較細,肥力較高,是歐美楊速生豐產林栽培區;濱海地帶,土質鬆散,肥力低,主要生長赤松、黑松、刺槐和棉槐等。全縣有林地面積57萬餘畝,林木覆蓋率25.72%。
草場植被 全縣有成片草場24萬畝, 其中有林地以外疏林草地68545畝。有野生雜草50餘種。低山丘陵區主要有牡羊草、結縷草、畫眉草、黃背草、野古草、百里香、山蓼、狗尾草、黃花菜、青蒿、皂角、地榆、苦參、南牧蒿、萎菱菜、瓦松、石竹等分布;草原地區主要有蘆葦、香蒲、黑三棱、水蓼、剛毛、荸薺、荻、類蘆、水芹、鹿草、黃花蒿、牛鞭草、青茅、鵝冠草、三棱草、兩棲蓼、燈心草、知心草、馬唐、早熟禾、禮腸、碎米砂草、鴨趾草、中繁縷、藎草、千金子等分布;濱海灘涂主要有翅鹼蓬、沙里旺、狹葉車前、長葉車前、小葉藜、豬毛葷、二色補血草、砂礸苔、珊瑚草、濱海旋花等分布。

氣候

屬北溫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2℃,無霜期202天,降水量794毫米。氣候四季分明,春遲秋爽,夏無酷暑,冬少嚴寒。

自然資源

礦藏

七寶山鐵礦 礦體生於雲母片岩中的角閃岩脈內。磁鐵礦中鐵品位15—25%,最高40%。地質儲量為1萬噸左右。
七寶山多金屬礦 主要分布在橫山糜棱岩帶中。 有兩條礦脈出露於橫山, 總長125米, 厚度平均60厘米,寬40—75厘米。系鉛、鋅、銅伴生的多金屬礦。主要礦物為方鉛礦、黃銅礦、黃鐵礦、閃鋅礦、針鐵礦、斑銅礦、銅藍礦。礦脈厚者以方鉛礦為主,薄者以黃銅礦為主。礦體上部含鉛鋅較多,下部含黃銅較多。方鉛品位最高達25.4%,黃銅品位為0.44% 。
石墨礦 七寶山石墨礦 位於叢家屯、李家溝一帶。礦石為石墨片岩,呈鉛灰色和黑色,片狀構造,夾於角閃岩中。地質儲量189000噸。 叢家屯石墨礦 位於叢家屯與李家溝之間。 主要礦帶在800米狹長地帶內斷續出現,礦脈長達100—200米,厚0.5—2米。含炭量達6—15%。地質儲量1956年普查核定為6363噸。
螢石礦 主要分布於七寶山、王台北山至膠州市山相家一帶。螢石礦脈充填在白雲母鈉長石片岩中,含螢石50—90%不等。地質儲量3375826噸,縣境內約50萬噸。

藥材

小珠山、鐵橛山、靈山小珠山、鐵橛山位於膠南縣境,靈山位於即墨縣境內。這些山區也都蘊藏著豐富的藥材資源。向陽山坡,由於光照時間長,氣候較乾旱,一般多分布一些對水分要求不太嚴格的藥材。有地榆、桔梗、丹參、米口袋、錦棗兒、蕪花、酸棗、柴胡、遠志、地椒、瞿麥、木防己、石竹、馬尾蓮、銀柴胡、中華卷柏、防風等;背陰山坡,分布有草烏、紫草、藁本、天南星、全葉延胡索、竹節香附、半夏、玉竹、太子參、百合、紫參、羊乳、白前、藜蘆等;林下及林緣,多產太子參、玉竹、蒼朮等;山溝溪邊和濕草叢中,主要分布有楓楊、毛茛、水蓼、酸模葉蓼、鴨趾草、燈心草、香附、蘆葦、澤蘭、葎草、槓板歸等;田邊路旁,主要分布有紫花地丁、米口袋、茵陳、錦雞兒、蛇含、蛇莓、車前等。
以上山區丘陵除分布大量的藥用植物外,還有一些藥用動物和礦物。藥用動物有全蠍、蜈蚣、蛇、獾、刺蝟等。藥用礦物有滑石、陽起石、磁石、石英、雲母石等。

生物資源

動物類 獸類 兔、獾、野狸、黃鼠狼、狼、狓、狐狸、刺蝟、蝙蝠等。 鳥類 山雞、石雞、水雞、野雞、海鷗、貓頭鷹、啄木鳥、喜鵲、烏鴉、白頭翁、畫眉、黃鸝、鵓鴿、布穀、麻雀、鷹、鷂、雁、燕、鵪鶉等。 蛇蟲類 水蛇、蝮蛇、青草蛇、莽蛇、銀環蛇、蜈蚣、蠶、蝴蝶、蜻蜓、螳螂、蟋蟀、蜘蛛、蝸牛、蚯蚓、青蛙、蝦蟆、地鱉蟲等。 林木類 1982年調查, 全縣林木分50科,90屬,134個樹種。品種繁多,僅楊樹就有300餘個品種、品系。

經濟

農業

中部低山丘陵油糧區 包括市美、張家樓、寨里、靈山衛等鄉鎮的全部及大村、大珠山、隱珠等鄉鎮的大部,共422個行政村。耕地面積40.53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36.9%, 該區多丘陵低山,間有台地和河谷小平原。大珠山、小珠山、鐵橛山、藏馬山分布於此,土壤質地粗,保肥保水能力差,是膠南的花生商品生產基地。1982年,糧田占耕地面積的64.9%,以小麥、地瓜、玉米為主;花生播種面積11.48萬畝,占耕地面積的28.3%,總產量1510.5萬公斤,占全縣花生總產量的42%。

礦業

石灰生產集中於王台、薛家莊和寶山等鄉鎮。其中七寶山一帶最多。明代,縣內石灰生產已頗具規模。石灰窯等村明初即以燒石灰立村。20年代前,多為借山坡挖洞築窯,以柴草燒制,每窯約三五百公斤。30年代,引入煤炭燒窯,產量增大,較大窯戶年產3000餘噸。 農閒季節農民也多事燒窯。 七寶山一帶群窯密布,“敦信堂”、“承德堂” 等6處堂號均在膠縣、諸城、王台等地設棧銷售。1954年,建立七寶山石灰生產合作社, 1958年改為國營石灰廠,建漏窯、洞窯13座,年產石灰12000餘噸。60年代石灰生產進入低谷,社辦企業僅有二三處,村辦小窯也比較少。1971年後,寶山、 王台、薛家莊、六汪等鄉鎮辦起6處石灰廠。1985年後,村辦、農民合夥辦小窯廠發展迅速。1987年全縣有石灰廠108處,年產石灰18萬噸。
金屬礦開採 明萬曆年間所開礦坑,均為金屬礦。30年代,日本人曾在七寶山下白家屯開採過鎳礦石,又在塔山河、逯家莊開採過鉛礦石。1958年,膠南縣建起金屬礦19處,縣營金屬礦有七寶山鐵礦、 龍古鐵礦。公社辦金屬礦16處。1959年3月,青島第五鋼鐵廠遷至大村,建立青島大村鐵礦。內設三個礦區,職工3000餘人,投產初期日產富鐵礦最高達3000噸。 因礦石儲量較少,到1959年8月便停產。部分人員調入王台砩石礦和其他礦。到1960年全縣產金紅石38噸,鐵礦總產值22萬元。1959年,還在寶山建立一處銅礦,不久也停產。到1961年,金屬礦多數停產撤銷,全縣鐵礦石總產不足600噸。1971年一1974年間, 寶山、 大村兩公社開採部分鐵礦石供應磚瓦廠煉鐵車間,年產900餘噸。

社會

建置

膠南地區早在新石器時代即有部落定居,歷史悠久。然而建置興廢無常,或分而 他屬,或合而自立,幾經變遷。春秋戰國時期,先後有齊邑、越都之置;秦代設琅琊 郡、縣之治;漢承秦制,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晉省琅琊,境域分 屬今諸城、膠州舊置;隋復置琅琊縣;唐再裁之,境地仍歸膠州、諸城。廢置千餘年。 1943年,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諸膠邊辦事處,次年析置藏馬、諸膠邊兩縣,屬濱海行署; 1946年改建膠南縣,屬濱北專區;1956年裁藏馬縣入膠南,隸屬昌濰專區;1958年膠 南縣劃入青島市;1961年復歸昌濰專區;1979年再度劃入青島市至今。

線路

夏季滿目是葳蕤的綠色植被:墨綠、蒼綠、濃綠、深綠、淺綠、黃綠……,綠得讓人心醉。仰望山巒,好似樹木堆疊而成,到處是鳥鳴啾啾,蜂飛蝶舞,草叢裡、樹枝上都開滿了斑斕的花朵。林木蔭翳,涼意襲人,花樹蔥蘢,賞心悅目,蒼翠凝碧的綠色世界。 
山中勝景以滴水崖懸泉、絕頂秋海棠為最。《增修膠志》載:“[滴水岩]山壁懸空,清泉下滴,落石坎中,極旱不涸;卉多秋海棠”。“鐵橛懸泉”向為古“膠州八景”之一,在植被並不豐茂、裸岩比比皆是的北方山脈,澗泉潺潺、溪流淙淙乃實屬罕見。山勢矗兀,色黑如鐵。
北巔滴水崖,山壁懸空如蓋,崖頂方廣10餘畝,有秋海棠叢生,崖下有滴水庵。水從石罅中落半腰,滴淅成泉,故名滴水崖。崖下一潭,深不可測,俗稱海眼,據稱直通東海。相傳把扁擔放進去,3天后就在膠南海水浴場飄出來了。

鐵橛山絕頂兩石壁對峙如門,故名“崮門”,又名“大崮口”。“峭壁對峙,天半雙懸,杜鵑飛掛,錦幔朱帷,望之皆在雲深處”。“崮門”下面的大崮、小崮村背風向陽,家家戶戶廣植櫻桃樹,成為膠南新景“櫻皇谷”。陽春三月,千樹萬樹櫻花開,大、小崮村一片段預告海,五彩繽紛,漫步在櫻花、杏花、桃花、杜鵑花叢中,人人自醉。四月的大小櫻桃,五月的甜杏,掛滿枝頭,引得遊人如織,競相品嘗。 
“崮門”以西是松山,“山易松,故名”,峭壁巍峨,蒼翠奪目。山上原有碧雲庵、歲寒亭。松山西南山下有清涼寺,為古膠州名寺,以及西北側的陡陽廟,現在都早已經坍塌無存。 
石為山之骨骼,土為山之血脈,草木為山之皮毛。山有水而媚,土得水而沃。站在鐵橛山舉目四野,山山嶺嶺蒼翠碧綠,雲蒸霞蔚。 
鐵橛山中的泉水披珠戴玉,且歌且舞,奔騰出山,在大崮村前匯成一處美景“月亮灣”,稍作停歇,流向風河,河上建起了道道橡膠壩,河岸兩邊遍植楊柳花草,人至河畔,衣襟飄香,新涼滌暑,晚上風河覽月,白天綠水蕩舟。

現在生態旅遊主線路就有兩條:北從329省道山周村西折頭向南,從售票處到主峰鐵橛山頂的會仙峰,主峰高595.1米。景區內的主要景點有:休閒生態園,栗祖園,太師閣,涌金泉,觀音洞,斧劈石,猿祖觀海,鐵橛雄風,孔明出山、玉簪探寶等等。最著名的就是鐵橛懸泉和會仙峰。南側由膠南市區乘坐206路公車,到達梁家莊後下車,進入櫻皇谷遊覽民俗園,也可沿階而上,直達白雲洞、會仙峰。 
不過要注意的是,遊覽鐵橛山時,一定換上輕便的鞋,帶上大號的購物袋。因為山上一年三季都有新鮮的水果和野菜。有句詩好像這樣說的:鐵橛三季花爛漫,四季可嘗水果鮮,春日櫻桃夏日杏,秋有板栗冬柿甜。
正所謂:
靈山浮翠,鐵橛懸壺,膠南美景處處新
白河凝碧,風水盪波,老城古史歲歲傳
鐵橛山位於膠南境內中部鐵山和陸汪內。與大珠山、小珠山、藏馬山並稱為海西四座名山。
鐵橛山在膠南市城區以西12.5公里處,東北西南向。總面積73平方公里,南北長14公里,寬7.6公里。主峰海拔595.1米,與睡牛山、月季山成鼎足之勢。鐵橛山峻峭挺拔,崖壁矗立突兀,岩石色黑如鐵,因之得名。 
夏季滿目是葳蕤的綠色植被:墨綠、蒼綠、濃綠、深綠、淺綠、黃綠……,綠得讓人心醉。仰望山巒,好似樹木堆疊而成,到處是鳥鳴啾啾,蜂飛蝶舞,草叢裡、樹枝上都開滿了斑斕的花朵。林木蔭翳,涼意襲人,花樹蔥蘢,賞心悅目,蒼翠凝碧的綠色世界。 
山中勝景以滴水崖懸泉、絕頂秋海棠為最。《增修膠志》載:“[滴水岩]山壁懸空,清泉下滴,落石坎中,極旱不涸;卉多秋海棠”。“鐵橛懸泉”向為古“膠州八景”之一,在植被並不豐茂、裸岩比比皆是的北方山脈,澗泉潺潺、溪流淙淙乃實屬罕見。山勢矗兀,色黑如鐵。 
北巔滴水崖,山壁懸空如蓋,崖頂方廣10餘畝,有秋海棠叢生,崖下有滴水庵。水從石罅中落半腰,滴淅成泉,故名滴水崖。崖下一潭,深不可測,俗稱海眼,據稱直通東海。相傳把扁擔放進去,3天后就在膠南海水浴場飄出來了。

整個鐵橛山雄偉險峻,層巒疊嶂,神奇秀麗,景色奇絕,是一條綿延十幾里的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的巨大長廊。山的每一條皺褶里,都蘊藏著厚重的文化。

鐵橛山絕頂兩石壁對峙如門,故名“崮門”,又名“大崮口”。“峭壁對峙,天半雙懸,杜鵑飛掛,錦幔朱帷,望之皆在雲深處”。“崮門”下面的大崮、小崮村背風向陽,家家戶戶廣植櫻桃樹,成為膠南新景“櫻皇谷”。陽春三月,千樹萬樹櫻花開,大、小崮村一片段預告海,五彩繽紛,漫步在櫻花、杏花、桃花、杜鵑花叢中,人人自醉。四月的大小櫻桃,五月的甜杏,掛滿枝頭,引得遊人如織,競相品嘗。

“崮門”以西是松山,“山易松,故名”,峭壁巍峨,蒼翠奪目。山上原有碧雲庵、歲寒亭。松山西南山下有清涼寺,為古膠州名寺,以及西北側的陡陽廟,現在都早已經坍塌無存。

石為山之骨骼,土為山之血脈,草木為山之皮毛。山有水而媚,土得水而沃。站在鐵橛山舉目四野,山山嶺嶺蒼翠碧綠,雲蒸霞蔚。

鐵橛山中的泉水披珠戴玉,且歌且舞,奔騰出山,在大崮村前匯成一處美景“月亮灣”,稍作停歇,流向風河,河上建起了道道橡膠壩,河岸兩邊遍植楊柳花草,人至河畔,衣襟飄香,新涼滌暑,晚上風河覽月,白天綠水蕩舟。

現在生態旅遊主線路就有兩條:北從329省道山周村西折頭向南,從售票處到主峰鐵橛山頂的會仙峰,主峰高595.1米。景區內的主要景點有:休閒生態園,栗祖園,太師閣,涌金泉,觀音洞,斧劈石,猿祖觀海,鐵橛雄風,孔明出山、玉簪探寶等等。最著名的就是鐵橛懸泉和會仙峰。南側由膠南市區乘坐206路公車,到達梁家莊後下車,進入櫻皇谷遊覽民俗園,也可沿階而上,直達白雲洞、會仙峰。

不過要注意的是,遊覽鐵橛山時,一定換上輕便的鞋,帶上大號的購物袋。因為山上一年三季都有新鮮的水果和野菜。有句詩好像這樣說的:鐵橛三季花爛漫,四季可嘗水果鮮,春日櫻桃夏日杏,秋有板栗冬柿甜。
正所謂:
靈山浮翠,鐵橛懸壺,膠南美景處處新
白河凝碧,風水盪波,老城古史歲歲傳。

歷史研究

清代法若真《滴水岩絕頂海棠序》云:“……[鐵橛山]絕頂。方廣十畝余,皆秋海棠聚生其上,約十餘尺、六七尺、四五尺。葉委如偃輪,華灼如火樹。旭色高融,忽芙蓉之搖落,忽桃花之爛熳;亦幔亭之飛霞,亦丹崖之絳雪……”

清代膠州州牧周於智描寫為:“鐵橛山峰直矗,色黑如鐵。頂有懸崖如蓋,名滴水崖,一水從石罅中出時作玉琴聲。下積為流,溽暑不溢,大旱不涸。玩之如明珠時傾,又似聞流水一曲,不減廬山瀑布。”並有詩一首:“琴聲仿佛出煙岑,流水高山自古今。何事成連居海上,風濤漫擬是清音。”

明萬曆年間御試欽定的第三才子趙任贊滴水庵《滴水岩》詩曰:“四周山色郁嵯峨,萬丈丹梯掛薜蘿。怪石倚空懸古剎,靈流入竅滴雲窩。岩花帶雨邀明月,穀草生春蘸碧波。此處蟠龍應有待,不須石燕舞婆娑。”
明代膠州庠生王無竟也作詩讚滴水岩曰:“徑以石為天,時聞冷雨聲。才坐如深秋,淅瀝獻雲影。峰峰側夕陽,明滅照未登。天杪青欲去,川原相欲永。空洞藏物化,清回發深省。”
清膠州人趙承寵作詩《鐵橛山晚歸》:斜日荒山返旆旌,野煙迢遞暗孤城。路迷春草連雲碧,水繞寒川隔岸明。細雨不禁花外冷,驚風可奈樹邊聲。芳菲有興催歸急,海苦登臨不稱情。
滴水庵原來庵舍三楹,西臨深澗,巨石砌成擋土牆,填土在上面建庵。庵南側即是“鐵橛懸泉”,它“山壁懸空,清水下滴,落於石坎中,大旱不涸,長年不絕”。庵下有村命名為下庵村,現在庵址尚辨,山門尚存。

主要景點

鐵橛山山巒疊嶂,石色如鐵,橛石眾立,百泉爭涌,木靈石異。古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泉”之稱。1.35億年前,白堊紀時代的造山運動,形成了青島鐵橛山風景區境內的早期火山岩漿岩斷裂帶、小型火山錐、節理岩層、火山碎石、“鐵橛懸泉”、“天碑”、“仞壁洞窟”、“猿祖觀海”、“金蟾吉象”、“鐵橛雄風”、“靈龜望泉”、“孔明出山”等奇特的地質自然景觀。“鐵橛懸泉”其“溽署不溢、大旱不涸”的滴水景觀,神奇無比,素有古膠州八景之美譽。清代著名詩人周於智讚美其“琴聲仿佛出煙岑,流水高山自古今,何事成連居海上,風濤漫擬是清音”。鐵橛懸泉、涌金泉、乾坤泉、洗心泉、龍泉、天泉等百泉爭涌,流水淙淙,形成了獨特的高山泉水景觀。
鐵橛山人文資源豐富,歷史悠久。“齊長城”、“雹神廟”、“福安寺”、“古戰場遺址”、“觀音洞”等勝跡,歷經天象、社會、政治、戰事等變遷,尚存依稀古蹟,訴說著鐵橛山歷史的滄桑和厚重,展現出鐵橛山的魅力和地理位置的重要。史有周於智、法若真、高風翰等文人墨客駐足登臨,流連忘返,留下了眾多的絕美詩篇和華文樂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